㈢ 参与策划党史座谈会
王老利用出差各地的机会,千方百计寻找当年在永安工作的同志接洽联系,研究、探讨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党史资料的征集问题。他出差回汕头后,1983年12月15日,即给三明市委党史办写了一封长信,说:“ 这次外出,在上海、长沙等地,见到了周左年夫妇、谌震等同志,对您们负担的永安文化活动专题,如何看法,交换了意见,也与在福州的叶康参同志书信交换了意见。根据各方意见,可以作如下建议:
“这个专题的写作,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收集材料(由您们初步整理),召开一次小型座谈会,邀请少数的当事人举行座谈,座谈如下问题:
“1、当年文化活动的性质、规模、发展、阶段、影响和意义。
“2、党如何领导这一活动,用什么形式领导?
“3、关于前一阶段黎烈文的改进出版社的评价。
“4、43--45年建设导报、东南出版社、羊枣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民主报社的历史情况及看法。
“5、对羊枣、谌震、王亚南、李达仁、董秋芳等进步的革命的文化人的活动的看法。
“6、对陈仪、刘建绪、程星龄等人的看法。
“7、永安事件的原因、经过、性质等等的看法。
“8、对这一专题的恰如其分的命题和综合撰写的意见。
“为了完成上述问题的研究、讨论,由您们和永安党史办联合邀请下列几位同志开一小型座谈会。计李品珍、叶康参、谌震、章振乾、余坚(汕头市妇联妇运史)及我(你们市、县二级党史办同志当然参加)。小型座谈会开四至五天。意见、认识一致以后,可作一些分工,定期完成初稿,再定时间集中讨论、修改。
“上述工作完成后,可以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规模大一点,可邀请有关人士及单位,目的在通过稿件,扩大政治影响。什么时候开就决定于第一步。
“邀请办法,按照我们这几年的做法是:提前一月至少半月向被邀请者本人及其单位正式发函。
“上述建议,你们研究后如认为可行,报请市委同志后,即可着手准备,定出时间(较妥的时间是二月中旬、元宵后、三月初),发出正式邀请。二是作好资料收集、研究、整理,为会议提供材料,以便把会开好。”
次日,即1983年12月16日,又给我们永安写了信,说:“ 永安握别,又将二月。…… 今年即将结束,明年工作如何安排?三明市党史办同志曾来信联系,我已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建议三明市和你们联合召开一次小型座谈会,邀请几位当事人(如李达仁、谌震、叶康参、我及余坚、章振乾…)先座谈研究、讨论,把问题的性质、命题、事实、发展、阶段、作用和影响,先弄清楚,然后定出若干专题,分工撰写,定期交稿,再讨论,基本上可以定稿时,再开一次中型或较大型的座谈会、纪念会都可以。
“明年4月是永安狱中政治犯出狱38周年,7月是永安事件39周年,如能在7月拿出初稿,就很不错了。”
根据以上建议思路和策划意见,继在永安举行几次小型座谈会后,永安党史办和三明党史办在省委党史征委会的支持帮助下,于1984年3月在福州东湖宾馆举行了一次中等规模的党史座谈会。取得了可喜成果。由我们商调来协助工作的陈学其(为刚解放时分配到永安工作的原文化服务团战士)撰稿的综述第一稿,广泛征求意见后,又由他改写成了第二稿。王老审阅二稿后,于1984年5月20日给我们来信,建议我们在厦门举行改稿座谈会。并把邀请对象、大体时间、会议开法等具体事项都设计和交代得一清二楚。信中说“建议您们考虑:
“1、在本月底前(廿八、九)在厦召开改稿会议。参加人,三明市赵副主任,永安党史办你们三位,福州赵、叶、汕头我等,厦大张来仪教授、王毅林等就可以。
“2、会议开法,分成两段,A、第一段,就二稿统一看法,讨论、提出意见(两天到三天,全体人员参加);B、第二段,具体修攺,留下执笔人陈、邓、叶、王四人及其陪人,花四五天时间,逐章、逐段研究修改。
“3、概述及大事记及另一主稿《羊枣与永安大狱》初定后,由陈、邓回永安、三明汇报,经领导研究同意,向省汇报请示,定出永安大会时间(六月底、七月初),及大会规模、开法。
“4、大会最后定稿之后,即可呈报,并编辑成书《抗战时期福建战时省会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史料汇编》。由省出版还是由您们出版或送中央,都可。
“我4月20日发病,经过半月治疗,基本好了,到厦门问题不大。完成这项工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一定尽我所能,共同负责。即使病倒,也要请你们来汕研究。现在还不致如此。”
后来攺稿会议如何开法,在哪里开,我也忘却了。不过,这时陈学其同志已离休回崇武老家,《概述》三稿、四稿由我修改完成,提供85年学术讨论会讨论。
在此期间,王老抓紧一切时间为我们撰写稿件《永安狱中记》和《永安事件中的东南出版社》等文,同时协助叶康参撰写《羊枣与“永安大袱”》等重点文章。
㈣ 参与设计学术讨论会
根据王老提出的“应召开更大型党史座谈会”的设想和其他老同志的建议,我们取得了永安市委、三明市委和省委党史委的支持,决定在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在永安召开一次大型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这一设想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高度重视。按照王老过去提出的办法,拟出了方案,征求各方意見。王老看后即于1984年8月3日给我们来信说:“看了您们的三份方案,得知您们的工作进程。永安党史办两年多来艰苦深入,作出了很大成绩,征集和编写的“永安进步文化活动”是有很大意义,不只对永安、对福建,乃对全国文化斗争史,也将是重要贡献。特别对当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如何正确评价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在白区的艰苦斗争,将会起很大作用。
“出书计划大体上可以按您们设想出一至三四册。尽量把当年有代表性的文章编辑进去,以作为后来研究这一进步文化斗争的社会与科学工作者的方便。永安纪念大会,是一个重要会议,也可以将会议情况、发言、讨论、学术文章编成一个专辑,加上有关文物及会场、人物照片,也将是一份生动的纪念专辑。这些,想您们一定估计到了。
“聘请叶康参同志,为的是在编辑,不知他同意不?他曾对我表示不愿担任此一工作,怕吃力又不讨好。他确是一个很理想的人选。他基本了解全过程,很多斗争又亲身参与,学识、能力、水平都很好。除了派一二位得力同志作为他的助手外,上面有两三位可以定稿的领导,不要婆婆太多,不知谁说的算。如果这样,再反复聘请、动员,我想,他是会同意的。
“九月会议邀请名单中,建议您们考虑增加几位,一是伍洪祥书记,他从1981年就提出搞好永安事件资料,一直关心。这次纪念会,应专程请他到会。二是几位在永安作出贡献但已先后逝世的同志的家属,如王亚南同志的爱人(现在在厦大),余志宏的爱人李文锦(现在武汉大学,家住:武大东区三栋五门577号),董秋芳的家属。这几个应该邀请,才更完全。五十个名单,估计因健康关系,有的可能不来(如贵畹兰)。如都能来齐,多几个人,也不会增加会议麻烦。”
为了做好学术讨论会前的准备工作,1984年9月30日,王老再次来信,建议我们一定要和三明多加联系,共同搞好工作(我们和上级三明党史办一直配合得很默契,我和赵世华的关系一直很好)。信中写道:“如有可能,是否考虑在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在永安召开一次史稿研究讨论会。邀请叶康参、赵家欣夫妇、陈耀民、章老、厦大张教授、王毅林,北京王戈,湖南李品珍,汕头我和余坚。此事是否可行,请您们考虑,并就近与叶、赵商议。会议主题,是研究三稿和史料汇编本。如可以,邀请信十一月中旬或上旬就要发出。”并鼓励说:“您们花了很大力气、精力,征集了大量材料,对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的当年状况、作用、影响等重大问题,已有初步认识,如再进行研究、探讨,去伪存真,找出事物的本质,从中总结历史经验,肯定应肯定的,我看是可以取得较大成就,为永安(福建)党史作出很大贡献。”
1984年12月3日,王老再次来信询问说:“永安及三明下来如何打算?明年是抗日胜利40周年,也是永安事件40周年,这样一个大专题,如能在40周年拿出来,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
1984年12月28日,王老又一次给我来信说“来信及《概述》第三稿收到。谢谢。读信知个中困难,完全可以理解。尽管如此,但又正如你所说的,搞好党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永安进步文化活动闪出的光辉,作为健在的当事人或后来者,都有责任如实地把它反映出来。第三稿匆匆看了一次(还来不及细看),总的印象有很大进步,充实了不少材料,并可以看出党的领导作用和党的政策作为红线贯彻始终,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与发展情况的。足见您们花了很大力气。从初稿到三稿,不过一年左右,能达到这样是很可喜的、可贵的。一百五十万字(资料),再加以精选、提炼,可以印出二三冊很有内容的史料汇编。”“《后记》中说到命题的修攺,与事实不符合。今天的这个命题,应该说是几经协商、探讨才最后形成的,而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正确的说,是经过多次研究,征求意见集中起来最后在福州会议时形成的。首先提出命题的修攺,是1983年10月30日永安座谈会上,邓、陈二同志同我三人,提出修改命题。以后又征求了湘、沪、福州友人意见,取得一致,改为‘战时省会永安的进步文化活动’。福州会议时,曾梅生同志提出‘战时’二字不明确,应改为‘抗战时期’,大家一致同意。”就形成了今天的命题。这个命题,可以实事求是概括永安七年进步文化活动的实质。为什么写成‘进步’而不写成党领导的?实质是党领导的,但没有党的组织领导,写成‘进步’是很有分寸的,这体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三个坚持的作用。”
王老上述的这一切,是为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所作的必要准备。王老是多么的尽心尽力。
三个多月过去了,1985年3月15日,王老再给我写来了长信,对9月学朮讨论会的组织工作作了精心设计。来信说:“三月十二日来信收到,知省市对永安八年进步文化活动这一党史专题很是重视,准备举行纪念座谈会,中央有关单位要来参加。这事是很重要,说明上面对这一问题很重视。为了搞好这个工作,根据我们这几年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建议,请作参考。
“一、要迅速组成筹备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以常委有关领导同志挂帅,以党史办及宣传部门为主,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几个工作组:
“㈠资料出版组:专门收集资料,向大会提供讨论研究用,以永安进步文化活动为主,拟出讨论题目。
“㈡接待组:准备接待参加会议的各地同志,生活安排、来往車船、参观访问,一般以市委办公室为主,党史办协助。
“㈢会务组:对整个会议进行的所有事务工作,如生活费用等等。以上工作组,要先将资料组建立起来,其他两个组也必须在会议前一个月组成,作好准备工作。
“二、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编辑组,或叫审稿组。建议由三明市、永安市党史办各派一、二人参加,再聘请三几位老同志参加,名义叫特约编辑或顾问均可,人员建议你们研究下列名单:赵家欣、叶康参、李品珍、陈耀民,我也可以参加。
“时间很短,要紧紧抓紧时间,建议最近在四月上旬(七八日起)集中十天左右,地点在永安、三明都可。必要时可请邓家焕、陈学其二同志回来参加。
“这个编写组主要研究编写出书的问题,攺稿、定稿、讨论,首先把三稿定下来,铅印发出。
“三、定下会议时间、地点,发出邀请。如是座谈会,一个月前要发出邀请信(本人及单位),如是学术讨论会,则四月就应发出通知,发出材料,以便于参加者写出论文。但看来只能是讨论会,也可请几位同志写几篇论文。
“四、书的内容,以八四年福州会议定的那个大纲为基础(我们四人提出的),再补上一些新的有质量的文章。这些永安党史办出了不少,如何选择,由编辑组研究。
“我的时间仍很紧,十八日要去广州开会,然后参加东江革命史稿的修攺,五月一日要参加东江苏维埃及红十一军建军55周年纪念,然后要将史稿进一步修改成书。我负责这一编写组(和华南师大教授陈万安同志共同负责)的部分工作。时间只能在四月中旬可以抽出十天半月,此外就很难抽出时间。如果四月中旬在永安、三明市集中,我可以挤出十天半月来。
“福州赵、叶同志处,我当去信同他们商量,请他们大力支持。李品珍同志处,也可去信,但主要靠你们决定。去信邀请,取得他们同意。叶老已离休,时间较好安排,赵家欣、李品珍、陈耀民三同志都各有工作,不一定能够有那样多时间,如能来三、五天也是可以的。”
以上设计很细致、周全。我们即按此办法组织召开了1985年的学朮讨论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