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搭桥
发布时间:2007/5/8 10:01:01 作者:李品珍 游览人次:8108
——《新译新评古文观止》读后
语文教学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有位中学老师告诉我:现在中学生有三怕:怕作文,怕古文,怕周树人。这话也许有点夸张,但是很令人担忧。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怕古文,那么,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岂不有失传的危险吗?台湾作家龙应台曾以《单子知陈必亡》这篇古文为例,说明学习文言文的重大意义:
三千年前的政治管理哲学,对不起,我怎么都看不出它是个布满灰尘的老古董瓷器。白话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现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后。我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发现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现代的观念,太多的先进和丰富,太多的思想和文采。
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是对这个世界盲目,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为是的狭隘现代里。
老友谌震先生与龙应台抱着同一观点,早在四年前就出版了《新译新评古文观止》一书,他的译文力求信雅达,能够传达原文之美;他的评介力求思想性和文学性,能对现代读者确有启发。以后他在撰写《简明中国通史》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于是对此书又加修订,于最近再版,有二十多篇评介作了修改甚至完全改写,如与旧版的评介相比较,可能有所启发。
先举欧阳修的《朋党论》为例,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名作,本书初版也充分肯定:
庆历年间,范仲淹、韩琦等有所革新,反对派诬为朋党,欧阳修写此文予以驳斥。他指出朋党有两种,小人之朋固然是坏事,君子之朋却是大好事,治理国家就必须“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禁绝“朋党”是乱政亡国的愚蠢作法。立论鲜明,论证充分,文笔顺畅。
新版却认为这篇古文“错得厉害”,层层加以批驳:
此篇乃千古传诵的名文,其实错得厉害。范仲淹的改革,重点是减少冗官,端正官风,反对派拿不出正当的理由,便攻击他“引用朋党”。此文一出,无异为反对派作证,引起皇帝的疑忌,下诏说:“至治之世,不为朋党。”范仲淹只好辞职。这是策略上的错误。政见的是非与人品的邪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此文却在二者之间划个等号,以为君子的政见必然正确,小人的政见必然错误;竟然忘记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道理,也忘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这是逻辑上的错误。由此又引出态度上和实践上的错误。本来,宰相肚里好撑船,应当对事不对人,应当尊重反对派,利用他们的反对来发现自己的缺失,尽可能使自己的作为洽合民情,才可立于不败之地。此文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口就自封为君子,而把对方都斥为小人。请问这些君子:你们说对方是小人,有何真凭实据?如果拿不出真凭实据,就不合君子之道,对方也可拿“小人”回敬,这样就必然形成意气之争,必至两败俱伤,最后吃苦的还是老百姓。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固然有多方面原因,而这种“君子”“小人”两分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直到八百年后的曾国藩才对此加以否定,认为“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
又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旧版只肯定其批判“君主无戏言”的一方面:
本篇辨正桐叶封弟的故事,指明“天子无戏言”的荒谬。君主不是万能,君权不能滥用,有错就当改,“虽十易之不为病”。大臣辅佐君主,不应当迁就甚至迎合他的错误。虽然辨正的是古代传说,也是有为而作,论断深刻,说理明晰。
新版则指明本文还有另一方面的重大意义,就是教育儿童必须“从容优乐”的原则:
桐叶封弟本来是个小故事,但因为挂上了圣人周公这块招牌,影响就太大了。本文指出其两点荒谬:一是神化君主,君主仿佛总是代表天意的,他“金口玉牙”,哪怕是开个玩笑,也是“圣旨”,也硬要兑现没商量。柳宗元大喝一声:不对!君主说话也要明辨是非,错了必定要改,哪怕改他十次也不为过。臣子对君主不能光拍马屁,更不能替君主文过饰非,替君主出馊主意,将错就错。再一点是教育方法的谬误。周成王登位时才十三岁,周公以叔父的身份教育他,怎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认为,一方面应当教他公正爱民,同时也要让他有宽松的环境,边学习边游戏,渐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而不应要求太急管理过严,只要大体上合格就行了。如果过急过严,反而会压抑他的创造性,甚至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那就难以挽救了。恰恰在这两点上,我们觉悟太差,走的弯路太长了。现在的亿万中小学生多为读书而苦恼,不就是违反了本文所说的“从容优乐”的恶果吗?
再举《子产论政宽猛》为例。旧版对此文充分肯定:
子产执政二十年,内政外交都成绩卓著。“宽猛相济”的主张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说的猛,实际是为了预防犯罪,重点还是“宽”。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其实,事物本来是错综复杂的,宽与猛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无论立法执法,都要斟酌情理,宽严结合。
新版只在结尾补充两句:
成都市武侯祠有副对联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对本文的补充。当代诗人流沙河又政为“不遵宪,即宽严皆误”,更说到点子上来了。
以上三例,体现了一种勤学苦思、精益求精的精神,而《新译新评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和本书封四所说:“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搭起一道桥梁”,对语文教学当可有所裨益。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