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不但是民族生活最正确最具体的活历史、且也是人类精神最伟大的鼓励者和创造者。当艰苦的抗战支持到进入第四个年头的现在,文学艺术在这场中华民族空前的斗争里面所发挥的巨大的力量证实了自己光明远大的前途。”这是1940年由改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现代文艺》发刊词的开场白。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宁、浙相继沦陷,福建省省会也于1938年5月由福州内迁永安山城,次年由省政府出资创办了改进出版社,社长兼发行人为30年代蜚声文坛的左翼作家和翻译家黎烈文先生。在改进出版社出版的期刊中,战斗性最强、艺术性较高的是《现代文艺》月刊,它的主编为左翼作家王西彦先生,继任为福建省立师专中文系教授章靳以先生。
当时的福建永安是山僻之地,出版社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非一般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所可能想象。为避免日机的轰炸,出版社编辑部从县城北门抚沟街迁到6华里外的虾蛤村,借用黄家祠堂作为办公地址,王西彦先生在20多年前的回忆文章中描述:祠堂的大厅是编辑部阅览室兼饭厅,左右两间房分别为黎烈文和王西彦的卧室兼办公室,台阶下的院子两旁的小平屋是两位编译人员的住所兼工作室,甚至连大厅背后阴暗的小房间,也挤着校对人员,既是住室也是工作间。出版社的印刷所在百步之外,茅草覆盖钉木板的工棚里,只有几台老式的印刷机和几排排字架。山村的唯一娱乐便是在晨昏到九龙溪畔的小路或河滩散步,这里的山村恬静而安祥。
在虾蛤村以及此后迁回抚沟街的七年中,改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期刊有《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战时木刻画报》、《战时民众》等6种,出版的丛书有《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刊》、《现代青年丛刊》、《世界大思想家丛书》、《世界名著译丛》以及各种单行本共101种,最多的一年发行册数达37万多册,销行全国各地。仅以文学作品为例,当年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围绕“抗日、民主、团结”这一主题,他们着力于服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他们当中有叶圣陶、巴金、邵荃麟、王西彦、老舍、朱自清、吴伯萧、艾青、萧乾、臧克家、章靳以、董秋芳、许钦文、唐弢等数十人之多。
提供文艺园地和培养文学新人,《现代文艺》月刊、《民主报》、“新语”副刊等视为责无旁贷的己任。《现代文艺》在发刊词中说:“在新的文艺战士的培养这一点上,广大的东南也需要有一个文艺园地来供他们垦植。这一方面是从各部门的工作群众当中发掘新人,一方面是,籍这些新的文艺战士,表现出更广泛的现实。”由鲁迅和郁达夫的学生、左翼作家董秋芳先生担任主编的“新语”副刊,明确提出“要求民主”和“培育青年”为两大宗旨,出刊600多期,大量刊登进步青年抨击时弊的杂文和文学作品,组织“新语读者会”,团结一大批青年作者;组织关于文艺活动、社会问题、妇女解放等讨论,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走上革命道路。由于他对“羊枣事件”敢于直言,发表《沉默之美》一文而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
当年一大批新文艺战士中,经过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炼,投身现实生活体验,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作品便接二连三刊发,郭风和刘金便是佼佼者。郭风原名郭嘉桂,1919年生,福建莆田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1941年秋郭风卸任永安“华南通讯社”编辑,考入设在霞岭的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系主任为章靳以教授,当时才22岁的他已是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在永安就读仅一年有余,除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外,仅在《现代文艺》上表的诗歌便有《春天》、《被系住的木船》、《江》等七首,散文诗有《桥》、《调色板》、《秋天短笛》等44章。如诗歌《春天》,郭风从侧面暴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春天依然是一片凄惨景象:“街巷、广场、田路/到处是泥泞/和苍白的反光/愁病的影子/紧紧地追着思虑的人们。”直到学校搬迁南平,他一面继续深造,一边笔耕不辍,作品累见全国各地报刊。1945年他的第一本儿童诗集《木偶戏》,在黎烈文先生的鼓励下,由改进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金,原名刘文铣,1922年生,浙江嵊县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1943年初他到战时省会永安的一个机关当雇员,那时他还是“带着乡土气的”21岁青年。他在永安的业余时间写作中,第一篇习作《记八都遇炸》,写的是一年以前他由浙入闽,在龙泉县八都附近遇到两架日机轰炸的情景,投寄《新语》后,很快便刊登出来,此后几乎每稿投寄都必登,不久董秋芳主编见到刘金时,对眼前的青年和蔼而热情地说:“啊,我还是喜欢你的文章,又坚实,又没有大气。”刘金先生在1980年写的《燕江情思》(纪念董秋芳先生)一文中回忆说:“对于青年的文章,只要稍有可取之处,董先生就满腔热情的加以揄扬,却从不求全责备。”他写的讽刺小说《资历国——(镜花缘)补遗》,讽刺当局用人只凭学历,不问学识,屈杀了多少真才。送到董先生那里后,很快便发表了,由于副刊篇幅有限,只好分3期连载。刘金先生还说:“因为董先生对青年特别看重,由于他的扶持和爱护,在《新语》的周围,团结了一批二十岁出头的作者,《新语》也因此办得较为活跃,较有生气。”仅在永安2年时间,刘金在《新语》上刊发的作品近200篇,1945年初他前往浙东参加游击队,直接投身抗战救亡的行列。解放战争时期,刘金在孟良崮战役正激烈时,在歇息的一个山坡上听到雷鸣般的炮声,忽然想起董先生并写下诗作一首:苔花小似米/也学牡丹开/园丁不弃我/殷勤苦栽培/花今零落尽/园丁复何在/烽烟隔远道/思绪绕山回。由此可见刘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没有忘怀老师的栽培并惦记先生的安危。
如今两位作家已是耄耋之人,当年他俩通过参与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创作实践,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中期,两位作家已入花甲之年,仍然不辞辛苦重访旧地永安,追怀往事,留下新的印迹,为永安的文学爱好者举办讲座,至今记忆犹新。
本文参考资料:①《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福州;②《郭风研究专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福州
作者:裴耀松,永安市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省作协、省民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联系地址:永安市燕江中路817号,电话:0598—3671099,传真:0598--88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