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是紧接上篇的,申胥的见解竟与文种的策划不谋而合,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可参看卷二的《吴越许成》。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①,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②。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③。”申胥谏曰④:“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摄(shè)畏吾甲兵之强也⑤。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xuán)玩吴国于股掌之上⑥,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zòng)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⑦,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⑧。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zhǎng)炎炎⑨。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huǐ)弗摧,为蛇将若何⑩?”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11,越曾(zēng)足以为大虞乎○12?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13”乃许之成。
【注释】
①孤:君王自称。②成:讲和。无拂:不要违背。③反:同“返”。振旅:兴兵讨伐。④申胥:即伍员,字子胥。⑤慑:胆小。⑥还:通“旋”,转动。⑦盖:崇尚。婉约:委婉收敛。从:通“纵”,放纵。诸夏之国:指中原各诸侯国。⑧日:一天天的。安受吾烬:指越国乘吴国残破时吞灭吴国。⑨日长炎炎:一天天增长。炎炎,气势兴盛。⑩虺:小蛇。若何:怎么办。○11奚隆于越:为什么对越国这样看重。○12虞:忧虑。○13曜:同“耀”,炫耀。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①:“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②,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③,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④。
【注释】
①辞:谢绝。②口血未干:口边的血酒还没干。指定盟时间不长。③舍:丢开。④荒:虚空。
【译文】
吴王夫差于是告诉大夫们:“我要称霸中原而征服齐国,因此将答应越国请和的要求,希望你们不要反对。如果越王真的悔改,我还要什么呢?如果越王并未悔改,从齐国回来,再出兵讨伐就行了。”
申胥劝阻说:“不能答应越国讲和呀。越国并非真心和吴国友好,也不畏惧我兵力强大。大夫种勇敢而善谋,他将把吴国放在他大腿上手掌心玩弄,以达到他灭吴的心愿。他知道君王崇尚武力,而且好胜,所以说话特别恭顺,想把君王恭维得神魂颠倒,去对中原诸侯逞威风、享安乐,自取灭亡。他要使我吴国军队疲困,武器损耗,百姓叛逃,国家一天天憔悴,然后由他稳稳当当来收拾残局。再说那越王,他重信义,爱百姓,四方都归附他。遇上收成良好,国势将蒸蒸日上。趁着此刻我们还能打仗,赶紧消灭它!小蛇不打,长成大蛇就难对付了!”
吴王说:“大夫你怎么把越国抬得这么高呀!区区越国,还能够成为大患吗?要是没有越国,那么,春秋两季检阅军队,我们哪儿去显耀军威呢?”于是答应越国讲和。
将要宣誓结盟了,越王又派诸稽郢前来推辞,说:“如果认为立盟的仪式有好处呢,那么,上次立盟,涂在嘴上的牲血没有干哩,很可表示双方的信义了。如果认为立盟的仪式并无实益呢,那么,天王不必用武力威胁,亲自驾临来役使我们就行了,何必借重鬼神而看轻自己呢?”于是吴王答应了,只是口头讲明条件,没有举行结盟的仪式。
春王正月 (公羊传)
本篇和以下两篇选自《公羊传》。《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学生公羊高所作,它和《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左传》详于记事,《公羊传》、《谷梁传》着重解释经文。本篇是《公羊传》的第一篇,解释《春秋》鲁隐公元年第一句经文“元年,春王正月”,阐明君位继承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
元年者何①?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②。曷(hé)为先言王而后言正(zhēng)月③?王正月也④。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⑤。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⑥。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⑦,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pān)隐而立之⑧。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xiàng)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dí)以长不以贤⑨;立子,以贵不以长⑩。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①元年:指鲁隐公元年。②文王:周文王。③曷:为什么。正月:阴历每年第一个月。④王正月:指周历正月。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⑤大一统:天下统一。⑥平国而反之桓:隐公打算平治鲁国后,把政权归还桓公。⑦隐长而卑、桓幼而贵:桓公的母亲仲子是鲁惠公的夫人。隐公的母亲声子只是随嫁来的姐妹。⑧扳:拥戴。⑨適:同“嫡”。⑩立子:立庶子。
【译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开始的季节。“王”指的谁?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为什么不说隐公登位?这是成全隐公的心愿。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再把政权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他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隐公年长而贤明,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这时如果隐公辞让,桓公能否登位,还没有把握。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也没有把握。所以,隐公登位,全是替桓公着想。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因为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媵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是的。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而尊贵。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本篇解释《春秋》“宋人及楚人平”一句。这六字,有褒有贬。褒扬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越权,背着国君讲和。此例一开,君权就危险了。文章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通篇全用对话口气,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
外平不书①,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②。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③,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yīn)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④。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⑤。”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qián)马而秣(mò)之⑥,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⑦?”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jīn)之⑧,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yī)而去之。
【注释】
①外平不书: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外,鲁国之外的国家。平,讲和。书,记载。②大:赞扬。平乎己:主动讲和。③庄王:即楚庄王。④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乘:登。堙:小土山。华元:宋国大夫。⑤易子:交换儿子。析骸:劈开尸骨。⑥柑马:给马嘴衔木棍。秣:喂。⑦情:说真话。⑧厄:困难。矜:怜悯 。
反于庄王①。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 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hé)为告之②?”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③,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④。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 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何为贬?平者在下也⑤。
【注释】
①反:同“返”,返回。②曷:为什么。③区区:很小。④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⑤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易子而食,劈骨而炊。”子反说:“唉,苦得够呛啊!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见别人有难就同情,小人见别人有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易子而食,劈骨而炊。”庄王说:“唉,苦得够呛呀!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本篇解释《春秋》经文“吴子使札来聘”一句。吴本是夷狄之邦,吴与他国会盟,《春秋》只称“吴”而不称“吴子”。这里是破例,因为季札是贤人,值得尊敬。《春秋》又有一条规定:“贤者不名”。季札既是贤者,为什么这六字经文又称他的名字呢?因为毕竟是夷狄。季札让国的故事,历史上传为美谈,但让的结果竟是自相残杀,可见祸乱的根源还在于君主专制。
吴无君无大夫①,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②。 何贤乎季子?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 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 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zhé)而与季子国③,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④:“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⑤。”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⑥。僚者,长(zhǎng)庶也,即之⑦。季子使而反,致而君之尔⑧。
【注释】
①吴无君无大夫:《春秋》记载吴的事,一向只称国,不言及其君与大夫。②贤:赞美。③迮:仓猝。④祝:祷告。⑤有吴国:指保存吴国。悔:灾难。⑥亡:在外未归。⑦僚:即吴王僚。长庶:众子中的年长者。即之:即位做国君。⑧君之:以之为君。
阖(hé)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①,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②,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③。僚恶(wū)得为君乎④?”于是使专诸刺僚⑤,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⑥。尔杀吾兄⑦,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⑧,终身不入吴国⑨。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注释】
①阖庐:也作“阖闾”,吴王谒的儿子。派专诸刺杀僚,自立为君。先君:指已去世的吴王谒、馀祭和夷昧。②与:通“欤”③我宜立:按父子继承的原则,阖庐应当继承他父亲的王位。④恶:怎么。⑤阖闾宴请吴王僚时,专诸将短剑藏在鱼腹中进献,刺死吴王僚,他也当场被杀。⑥弑:臣下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称“弑”。篡:篡位。⑦吾兄:这里是“吾兄之子”的意思,指吴王僚。之:到……去。⑧延陵:今江苏武进县。⑨吴国:指吴国都城。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①,此何以名?许夷狄者②,不壹而足也③。季子者,所贤也,何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释】
①贤者不名:古代士大夫都有名有字,《春秋》称字,表示褒赞。②许:赞赏。③足:完美。
【译文】
按照《春秋》笔法,吴国本来没有国君,没有大夫,这里为什么又说有国君、有大夫呢?这是为了赞美季子。为什么要赞美季子?因为他让国啊。他让国是怎么事?谒、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最小而有才能,哥哥们都喜欢他,都想立他为君。谒说:“如果现在匆匆忙忙要季子登位,他是决不肯的。咱们不要传位于子,而传位于弟,兄弟依次登位,就可把吴国传给季子了。”大家都说好。因此,这几位君主,都以轻死为勇敢,每餐都祷告说:“上天如果保佑吴国,就快快降灾于我吧!”因此,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就该轮到季子做吴国的君主了。
那时季子正出使在外,不肯回国。在众多的王子中间,僚的年纪最大,他就登位做了国君。季子回国后,也就奉僚为国君。
谒的儿子阖庐说:“先君所以不传子而传弟,都是为了让季子继位啊。如果听从先君的命令。就该由季子登位。如果不听先君的命令,就该由我登位。僚怎么能当国君?”他就派专诸刺死僚,要把君位交给季子。
季子不肯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如果从你手中接受君位,那就是我伙同你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的儿子,我如果再杀你,那么,父子兄弟自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怎么行呢?”于是跑到延陵去,再也不回国都。
所以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君位是义,不肯互相残杀是仁。
赞美季子,为什么吴国便有君、有大夫呢?因为季子既然是臣,当然就该有君啊。“札”是什么意思?这是吴季子的名。《春秋》对贤者是不称名的,这里为什么称名?赞美夷狄,不能因为他一件好事,就认为一切都完美了。季子既被《春秋》赞美,为什么又认为他不够完美呢?因为赞美人臣,一定要把他摆在臣的地位;赞美人子,一定要把他摆在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