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魏华龄的《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读后感
【按:福建永安是一座浓缩了全国民族抗战文化历史的文化名城。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在永安小陶镇石峰村及洪砂一线集结,举起北上抗日的大旗,并发布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三个宣言书,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从此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生于永安下渡村的永安人邹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他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终年48岁。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正式党员,1944年11月1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邹韬奋同志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舆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得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由原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洪通同志退休后编著的《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共37万字,于2013年10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1200册,多数已赠送与林老师有联系的各界人士,受林洪通老师的委托,现将其中的书稿及相关书评逐一在网上发布,以供各方人士了解永安抗战文化。本次网页发表的是广西桂林读者魏华龄的书评《<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读后》,其他书稿及其书评将陆续发布。搜索本网页中的相关标题或关键字句,可找到本网页。搜索本文标题,在其他网站,多数有照片。受托网上发布者管其乾欢迎各界人士到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永安市吉山村等地参观国家级永安抗战遗址群。】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读后
魏华龄
最近,读了林洪通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的《永安抗战文化史话》,37万字,大开眼界,原来抗战时期在国统区除了重庆、桂林、昆明以外,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抗战文化名城福建永安。
永安,是福建省中部偏西的一个山城,抗战时期成为福建省会达7年半之久。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福建省政府两任省主席陈仪、刘建绪表现比较开明,致力于发展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延揽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创办出版机构和研究机构。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几年内,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教育等各个领域。计有文化学术团体40多个,出版社39家(当时出版发行不分家),印刷厂(所)20家,报纸12种,期刊129种,图书多达800多种。在永安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的著名作家、学者先后达100多人,他们中有郭沫若、郭大力、马寅初、巴金、老舍、邓初民、千家驹、艾芜等;在永安工作过的进步文化人有著名作家黎烈文、中共东南局文委负责人邵荃麟、军事政治评论家杨潮(羊枣)、《资本论》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进步作家王西彦、葛琴、章靳以、许钦文等,还有一批爱国民主人士,他们在永安的文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共产党员本身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有了一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隐蔽身份的中共地下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作刀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永安被誉为我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一书,就其内容和体例来说,正如中共三明市委常委、永安市委书记黄建平在序言中指出的:“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史话’,不如说是‘史料’。”这不是一般性的史料,而是一本关于永安抗战文化活动比较系统、全面、翔实的史料,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永安抗战文化提供了一本珍贵资料。
本书作者林洪通是福建永安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从事党史研究工作17年,1999年退休。
1985年初,在“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学术研讨会”上,林洪通结识了许多抗战时期在永安工作的文化老人。会议结束后,他就曾萌发试图从人物活动入手来描绘永安抗战文化的真实面貌,其中包括老同志一致公认的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6位领军人物黎烈文、董秋芳、卢茅居、邵荃麟、王亚南和羊枣(杨潮),还有10多位文化骨干人物。所以自1985年起,林洪通就特别注重搜集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有关人物的资料。而本书的大部分篇章是他退休之后完成的,有些是在职时写的初稿,退休后加以补充修订的。没有任何人下达任务,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对林洪通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责任。”“是一个党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崇高使命。”退休之后他又默默奉献了13年,这体现了一位党史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
事在人为,永安抗战文化是当年在永安的文化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林洪通以退休之年,仍走访当年的文化老人,有的访问多次,抢救了现存的第一手资料;他也曾于2009年4月来到桂林,拜访了我,我接待了他。经过13年的努力,著成《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一书,共收入文章35篇,37万字,照片150余帧。有《永安抗战文化简介》、《党对永安抗战文化的领导》、《永安抗战文化的领军人物——黎烈文》、《邵荃麟与永安<现代文艺>》、《左联作家董秋芳在福建永安》、《抗战时期著名的军事、政治评论家杨潮(羊枣)》、《抗战时期王西彦、章靳以主编的永安<现代文艺>》、《拜访抗战时期福建省主席秘书谌震先生》、《访百岁音乐家缪天瑞先生》、《抗战时期我国东南独树一帜的永安<民主报>》等等。尤为难得的是他把这些主要文化人当年在永安的著作列了详细目录附在每一位人物之后,这对于后人对作家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此外,林洪通还对当年在永安工作的中共党员和党外爱国民主人士分别作了调查,写成《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共60多人)和《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部分爱国民主人士生平简介》(共34人)。弄清楚这些人物的确切身份和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十分严谨、细致的工作,林洪通居然完成了这一工作,这对后人研究永安抗战文化是一个重要贡献。
永安抗战文化与桂林抗战文化从规模上来看不免有些悬殊,然而从其性质和作用来说却是一致的,都坚持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不同的是桂林抗战文化的活力所辐射的范围主要是国统区的西南大后方,而永安抗战文化的活力所辐射的范围是我国东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同时两地抗战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值得研究的是:纵观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当时永安并没有建立共产党的一级组织机构,不存在共产党的组织指挥系统,又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共产党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最近,《抗战文化研究》第7辑,发表盘福东、郑六成写的文章,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问题,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不仅对桂林、对永安抗战文化也是对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抗战文化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2014年2月25日
[作者简介:魏华龄,1919年2月生,广西龙胜县人。中共党员。194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历任小学教师、书店经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桂林市政协副主席兼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桂林简史》(合著)、《桂林文化城史话》、《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桂林抗战文化史》等。参与主编《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1--8)等。现任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