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走进青水乡丰田村,铿锵悠扬的大腔戏曲子远远传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腔戏如今仅存于这个700余人的村庄。
在村部,笔者找到了歌声的“来源”,几位老人正在这里排练大腔戏。
老人们都是丰田村大腔戏剧团的团员,这个剧团成立于1979年,是永安市民间艺术团之一。今年58岁的邢承榜是剧团的团长,2006年5月,大腔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和同村的熊德钦两人也同时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说起大腔戏的现状,邢承榜一阵叹息,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身边“历经沧桑”的戏服说,“这是70年代买的道具,到现在已经快40年了,我们没有钱买新的。”
虽陈旧不已,邢承榜却视它们为宝贝,小心地呵护着,也希望有新的一代秉承着这份“呵护”。
剧团早期有团员30余人,这些年外出的外出,去世的去世,如今只剩下20人,年纪最大的已有76岁。
为使大腔戏后继有人,早在1999年,剧团就开始招收学员,贴了几次通知,还利用村里的喇叭“广而告之”,却无人问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大腔戏不能带来什么收入,也不好强留他们”,邢承榜说。
辛酸的邢承榜想起了三十几年前同村老艺人邢振根的话——“你们赶快去学学吧,再不学,大腔戏就要断了。”他就是从那时开始和村里其他20多个年轻人开始学演大腔戏的。如今的他,心里无数次喊着和邢振根老人当年一样的话。
作为大腔戏的另一个传承人,今年57岁的熊德钦是剧团的副团长。
“大腔戏目前还无法谱曲,只有依靠师傅唱一句,徒弟跟着学唱一句来学习”,熊德钦说,“我们年纪大了,再过几年也唱不了了,现在还没人学的话,真的就要失传了。”
没有人愿意学戏,熊德钦和邢承榜两人只好从家里人开始传承大腔戏。2002年,剧团招收熊德钦长子熊生浪、次儿媳邢秋莲,邢承榜儿子邢绍雅、邢绍孔,次媳妇熊顺莲,村民邢盛麟等人为徒。
虽是剧团团员,但熊生浪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外打工。“今年来还没有接到任何演出邀请”,熊德钦说。
邢承榜听说经常有外地的剧团被邀请来演出,自己也曾跑去看过,漂亮的戏服、先进的投影仪等装备让他想到“如果大腔戏有这些装备,肯定也有很多人爱看”。
辛酸之余,邢承榜有着他的一番思考和期盼,“我希望有喜欢大腔戏的个人或团体来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更新道具,改进演出方式,和时代相结合,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大腔戏更好看,更多人爱看,让它重新‘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