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三个月前,中央苏区的东部就扬起一条远征的红飘带,横贯闽中,向闽、浙、赣、皖国民党后方挺进,历时六个多月,行程五千六百多里,一路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震动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对于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 |
大田桃源泗桥亭———红军曾从这里经过。
![]() |
![]() |
大田境内发现的红军漫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著名作家魏巍的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记录的就是这段历史。
其实早在三个月前,中央苏区的东部就扬起一条远征的红飘带,横贯闽中,向闽、浙、赣、皖国民党后方挺进,历时六个多月,行程五千六百多里,一路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震动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对于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75年过去了,抗日先遣队在永安、大田、尤溪的战斗故事仍然被人们传颂。
A 特殊任务:160万份宣传品、一个随军工作团
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是中央苏区东方军的一支新军———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参加过秋收起义,曾任红五师师长,指挥东方军入闽泉上土堡战斗、朋口战斗、攻克沙县战斗。参谋长粟裕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1933年5月,任红十一
军参谋长,在江西硝石战斗中左臂中弹伤残。1934年,寻淮洲年仅22岁,粟裕27岁。
粟裕在回忆录《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写道:
“1934年7月初,红七军团奉命从福建连城地区调回瑞金待命。部队到瑞金后,党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几位主要领导人及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接见了军团领导人寻淮洲、乐少华(政委)、刘英(政治部主任)和我,当面交代任务,宣布由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并规定这次行动的最后到达地域为皖南,因为那个地区有几个县的群众暴动,建立了一小块苏区,要求红七军团在一个半月内赶到,支援和发展那里的革命局面。”
其实先遣队更直接的目的是“吸引和调动一部分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这个战略意图,当时中央领导并没有说明,有关作战任务训令和政治训令当时也没有传达。一个重任就这样交给了红七军团。
红七军团当时约有四千人。为了执行新任务,突击补充了两千多名新战士,合计六千多人。其中战斗人员四千多人,分编为三个师,实际上各相当于一个大团;非战斗人员约二千人,包括中央派出的一个随军工作团。武器也很不足,全军团仅有长短枪一千二三百支,一部分轻重机枪和六门迫击炮,许多战士背的是梭镖。
出发前,中央印制了“拥护红军北上抗日”等大量宣传品,总数达一百六十万份以上,共三百几十担,交给红七军团,连同部队的后勤物资及炊事担子,总共五百多担。7月6日晚,带着笨重的物资,年轻的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经石城、童坊进入赤白交界的连城县罗坊地区,迅速冲破敌人的封锁线。
同时,红九军团撤离石城与广昌之间的白水、驿前一带防线,经石城开始“东线行动”,掩护红七军团入闽和北渡闽江。
红九军团有4000余人,军团长是罗炳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主人公原型就是他。他指挥的红九军团被誉为“战略轻骑”、“两脚骑兵”。在这支劲旅掩护下,红七军团踏上了征途。
B 佯攻永安进军闽中
1934年7月22日,永安城外枪声不断———城东南面的东郊一带,城西北面的大溪高地一带,同时出现红军。两支红军实施钳形包围成钳———永安城危在旦夕。
守城的卢兴邦五十二师一个旅,不敢迎战,只是瞎放枪炮壮壮胆。
1934年4月,红七军团攻克永安。这次他们出现在城东南面,还有红九军团。
根据资料,1934年7月8日晚,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从清流境内的沙芜塘进入永安境内,经安砂、罗坊,于7月9日晚进入小陶镇西北面的垇头、牛益坑、高际坑、石峰一带;7月10日下午,红九军团沿枣溪、小溪、上坂、石峰、白粉等山道,采取“并向行军”方式向小陶推进,占领了湖口、麟厚、小陶本镇及洪砂、桐林、大陶口、大陶洋各村。
7月1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连城县境。随后急速向东,返回罗坊、北团,绕清流赖坊、肖坊,再度折入连城塘前、张地、尧家畲、上余、下余,于7月15日在永安小陶洪砂同红九军团部分队伍会合,旋经麟厚、冷水溪、大小吴地等地到达宁洋县属的香寮(今属漳平)。当天,发表了出发前已拟好的中央《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到香寮后,先遣队突然挥师永安城关,经洪田、湍石、上石,18日到西洋。先遣队一部占据永安城郊的黄历、桂口,19日形成对永安城的包围;一部经桃源、青水、槐南直奔大田。其中,红九军团2000多人到达大田桃源后,直奔尤溪。
7月16日,红九军团军团部及后卫部队由清流县蒿口、沙芜塘出发,进入永安境内罗坊、安砂、曹远,22日到达永安城郊。两路红军合围永安城,要攻克永安如同“探囊取物”。然而红军没有恋战。
当晚,先遣队将阵地移交红九军团第七团,继续北上。当时红七军团为防止暴露目标造成敌人封锁闽江,尚未打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所以红军对永安城“围而不攻”。
7月23日,由红九军团八团掩护,全军撤离永安城郊,行进到西洋宿营。
C 攻下大田冒雨疾进
此时,大田县城已被攻克。
7月18日,抗日先遣队和红九军团一部经桃源、赐福亭东进宿营于上京。7月19日,队伍抵达离大田县城15公里的小湖村。红军先头部队打扮成农民、小商贩,冒雨向大田县城行进。
当时驻守大田县城的是民军林维邦的一个
连。
7月21日,抗日先遣队和红九军团先头部队经宋京、莲花崎直抵大田城西白岩山。民军2个排慌忙护送县长陈敬等县政府人员逃至离县城25公里外的谢洋,守城的营副官邱秋星也带着留守的一排兵弃城而逃。
当日,红军占领了大田县城,缴到步枪10余支,无线电台和电话机各一部、食盐万余斤。抗日先遣队和红九军团在县城驻扎了三天,其指挥部设在西门原育智小学。
当时,大田城关连日大雨滂沱,洪水上涨,红军战士积极帮助城里的群众救灾,帮助将要受淹的贫苦农民搬迁,并送饭接济,助受难群众渡过难关。
红军进驻县城之后,拆除城墙的城垛,摧毁周边土堡、炮楼,没收富豪财产,进行筹款,在文庙召开贫苦群众大会,发动贫苦农民闹革命。
这时,“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东路军回调两个多旅尾随追击。
7月23日,抗日先遣队和红九军团近万人兵分三路出发,到达湖美高才坂会合。当日中午,先头部队到达高才坂,洪水暴涨过不了河。19名战士带一条棕绳泅水过河,将绳子一端系在河边枫树头,另一端系在木桩上;战士们向群众借杉木扎成木排,铺上木板、门板,搭成临时浮桥过河。之后,红军在高才坂刘氏种德堂大祠堂设立指挥部。7月24日上午,红军在种德堂门口广场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打土豪,会后还开仓济贫,还镇压了6名大田境内的反动分子。
7月25日拂晓,红军离开高才坂,由当地农民作向导,兵分两路向尤溪挺进。
D 一路红色足迹:红军墓、红军标语
先遣队、红九军团走过的乡村、城镇民宅、祠堂,都留下了无数的红军标语。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村民管南兴的祖厝———瓦窑头厝和村民管辉彩目前居住的老房子里等5座古民居里,至今保留着70多条红军抗日标语及1幅红军抗日漫画,据考证,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种较全的红军抗日标语群。
两年前,本报记者杨朝楼、陈昌发等人造访大田县建设镇建设村45号林香朝家。屋内墙上共有13幅标语,右边墙壁5幅标语,标语落款“红军乙(9)宣”字样,应为红9军团于1934年路过大田县建设镇时所留标语。距屋约100米的右侧山坡上还有一座红军墓。当年林家人悉心照顾负伤红军战士,一名战士病逝在林家,林家出资将其安葬。林氏兄弟多年来每年都祭扫红军墓。
根据《大田县志》:1934年7月18日,红九军团一部2000多人,经永安西洋,进入桃源,绕道青水转大田罗丰、建设、桃舟、文经、奇韬、东佳,到尤溪坂面漈头、坎里。24日,经尤溪县街面、古迹口、坂面,在蒋坑与来自高才坂的部分红军会合进军尤溪。
又据《人民功臣罗炳辉》网站《红军抗日先遣队途经尤溪》一文:“7月25日,红七军团撤出大田,分两路入尤溪,一路从大田乌厝坪进入尤溪四科亭、街面、古迹口,到达蒋坑;一路从大田奇韬、东佳等进入尤溪坎里。两路红军会师于蒋坑。”
7月25日,两支红军会合后,又分路行进。红七军团绕道台溪,过星明,在上潭(今尤溪县城关镇新洋村)宿营。尤溪县城卢兴邦团匪千余人向顺昌逃逸。红军在上潭宣传和发动群众,没收地主和富豪财产,分给贫苦农民。罗炳辉率部由街面,经七口、梅营、汶潭到尤溪口。在汶潭、梅营过不了河,部队派工兵过河,找到乡绅肖荫邦,请他马上召集船民,星夜连船搭桥,红军顺利渡河。
尤溪街面一带如今已是库区,碧波万顷。2002年,尤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淹没区进行地面文物普查时,在坂面乡厚禄坪村下尾寨正厝左边楼上过道的木板和门上,发现了一幅完整的红军宣传工人劳动制度的标语。
红军驻扎过的尤溪坎里、七口(西城镇)卢兴邦兵营、梅营科坑村老屋、坪寨村上洋自然村清末古民居“大腹圳厝”等处都留过红军标语,有不少已消逝。西城镇团结村200年王氏古屋上三车大厝墙上至今还有红军标语和《出征歌》、《出征军歌》歌谱,但没有歌词。
E 先遣队孤军北上
1934年7月29日,先遣队占领重镇樟湖坂,当夜抢渡闽江,第二天中午,先遣队全部渡过闽江。7月31日,红九军团抵达樟湖坂。按原计划,先遣队渡过闽江之后,应由古田、庆元、遂昌直接北上浙西,然后去皖南。但中革军委忽然改变计划,电令部队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
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
这个冒进的命令暴露了红七军团的实力和真正动向。
8月1日,红七军团占领水口、古田县城。当天,军团部即在水口镇召开“八一”纪念大会,向部队正式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活动,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并对北上行动和攻打福州进行了动员。然而红七军团在福州城下,与敌激战三昼夜,不能攻克福州城。遂与红九军团作别,孤军北上。
F “运输大队”回到苏区
红九军团在樟湖坂休整了10天。8月3日,红九军团七团在尤溪口敌军仓库里缴获卢部刚从福州运来的日本造TNT无烟炸药,共500箱3万多斤,还有食盐5万多斤。4日,红九军团八团在沿江警戒中,截获一班匪兵押送的小汽轮一艘。
那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红军和苏区人民几个月吃不上盐,兵工厂没有黑色火药。
中革军委立即电令红九军团,务必将这批火药和盐运回苏区。罗炳辉和政委蔡树藩决定连夜赶制木箱子,将大箱的炸药改装为35斤重的小箱,将大袋的食盐改装为35斤重的小袋。红九军团上至军团长,下至战士、马夫,每人背1箱火药及1袋食盐,8月11日,从尤溪口出发,又经梅仙、梅营、汶潭、星明、新洋、坎里,经大田东佳、文经、桃舟、三保生和永安青水、小陶等地前进,行军600多里,8月28日,这支“运输大队”到达连城姑田。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后任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回忆说:当时“中央已派少共国际师和民工数千人到连城县前来接运。战士们把挑来的物资上交后,又蜂拥奔向邮局,把自己分得的随身携带的小包盐作为礼物寄给家里,这在当时可是最珍贵的物品了!”
G 历经万险,两支铁军奔赴抗日前线
红九军团返回时,国民党当局调重兵拦截。8月初,敌八十三师刘戡部、第九师李延年部占据小陶坚村、桐林、大陶洋一带。我红一军团主力于8月5日至9日由连城四堡经嵩口坪进入现永安市小陶镇欧头、石峰,洪田镇马洪等地。此间,还在石峰峡衙岭和白粉,以及大陶洋矮岭、小陶与洪田交界的石莲山及其周围高地上与白军发生了激战。据1934年8月20日《红色中华》报道,石峰峡衙岭战斗曾击溃敌军两团,活捉敌营长梁振文,并俘连排以下20余人,缴长短枪20余枝。石峰白粉之战,敌我双方伤亡都在300人;大陶洋矮岭和大行山高地争夺战,敌我双方伤亡人数都在500人以上。
经初步核实,石峰村大松树一带牺牲的无名红军烈士就有7人。当年石峰村民曾捐款安葬了3位红军烈士遗体。2006年6月,石峰村将大松树命名为红军松,旁边的亭子改名为红军纪念亭。每年7月1日在此亭举行红军英烈民间公祭日。
红九军团回到苏区即参加了松毛岭阻击战。1934年9月30日,他们从长汀县南山镇钟屋村出发长征。
这时,他们的战友———红七军团经闽东、闽北,挺进浙西,到达皖赣边,然而等待红七军团“支援”的皖南暴动早已失败。
1934年10月下旬,红七军团到达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即赣东北)苏区。11月初,与原在赣东北的红军第十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红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分编为第二十师和第二十一师,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刘畴西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委,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闽浙赣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兼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军区参谋长。这支队伍转战浙皖边、皖赣边和皖南。12月14日,在安徽黄山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负重伤,转移途中牺牲,年仅22岁。
1935年1月27日,军团主要领导人刘畴西、方志敏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被敌军搜捕,后英勇就义。余部1000多人整编成红军挺进师,在粟裕领导下坚持武装战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这支力量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重新北上抗日。
后记:红军标语亟待保护
三明境内的红军抗日标语遗迹是三明大地上一份珍贵的红色财富。
这些标语大多数都是刷在老宅墙上。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派就用石灰涂抹覆盖,解放后,这些标语才重现天日。由于年代久远,老宅残破,缺乏保护,许多标语遗迹正处于岌岌可危的边缘。比如,尤溪梅营科坑一座老屋,有34条红军标语,1982年就被尤溪县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这里10多年前就没人住了。
小陶镇石峰村红军抗日标语群,有些民间人士参与保护,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龙长坊钟玉云的祖厝、青水村的寨兜自然村的红军标语群列入当地文物事业“十一·五”规划。除此之后,三明境内的抗日先遣队遗迹缺乏系统的保护。而先遣队余部战斗过的浙江平阳县建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2004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三明日报 王长达/文 大田县党史研究室/供图)
(责编:林芳斌)
信息来源:东南新闻网
转帖者注:由于该报道涉及永安红军标史迹,而且此文作者也曾多次引用永安作者的以往报道,因此,推荐《永安之窗》转帖,都是为了宣传永安,为了保护好闽中的红军标语,希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