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前,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曾先后受聘在金陵、河南、成都、暨南、光华、四川、中央等大学教授,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首任校长,讲授文学、戏剧、音乐等。主编过《中央日报·泱泱》副刊。四次连任国民党政府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南京通志馆馆长。 卢前自小聪颖,“十岁能文章”(《吉山集》),“年十二、三始,好韵语”(《弱岁集·自序》),“十八从长洲(吴梅)先生学为曲”(《论曲绝句》)。1921年卢前时年16岁,投考南京东南大学,虽中文成绩优异,因数学“0”分,未被录取。一年之后再考东南大学,以“特别生”名义被录取入国文系。当时吴梅(瞿安)应东南大学聘,举家南归。成为卢前的老师,对卢前一生学术上的影响甚大。是年前后,曾作《本事曲》:“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黄自为之谱曲,流行一时。
卢前一生与梁实秋、宗白华、闻一多、郭沫若、沈尹默、杨宪益、田汉、任二北、唐圭璋等均有交往。一生著作丰富,并搜集、整理、刊印了大量古籍,是建国前有影响的诗人、散曲作家、文学、戏剧史论家、剧作家和古籍整理者。其撰写、编写有关戏曲的著作如下: 撰写、编译的剧作 《饮虹五种》、《楚凤烈》传奇十六出、《窥帘》或《女惆怅爨》、《孔雀女》 戏曲史论著作 《明清戏曲史》、《中国戏曲概论》、《读曲小识》、《论曲绝句》、《饮虹曲话》、《冶城话旧》。
虽然这位至性至情、善饮“好吃”的“江南才子”只活了46年,但他对南京乡邦文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过杰出贡献。尤其在抗战时期,面对国难当头,他以笔代枪《中兴鼓吹》,表现了中华儿女殷殷的报国之志和拳拳的爱国之心。
世事沧桑,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疏忽了他,淡忘了他。打开记忆,让我们追溯卢冀野生平逸事,品味先生的可爱与可敬,感受先生的志趣与至情。
●旧家子弟“江南才子”
卢冀野1905年3月2日生于南京,原名正坤,字冀野,后自己改名卢前。卢氏原籍江苏丹徒,卢冀野的曾祖父卢云谷为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二甲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云南学政。后回宁主讲尊经书院,旧居膺府街,后移居升州路大板巷,最后居门东剪子巷磊功坊。卢冀野的祖父、父亲几代人都从事教育工作,家学渊源,使卢冀野能“年十二三始好韵语,二十以前积稿二百篇。”如《江上听雨》“掌中几醉白云杯,得月楼台打扫开。一夜鹃声花落后,隔帘烟雨渡江来。”记得那时你我年纪都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花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么困觉了,/梦里花儿落多少?琼瑶在她的小说《船》中,写到女主人公唐可欣唱过一首歌,就是取自卢冀野早年的新诗《本事》,可见这首诗的影响。1922年,17岁的卢冀野考入东南大学。毕业后,因父亲去世,就挑起了一家十来口人生活的担子。他先后在南京钟英中学、金陵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四川成都大学等校任教,在四处奔波繁忙执教之余,仍写作不辍。
●《中兴鼓吹》抗日救国
卢冀野才华横溢,被人称为“江南才子”,早在大学时,卢冀野就在吴梅(瞿安)先生的直接教导下开始了散曲的创作。学者朱僖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卢冀野是严格按照古典戏剧格律创作作品的最后一位剧作家。”卢冀野在21岁时就写了《琵琶赚蒋檀青落魂》、《茱萸会万苍头流涕》、《无为州蒋令甘棠》、《仇宛娘碧海情深》、《燕子僧天生成佛》五个剧本。此后,卢冀野还根据英译本转译印度名剧《沙恭达罗》(卢冀野译为《孔雀女》)。抗战前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卢冀野撰写了大量鼓吹抗日救国的韵文作品,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词集《中兴鼓吹》。陈立夫为《中兴鼓吹》作序云:“冀野先生所著《中兴鼓吹》见示,翻阅一过,觉其爱国情绪横溢纸上。”1940年5月,郭沫若在《大公报·星期论文》发表的《民族形式商兑》一文中也说:“卢冀野先生的《中兴鼓吹》集里面的好些抗战词,我们读了,同样发生钦佩而受鼓励。”当年《中兴鼓吹》,分赠前线将士,对抗战文艺的贡献甚大,影响也甚远。当年在福建永安城卢先生曾经任教的地方,建有“中兴鼓吹亭”以志纪念。
●抢救古籍功不可没
对于古代戏剧作品及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选编、刊刻,卢冀野下了很大功夫。卢氏祖上藏书甚为丰富,他自述道:“溯吾家所庋书,既毁于辛亥、壬子之间。”即其祖藏书籍已毁于1911年、1912年前后的历次兵祸。卢任大学教授后,之所以四处兼职,除为家用外,很大程度上为搜集古籍。1928年前后,他在升州路小板巷家中辟了一个称为“饮虹簃”的藏书楼,自署“饮虹簃主人”,据说他在家里雇养了刻字匠,专事镌版,自费刊刻了《金陵卢氏饮虹簃丛书》、《饮虹簃校刻清人散曲二十种》等散曲总集,其中《金陵卢氏饮虹簃丛书》包含了元明两代50多名散曲作家近60个散曲集子及一部曲韵。
●整理出版乡邦文献
作为南京人的卢冀野,他十分重视有关南京的乡邦文献的保存与出版。1946年11月,卢冀野被聘为南京市通志馆馆长,借夫子庙之青云楼为馆址,改称徵献楼。主持编辑出版《南京文献》。《南京文献》自1947年1月出版第一期,至1949年2月共出版二十六期。《南京文献》共收入南京地方文献六十四种,包括元、明、清和民国各代方志图说、文物古迹和乡贤名家的年谱、日记、诗文杂著以及饮食菜疏、风俗掌故等等,保存了大量南京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料,弥足珍贵。
编辑之余,卢冀野还根据自己的亲历和考证撰写了《冶城话旧》和《东山琐缀》,今天对我们了解、研究南京的历史变迁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嗜酒名士英年早逝
卢冀野有名士风度,梁实秋说他“才思敏捷,行旅中不忘吟诗作曲”,“酒量甚豪,三五斤黄酒不算回事。”有一次,南京文化界名流在秦淮河边老万全酒家宴请陈散原老人,宴席上散原老人说起“昔日石城七子之顾石公先生每饮必五斤,求之今日,恐无其人”,在座的卢冀野立即说,“这有何难!五斤,吾也能饮。”卢冀野喝完五斤酒后,还特地陪友人兴致勃勃地去玩了玄武湖。
卢冀野善饮“好吃”,以致30多岁就肥硕无朋,别人拿他的肥胖寻开心,他也不以为忤。他长年着一件广袖大褂,粗犷豪迈,看外表,谁能相信他是个风流诗人?卢冀野为人天真风趣,至性至情,奉母尤称至孝。但在政治上却是个低能儿。卢冀野交游甚广,他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关系密切,两人诗酒唱和甚多。卢冀野是个读书人,他把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始终以兄弟纷争、煮豆燃萁视之。对各方面的文化人,他既与易君左、张道藩、梁实秋等十分接近,又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杨宪益、翦伯赞等人有交情。抗战胜利后,卢冀野曾在《中央日报》任泱泱副刊编辑,并对自己担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十分得意,炫耀自己“四参国政,两度天山(两次随于右任赴新疆巡视)”但他却和当年的左派朋友越来越疏远了。
●生死于斯秦淮永志
1948年底,卢冀野在其子女(长子卢侃是地下党)影响下,决定留在大陆。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中朋友要他一起去台湾的敏感问题,卢冀野搬家到上海,其时有诗句云:“抢书入海避风波”。
南京解放后,中央大学改组为南京大学,对中央大学原有的教授分别作三种安排:一是继续留聘;二是介绍去“革命大学”学习,“改造思想”后重新分配工作;三是对少数人未作任何安排。卢冀野属于未作任何安排的第三种,这使他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据卢冀野的家人讲,1950年卢冀野曾应周恩来总理之召,进京过一次。后董必武到南京时也曾接见过卢冀野。他们都表示了对卢冀野的关怀,并教导卢冀野好好学习,努力改造思想。但卢冀野的境遇未能一下子改变,在此情况下,卢冀野仍未放下手中的笔,他与甘南轩一起创作了太平天国女状元的剧本《傅善祥》(仅写了两场),又写了长篇小说《齐云楼》在上海的报纸上连载。1951年4月,长期嗜酒的卢冀野因高血压、肾脏病并发症在南大医学院(三牌楼铁路医学院)逝世,享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