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省会从福州内迁永安,省政府属下的各厅处机关、文教、卫生、金融等单位也相继迁往吉山、霞岭、黄历、茅坪、大湖和城关等地。1942年,在重庆任职6年的黄曾樾先生,面对民族灾难日益深重,加上个人的怀才不遇、屡遭挫折和学问难做,不免产生回乡之情,为家乡做一些实在的事。经交往甚密的朋友章士钊先生在帮助,写信推荐给时任福建省省主席刘建绪,终于卸去滇缅路监理委员会秘书之职,离开重庆回到永安故乡。
“江湖飘泊远归来”的黄曾樾先生,踏上故乡的土地时,山城永安已多次遭到日机的轰炸,百姓死伤数百,房屋烧毁数千,已是“人民城廓两全非”了。当他见到亲朋旧友时,再也没有心事去叙说异国风光和见闻异事,而是“不话寒暄话劫灰”。他在《抗战归里杂诗》中写道:“三世家传万卷书,剑洲文献复谁知。百年乔木都成烬,何用伤心问蠹鱼?”1943年5月,省政府正式任命黄曾樾为省驿运管理处副处长,主要任务是负责统筹管理粮、盐运输事宜。
黄曾樾先生留学法国时曾获土木工程师和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无论在哪个部门谋事,工余时间仍然喜诗词好收藏。“搜书求画苦成痴,尚友娱情只遁辞”,这是他酷爱古籍书画的真实写照。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曾樾离开南京时曾把多年收藏的书画装箱,寄在美国驻华使馆内,不幸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驻华使馆撤离南京,他寄存的那些书画也不知去向。为此他痛心疾首,在《闻南京藏书尽失》一诗中,他写道:“有好皆为累,耽书结留深。琳琅三万轴,灰烬一生心。世事终鱼烂,神州岂陆沉。楚弓人得意,莫使付灵蟫。”
从重庆回永安故乡的黄曾樾先生,由于路途艰难又是只身一人,自然无法携带装满箱的书籍回闽。不过,他在筹划、创办永安县立初级中学的过程中,把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多少视为衡量标准之一,认为没有藏书的学校称不上是完善的。在永安头一年时间,他不仅亲自担任校长和讲课,还到商会为各界人士举办古典文学讲座。早在法国留学时其博士毕业论文便是《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比较》,对中国古代的道、儒、墨三家的哲学思想作了精辟的论述,可见其造诣很深,讲座深受欢迎,且认识了不少在省府机关工作的朋友。为充实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到各机关单位动员为永安初级中学献书,最后校舍扩建还未完工,而各界人士捐赠的图书已达1千多册。开办之初学生 为100余人,平均每生有10册,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图书数量充足的学校了。
永安县立初级中学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条件,得益于当时临时省会永安有许多出版社和图书发行机构,据有关资料统计,出版社便有改进出版社、东南出版社、国民出版社等39家,发行机构有中华书局永安分局、改进出版社营业处、商务印书馆永安支馆等15家。仅改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月刊便有《改进》、《现代文艺》、《现代儿童》等6种,出版的丛书有(不含单行本)《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刊》、《现代青年丛刊》、《现代儿童小丛书》、《世界名著译丛》等82种。如王西彦的短篇小说集《报复》、黎烈文的长篇小说(译文)《第三帝国的兵士》、邵荃麟的剧本《麒麟寨》、章靳以的散文集《鸟树小集》、贺宜的童话集《孩子桥》以及翻译著作《达尔文》、《托尔斯泰》、《卢梭》等均在其中。东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30多种书籍中,有郭沫若的译著《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王亚南著的《中国经济原论》、《社会科学论纲》、张天翼的《贾宝玉的出家》等。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少名著、古籍倘若要从远在上海、重庆等地运来销行,对当时交通闭塞的永安而言谈何容易。黄曾樾先生平日嗜好书画如命,暂住吉山刘家祖宅(大夫第)时,生活条件清苦,仍不忘两件事:一是将母将接来侍奉,因其妹夫刘知新在吉山经营老酒生意,与木材商多有来往,便在祖宅旁另盖小屋三间,黄先生命名“慈竹居”,自号“慈竹居主人”,每临晨昏在母亲跟前尽孝,早端洗脸水,夜端洗脚水,问寒嘘暖,村里人传为佳话;二是尽其所能买书、求画,凡到城里办事,公务之余便到中华书局永安分局、改进出版社营业处等地购买称心的书籍,特别是商务印书馆永安支馆,与他有不解之缘,1933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以中国政府官员和博士的名义,出席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万国邮政联盟”会议,并到该国城乡、古迹、沙漠考察,后来写成《埃及钩沉》一书,直到1940年才有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买了许多书后,又请木工到家里来做书橱,将书籍分门别类存放,黄曾樾字荫亭,便在书箱上刻“荫亭秘笈”,岁月流逝,至今仍有一只保存在古屋大厅。
抗战胜利后,1946年黄曾樾出任福州市市长,他居官不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半年之后,迫于压力自动辞职,奉调南京任教育部督学。福州解放后,他返回福州入福建师范学院任数学系教授,不久又调任中文系担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讲外国文学。从1942年到1966年,又经历了24年的苦心积累,他在乌山路13号的居所,平日省吃俭用购置的各种古籍名著又叠成书墙,把张大千、齐白石与留法同学徐悲鸿赠送的画作等,均视为珍品而收藏,还有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真迹以及一大批历代碑刻书法拓片。然而在文革初的那场浩劫中,他的心血又化为乌有,并于1966年10月11日含冤去世,时年68岁。1978年黄曾樾先生终于得到平反昭雪,在追悼大会上,其生前好友、中文系主任黄寿棋教授致悼词,送的挽联曰:念晚岁,朝朝接席论文,见说故居犹存,忍过乌山觅慈竹;记当年,夜夜为书延寿,何期遗著不保,竟教左海失珠尘。
作者:裴耀松,永安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地址:永安市燕江中路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