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应昌期,浙江慈溪县人,慈溪属旧宁波府,应氏则为该邑大族,先世系汉代河南汝南郡名门,西晋末造避五胡之乱播迁江左,分支及于浙江沿海一带,子孙繁衍,人才辈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称于世史者不绝书。 先生任职福建省银行时,适值故总统严公静波正主持福建省茶叶公司,经常向省行融资,因而与先生相识,严公旋又调长省行,识先生才能,叠予擢迁职务,视之如左右手。嗣值抗日战争发生,东南各省相继沦陷,省行随省府播迁,历经厦门、赣州、衡阳、贵阳及重庆等处,时敌机正大肆轰炸,交通险阻,艰苦备尝,先生始终随侍严公左右,由是两人投契益深。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政府宣布投降,抗日军事结束,政府忙于复员及接收沦陷区工作。先生以离家日久,思乡情切,乃告假回籍省亲,诅意回乡未久,接政府有关方面来电,征调先生赴东北接收沈阳银行,先生正准备赴任之际,又奉严公自上海来电劝阻其行,并嘱赴台工作,先生遂欣然应命来台,入台湾银行供职。以上经过乃先生一生成败祸福之关键,设非严公及时劝阻,则以一切尽成乌有,冥冥中若有天意存焉。永安暂住——法诺出世 两个月后,福建省银行真的搬迁到了永安。
从福建地图上看,南平到永安的距离,不比福州到南平短,应昌期带着唐平尘又不知经历了怎样的颠簸和磨难,才终于平安地到达目的地。谁知永安是个小地方,而此时唐平尘又有身孕,行动不便,所以他们只得在乡下的一个叫茅坪的地方向当地老乡租了房子避难。
应昌期每天早晨从乡下步行到永安市区的福建省银行办公,下午4点下班,再步行回到茅坪吃晚饭。世事总是有利也有弊。在永安虽然条件艰苦,生活不便,但这一早一晚的长途跋涉却让应昌期有了个锻炼身体和心智的机会。他变得更结实更坚强了,日后回忆起来,总说那一段苦日子所带给的“好处”是“一生受用不尽”。又说“不论顺境逆境,人总要朝好处想,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做才行。”
还有,便是老二昌立当时也在永安。以前说过,应昌期16岁进统源银行,17岁便将大弟弟昌立带到上海,进入上海市银行做练习生。昌期到福州后的第二年,便又将昌立也带到福州,进入省行工作。这种情形用唐平尘的话说起来,就像是“老鼠拖田鷄”,小小年纪的应昌期一直将几个弟弟拖在身边,拖来拖去,有的工作,有的念大学(老四昌世是“拖”到台湾念的台大)。
而那时候的昌立也出道了,到永安后,当了福建银行永安分行的副理。大哥在总行工作忙,责任重,无暇顾家,所以这时由昌立帮忙,尤其大嫂临产,茅坪乡下地方,没有医院,是他从永安医院接了妇科医师专程去茅坪接的生。幸好是顺产,母女平安。这也多亏了唐平尘的体育教师出身,生性好动。住在茅坪,乡下空气好,她有空便出外散步,经常活动,这对她们母女的健康大有裨益。长女法诺出世,应昌期头一次做了父亲,尤其在这国难时期,家庭的温暖弥足珍贵。那是1939年7月16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