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镇大源村历来有习武的传统,南拳是其擅长的拳术。
有关大源武术的文字记载极少,村里人认为习武就是强身,练拳为了自卫,哪有那么多讲究?
讲究的是武文弄墨的文人。
南拳以具有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催力等特点而别于"长拳"(北拳),故有"南拳北腿"之说。据《小知录》载,明代"使拳之家十一"中,"南拳"即为一家。
南拳在南方诸省流传较广,它的特点是步法稳固,拳势激烈,富于刚健之美,且特别能发展人的力量素质。
南拳的运动方法上,基本上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如虎形、鹤形等,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特点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方法编成套路。南拳多上肢运动,手法上包括各种拳法、掌法、爪法、勾手以及指法等,还有各种肘型、桥型和桥法。南拳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气催力,在做发劲动作时有伴随着发声吐气。
大源村的南拳表演,其实就是南拳流派纷繁中的一朵奇葩--客家拳。因流行于客家人地区,故名。步法灵活多变,腿法快速有力,擅发寸劲。多跌扑滚翻动作。
把文字中记载的有关南拳的种种切切,与村里人一聊,村里人笑曰:"你说的对,也不对。"
大源武术其实是吸收了众多流派的技法基础上,糅合了劳动生活动作的土色土香的"自家拳"。
村里人不讲究过多的规矩,综有众多拳派的技法内容,形散而神不散,将浑厚朴实的"土拳土腿"展示于众人。其武术方阵,老少皆兵,浩浩荡荡,鼓乐齐鸣,龙狮相伴,乡里人喜欢的就是这杂烩的滋味,够闹够劲,如其摆弄拳脚时还伴随着发声,文人说是"气催力刚",乡里人管那叫"劳动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