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谦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剧作家,抗日战争时期的进步文化人士。
1911年生于福州的林舒谦,自大学时起,即组织、参加抗敌救亡话剧团体。“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大片国土沦丧;上海、南京相继失陷;东南沿海亦遭日军铁蹄蹂躏,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于1938年5月内迁闽西北重镇永安。与戏剧结缘的林舒谦,此时便到永安任伪省府教育厅戏剧委员会“战时国民巡回教育团”干事。当时的教育厅在市郊吉山,永安城里有个办事处,施教团是在城里。1939年教育部派来了教育二队队长谷剑尘。省教育厅计划办话剧队,招生20多人交教育二队训练三个月,毕业后由陈启肃带队。因此,省教育厅又于1939年9月16日成立“战时国民教育巡回教育团”,陈启肃为团长,林舒谦、许栖萍为干事,下分三个股,陈启肃兼总务股长。林舒谦兼教导股长,许栖萍兼演出股长。林舒谦作为骨干分子,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该团演出的《三叉口》、《菱姑》、《战》等剧目,都系林舒谦、陈启肃创作的三幕剧。
与此同时,临时省会永安有过“特种巡回教育团”,在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的操纵下,专门演出一些内容极为反动的剧(节)目,为国民党歌功颂德,宣称“闽系老区被毒化,必须消毒”。其时的林舒谦、陈启肃等与中共地下党员卢茅居保持着密切联系。卢茅居当时住在虾蛤村,公开身份是《现代青年》杂志的主编,一般每月来找林舒谦两次,一次组稿,一次取稿。林舒谦在积极为进步书刊写稿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针对“特种巡回教育团”的演出宣传,施教团创作、演出了许多宣传抗战的进步剧目,发挥了戏剧团体的特殊作用。后“战教团”改为“民众教育施教团”,分设一、二、三团,林舒谦任第一团团长。他所在的施教团以戏剧演出为主,每月在永安公演一次,巡回于闽西北的大田、尤溪等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演出剧目有《县长太太》、《最后一幕》、《泾渭》、《仇》、《同一线上》、《黑箱》、《自投罗网》、《岭上梅》、《为国牺牲》、《徘徊的女人》、《好汉子》、《喷火口》、《落日》、《毒》、《生死线》等。尤其在永安举办的两届“戏剧节”中,林舒谦、陈启肃、许栖萍、董秋芳等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以戏剧为武器,以高超的斗争艺术,既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同时又起到了普及戏剧艺术、创新戏剧艺术、提高戏剧艺术的作用。
1940年,民众教育巡回施教团创办《剧教》月刊,林舒谦任主编,相继创作、发表了《喷火口》、《毒》等一批戏剧作品。
建国后,林舒谦在福建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工作,后转入省闽剧实验剧团任艺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专职编剧,先后创作、改编、移植和整理演出的剧本达25种,其中《炼印》、《六离门》曾轰动省内外剧坛,脍炙人口的《炼印》还拍成了电影。1983年林舒谦先生病故,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