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安始终具备并保持着苏区元素,是有着传统基因当然的红色苏区
永安在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性,使它与生俱来地始终具备并保持着苏区元素,是一个有着传统革命基因当然的红色苏区。永安苏区的形成,是从初期的毛泽东划定的“筹粮区”,到叶剑英提出的小块“根据地”,再到周恩来作战命令中的“中央苏区”体系,它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永安还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福建省最重要游击区之一,它的领导者方方,根据中央军委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的指示,在永安县地界周边成立了军政委员会,并在根据地开展了建党、建政、建军工作,举办干部学校。在革命最困难、最危机的时刻,“建立了一个纵横三百里,人口四、五万的岩、连、宁边区游击根据地”(见方方传)。永安的红色苏区,是在战斗中形成,又在形成中加以发展,在极其艰难困苦、错仲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使它以灵活、多变的机动形态,非常成熟地完成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全面发展演变历程,是一个十分具有特色和研究价值的苏区县。
1929年8月3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二、三纵队进入漳平、宁洋一带,开展革命斗争『见《龙岩地区志》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30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在《关于苏维埃目前工作计划》中,就明确作出决定:“闽粤赣这一苏区,无论如何总要保持它与赣西南可以打成一片的联系。”闽粤赣苏区是1931年1月15日《中央苏区中央局通告》(第一号)中所确定的全国6大苏区之一,其所辖区域主要是闽西苏区,并包括粤东北、赣东北一小部分。尽管这一时期赣西南、闽西这两块革命根据地尚未完全打通,此时在党的文件上还是“中央苏区”和“闽西苏区”并提,多用“江西中央区”,但闽西苏区在隶属上已为“整个中央区的一部分”。1931年4月,中共中央对中央苏区的区域范围作了调整,将闽粤赣苏区划入中央苏区的范围,指出:“闽粤赣是整个中央区的一部分,他应当巩固这一根据地打通中央区的联系。”
中央苏区总前委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应该在这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三军团应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域,以顺昌、邵武、光泽为筹款区域。四军应以归化〔8〕、清流、连城为工作区域,以沙县、永安、尤溪为筹款区域,即在三县筹款自给。三十五军以瑞金为工作区域,筹款自给。三军以于都、会昌为工作区域,筹款自给。赣东独立师的中心工作区是广昌,使之联系建宁与石城。所谓工作区都是要分配土地、建立政权的。筹款区只打土豪,做宣传,而不分田地,不建立政权”『见《给周以栗谭震林等的信》(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八日)』,毛泽东风趣地将永安等地称之为“好区域”『见《闽西北:中央苏区的重要战略基地》作者林强』。
现件相关重要文献资料例举如下:
1、1931年9月3日,苏区中央局代表欧阳钦到上海,向中央递交了《中央苏维埃区域报告》中写道“我们红军力量分散在闽北许多县筹款,占领许多县,如宁化、将乐、归化、顺昌、永安等县”『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第368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此报告已经十分明确地将永安,列入在“中央苏维埃区域”范围。
2、永安是中央苏区的边缘城市、永安是中央苏区重要的门户、永安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等历史言论,长期把永安潜规则地排除在苏区范围之内。所谓“门户” 原意即指正门或房屋的出入口,它就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门户当属于房屋范畴。因此,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辨正唯物主义的态度,还原历史本来的真实面貌,以最简单、最基础的常识来判定“门户应属于房屋部分、永安理应是苏区范畴”的观念。在这一点上,林彪则非常明确地称之为“基本苏区”『见林彪于6月9日又同聂荣臻致电朱德、周恩来』。永安是中央苏区连接闽西北苏区的纽和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苏区中央局曾指示:“这个区域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在有关党史权威部门的文章及论述中,永安具有和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相等的重要地位,:广昌失守、建宁失守、永安失守、连城失守、永丰龙岗失守……红军节节败退,苏区日渐缩小,敌人进攻的枪炮声,离红都瑞金越来越近,反“围剿”战争的形势日益严重。『(见红色漩涡中的李德第九章 至高无上的“三人团”(1) 作者: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04-01)』。
3、永安从小块根据地发展壮大,成为保卫中央苏区的前沿一线阵地。为了粉碎蒋介石第四次“围剿”,中革军委决定将中央苏区划分为东北、东南和赣江三个战区。各区设立总指挥部,统一指挥该区内红军和地方武装的作战行动。此后,东南战区的总指挥兼政委叶剑英还“决定在闽西、赣南广泛建立有武装、有阵地、有群众的红色据点,争取把漳平、永安、建宁、泰宁等小块根据地连成一片”『见《叶剑英传》四建立红色据点,开展游击战)中央文献研究室』。
4、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次年 1 月 1 日,陈诚带领的中路军在北方展开进犯。当时蒋介石的战略构想是谋求迅速歼灭红军主力,以三路分途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进剿,置主力于中路。具体的:“1、中路军之第一(罗)纵队、第二(吴)纵 队、第三(赵)纵队,分别集中于宜黄、临川以南之龙骨渡及金谷地区,向广昌、黎川进攻,包围匪军主力于黎川地区而歼灭之。2、左路军,负责闽西 北自崇安、邵武、永安、龙岩地之肃清,维护境内交通之安全,防堵共军向闽北窜扰,并协同中路军进击光泽、泰宁及连城等地。3、右路军,负责闽西、 赣南、粤北边区,自永定、上杭、安运迄赣州一带零星共军之清剿,并维护交通安全,及防堵共军向南窜。4、如共军主力向临川,或向闽北建阳一带, 或向赣南瑞金移动时,另按指导要领行动。各部队统于六月六日前集中完毕『见《蒋介石传》10章 一、连续“进剿”的失败』。永安,是蒋介石战略构想中与龙岩相等的重要进剿之地。
5、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在第四次反围剿,当时毛主席已被撤销红军总政委的职务,而李德等人尚未来得及直接掌控军事指挥权。此时,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根据周恩来和朱德、王稼祥给中共苏区中央局的电报《苏区作战区划分、干部任免及对中央的要求》(一九三三年二月三日)载文“【正文】中央局:甲、依确实敌情,蒋来赣后将增调兵力组织“进剿”军,吉安方面至少以一个纵队(三个师)向苏区深入,而以兴国为第一步目标来配合其主力向抚河进攻,这是主要方向。赣州粤敌进攻兴国,必在其信丰部队已向于都前进与宁敌已入苏区之后,故赣南令成一个作战区才便指挥。我们认为江西应分三个作战区。”电文指出:“东南战区,由赣江直管辖则岩、永战线太长,莫如改为赣南战区,管辖三、五两分区。闽军区现派刘畴西去,可独立直属劳战会指挥。江西三个作战区,在经常行政上应使各分区与各县军事部仍与赣军区发生隶属关系。”文中“岩、永”,据书中注释为:岩(龙岩)永(永安)。据此文件,永安已列入苏区保卫战序列之东南战区,隶属中央局统一指挥。『见《周恩来军事文选》(四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6、1934年6月17日,林彪发表《论短促突击》后,他率领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部队红一军团,频繁在永安境内进行军事行动。7月14日,率领部队进入洪田、刘家山、张家山等地,抗击向永安推进之敌,并掩护红军第九团安全转运资材。8月3日,率领部队向洪田地域集中,会合红军第十五师抗击由宁洋向永安推进之敌,并接应红军第九团取道永安以南转运资材回中央苏区。8月8日,率领部队经余畲到达小陶附近与到达洪田附近的红军第十五师会合,隐蔽集结于洪田、小陶以东之高地,并控制其渡河口,抗击李延年纵队的进攻,并掩护红军第九团安全转运资材。8月18日,率领红军第一军团掩护红军第九军团由桂口至洪田间向清流安全转运资材。当月,林彪还率领红军第一军团(缺十五师),分两部由洪田、苦竹出发向西转移。部队经罗坊、田元和坊溪、李田等地到达曹坊地域,抗击李延年纵队。8月26日,朱德得悉国民党军李延年纵队“定于三十号集中朋口、碧州地域,准备向和田、汀洲进犯”,即命令红军第一军团(欠十五师)会同第二十四师,在朋口以西地域抗击李纵队,并以第九军团为预备队。林彪命令红军二十师师伪装为地方部队,在猪鬃岭、萧坊、桥下一线构筑工事,诱敌深入。自率红军第一军团主力由安砂、宁化地区秘密南移『见《林彪军事生涯》作者阎峻 白鹭书院出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部队,在永安境内进行一系列的强力的军事抗击,使永安成为保卫中央苏区的主战场之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起到重要作用。
7、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团指挥机关和主力红十九师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中央代表曾洪易等人的率领下,由连城之北的塘前、尧家畲进入永安境内小陶洪沙一线。此前,奉命执行“东线行动”担任护送红七军团渡闽江任务的红九军团,也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等人的率领下,迅速从江西出发,经石城、宁化、清流向永安集结,其先头部队于7月9日晚进入永安小陶镇西北面的凹头、牛乙坑、高际坑、石峰一带,随之进占小陶镇,在小陶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迎接红七军团的到来。两个军团万余名红军指战员,在这个带有中世纪典型特色的古镇胜利会师。
当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等人联名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宣言》。同时,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亦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等两个宣言。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中央红军长征前3个多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派出、并在福建永安集结出发的一支战略部队。全军前后一万余人,反向深入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历时6个多月,行程5600余里,经大小战斗30余次,牵制国民党10余万敌,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它对于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遭到失败。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为策应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战略突围转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它是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揭开中央红军长征序幕的一支战略部队,朱德曾将其称之为长征的“引子”。 1934年7月15日,在一天时间里,同时发布了三个宣言书,这在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现象,它奠定了福建永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正式的出发地,同时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二、永安历史上属于闽西红土地,宁洋罗坊划入加重苏区分量
永安在历史上行政多次隶属闽西长汀、龙岩,与闽西有着深厚的历史及客家民系渊源。宁洋、罗坊等老苏区县的行政划入,加重了原本苏区分量的红色筹码。
1、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同年5月18日,在《闽西出席全国苏代会代表的报告》中,已明确指出“闽西赤色区域”范围为:“汀属”八县(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归化),龙属三县(龙岩,漳平,宁洋),共十一县。宁洋县已列入闽西赤色区域。永安在历史上原本就是归属闽西的红土地。1934年7月为国民党福建第八行政督察区(驻长汀、辖长汀、连城、宁化、清流、明溪、永安),永安的笋干,即为闽西著名的八大干之一。由于历史行政区划的原因,永安现有区域的形成,组成部分有原苏区县宁洋县的三分之一区域,有苏区县清流所属的罗坊乡等,二者划入的地界面积达永安全境的十分之三,如按照永安传统与宁洋县割图不割地的模糊区划,永安洪田、西洋等地均属宁洋地界,境域面积几达永安全境之半。根据《三年游击战争》“图例”,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永安境域的红色区域尚保存有:宁洋、大吴地、小陶、大陶、苦竹、洪田、半村、西洋、林田、水南、安砂等地(见1949年出版的《三年游击战争》作者野草)。
2、1931年,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为便于领导和指挥作战,开展战区地方工作,重新成立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毛泽东任书记,朱德为委员。决定乘江西敌军暂取守势之机,转入进攻,预定攻势作战分三期推进: 第一期向北,即向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发展;第二期向南,即向江西南部发展,为下一步反“围剿”建立巩固的后方;第三期向西,打通赣江两岸至湘赣边苏区的联系。6月上旬,在国民党军退出宜黄、永丰、吉水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分别进至宜黄以南、南丰、南城、黎川之间,以及建宁、泰宁赣闽边境地区,开展工作。6月下旬,又移驻闽西北的建宁、光泽、顺昌之间地区和闽西及闽赣边的归化(明溪)、永安、连城、长汀、石城之间地区,进行群众工作。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建宁指挥,并派红三军主力提前至赣南的雩都(于都)、会昌地区开展工作『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编/译: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时,永安已进入中央苏区高层领导人的视野。被列入开展战区工作计划中。
3、 从1934年至1935年,红军第九团长期在永安一带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宁(洋)漳(平)筑路计划。永安建立苏维埃政权及活动区域的老区有安砂、小陶、罗坊、洪田、西洋、贡川、曹远、大湖、上坪、青水等几乎全部的乡镇,基本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格局,在永安扩红时报名参加红军的有城关、茅坪、小陶、安砂等地的群众,人数达100余人,他们光荣地成为红军七团、红军九团、红军十团的战士『见《忆红九团》李德安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第一版』。红军攻占永安城后,许多伤员在城内山边街的永安教会医院(红军临时医院)治病养伤,医院女护士陈素英“在护理红军伤员工作中,感到红军说话和气,待人诚恳,官兵之间亲如兄弟,比国民党军队好。所以对红军伤员很热情,积极为伤员服务,护理特别周到。她接触红军时间长了,经常听到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对共产党、对红军逐渐有了认识”『见《艰难的历程》作者王直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7月第一版』。最后,她在王直介绍和方方直接的批准下,成为红军女战士,和陈素英一起参加红军的还有另一位女护士。陈素英在岩宁连根据地,成长成为红军沙田医院的女军医,是一名深受红军指战员爱戴的好医生。永安成立革命委员会后,城中店员支部的工人全部加入游击队(见《苏区工人》1934年5月15日第十七期)。“浮桥头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个小时,此间县革委会和工人纠察队的同志已经东坡桥安全出城了。赵营长派通讯员来通知说,三连发现东面敌主力逼近,要我们赶快撤。浮桥是用粗铁链固定的,匆忙中无法砍断,用手榴弹轰了一下,没有完全破坏。我们一走,敌人很快过河,占领高地,向我射击。追在前面的敌人已经在河岸边的一座供奉“护岸神”的庙亭子上架起一挺机枪,封锁路口,严重威胁着我们的撤退。在这紧要时刻,主动要求留下参加战斗的工人纠察队员、小赖表兄,凭着地形、道路熟悉的条件,绕道顺着河边模到亭子下面。”这时“他由下往上连扔了两颗手榴弹,一声轰响接着一声轰响,敌机枪炸哑了,亭子炸塌了。我们顺利撤走了,可小赖的表兄却再没有回来,估计他是在炸亭子时来不及离开而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见《铁流火花——李德安回忆录》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0年10月第一版)“小赖表兄”是永安邮局的信差,曾协助红军侦察员侦查敌人城防情况,为红军胜利攻占永安起到重要作用。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战士和永安许多无名烈士一样,英勇的事迹将世代传颂。
永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和被敌人杀害,有记载的红军革命烈士就有100余名,其中红军干部有:红军十团的邱永标、吴绍枝、吴绍斌、杨福生、张滕辉、林庭胜、胡三妹、吴汝林等人。被敌人残酷杀害的各级苏维埃干部有:永安苏维埃政府干部曹招生、吴友胜;安砂石碧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罗瑞珍、安砂石碧乡苏维埃土地委员张滕辉;安砂曹田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陈朝敬;贡川农会主席陈法旺、农行副主席邓纯焜、农会会员张狗子;宁洋县张坑乡苏维埃主席钟炳生;宁洋县小溪区吕凤乡苏维埃主席刘阿森;宁洋县吴地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钟永子、农会主席许胜村、农会工作人员赖德才、农会工作人员陈琴娣(赖德才的妻子,1935年2月,在张家山反“围剿”斗争中与丈夫一起被敌人杀害)。没有姓名记载的红军烈士和革命群众则达成百上千,永安这块红土地,是用革命烈士鲜血染红『见《永安市志》永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华书局出版 1994年4月第一版;见《漳平县志》漳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5年12月第一版』。
4、1932年,毛泽东率东路军打下漳州,在回师龙岩时,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龙岩县委书记郭滴人曾前来汇报说:“现在红色区域已包括龙岩、永定、上杭、平和、南靖、漳平、宁洋、连城、武平、长汀、宁化、清流、归化13县并永安、大田、沙县游击区,是闽西根据地的鼎盛时期。”『见《红都风云——逆境中的毛泽东》作者郭晨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曾建议:“用最大的力量迅速的方法与最短的时间赤化连南、汀东南,使新泉与连城巩固地连成一片;同时,要与宁化、清流联结起来向永安方面发展,这是巩固闽西与闽北打成一片发展计划中最迫切的工作”。1934年4月18日,红七军团和中央红军独立第九团(简称红九团)配合一举攻克永安县城。“永安一战全歼敌五十二师一个团和一个县保安团,俘虏2000余人,其中有敌保安团的团长、副团长、永安县县长林家木等30多个军政头目。缴获步枪1000多枝,轻重机枪20余挺,火炮3门,子弹10万余发,电台2部,军用物资一大批。”“进到永安城一看,这里可热闹了。熙往攘来的街道上,遍地铺满鞭炮的纸屑,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标语,广场的旗杆上一面红旗在迎风飘扬,大张大张的布告上端端正正地写着永安县革命委员会成员的名单。『见《忆红九团》作者李德安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永安并建立了县一级的革命政权——永安县革命委员会。同时,还成立了工人纠察队。永安革命委员会主席罗桂华(不久改方方任),成员有:王直、张花楠、林开凤、马占山、钱芳、祝莲英等十多人,还吸收了永安当地的魏林文、杨礼彬、詹锦长、李成拱、魏细陶、韩石武、曾招生、沈锦文等人参加革委会的领导工作和实际工作。革委会办公地点设在新街旧商会内,后搬至西门饶氏宗祠里。革委会下设宣传委员会、土地委员会、农业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妇女委员会等,有细致的分工和明确的职责,并且成立了有70人参加“红色工会”组织。同时,还成立了南郊、西郊委员会。参加西郊政权机构工作的当地人有徐有道、罗正贤、曾广汉、刘维文、赖金榜、龚家文、俞彩水、杨地天、沈炳文等人。随着永安县城的第一次解放,红军派出的工作队深入永安全县各区、乡,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并组建农工会、妇女会和贫民团、赤卫队、游击队等武装组织,发动群众,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开展一系列打土豪、分浮财、焚烧地契债约、分配土地、筹粮筹款、支援红军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工作『见《燕江红旗》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3月第一版』。这一伟大、历史性的胜利成果,标志着中央苏维埃政权鼎盛时期,永安县全境彻底地完成了全面的赤化。
三、永安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忽“红”忽“白”正是永安苏区特色
永安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452年(明景泰三年),因邓茂七农民起义失败而割沙(县)尤(溪)地设永安县。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给中央苏区的电报称:“永安这个最适合的地区作为作战基地”(见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1934年1月12日于上海致中央苏区的绝密电报)永安作为中央红军向东北方向行动的根据地,以及国民党向中央苏区进剿的桥头堡争夺尤为激烈。
1、永安是中央苏区的前哨区阵地。1933年初,东方军在永安的一次追击战“开创了我们中央红军的新记录” 得到红一方面军总部的表扬,赞其为“开创了我们中央红军的新记录”。1934年8月8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等联名致电东方军全体指战员,祝贺胜利。『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中央区红军的紧急任务》,载《斗争》第24期06章 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 《彭德怀传 》共和国人物 第五节 东征入闽』。“福建事变”后,“十九路军在延平、永安、龙岩之线与红军联系” 『《莫雄回忆录》莫雄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年10月)』。“红军向东到永安、沙县时福建的人民政府的局面已经改变。”『见《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陈云(一九三五年二月或三月)中央文献研究室』
2、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永安打败国民党军卢兴邦部,缴获枪支900多支,其中机枪10余挺,大炮7门。但大部分都被毁坏或缺少零件。江面兵工厂的工人们将这批武器运往工厂,苦战10天,把武器全部修好,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在广昌的战斗”『见《中央苏区兵工厂发展始末》』。中央苏区图书馆在沙洲坝,其中书籍,系叠次在沙县、永安、邵武、长汀各处搬来的,共有数千册。『见《王芸生与两篇有关瞿秋白报道的面世》王鹏 转载《文史精粹》2006年第11期』。在中央苏区保卫战中,红军主力部队北大门频繁战斗在永安境内,仅1934年7、8月间,林彪就8次率领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部队,进至洪田、苦竹、刘家山、张家山等地,抗击向永安推进之敌,并掩护红军第九军团安全转运资材。”在永安境内行动区域有小陶、洪田、罗坊、安砂等乡镇。『见《林彪军事生涯》(上、下)——阎峻白鹿书院』。这时,“左”倾分子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分兵把口,消极防御,来抗击敌人的进攻。是年春,由彭德怀、林彪、董振堂等组成北路阵地总指挥部,设在广昌,来保卫中央苏区的北大门。“从三月至七月,我一、三、五、九军团,在泰宁、永安、广昌、石城等地顽强抗击敌军的进攻,给敌军不少打击,我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由于战略上采取单纯防御,使我军完全陷入被动地位,同时在兵力上我军又处于绝对的劣势,消极防御已不可能守住根据地,在此情况下,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见《江西苏区时期的彭德怀同志》1980-03』
3、1934 年5月16日,福建建宁被汤恩伯部所占。同时,沙县、永安、连城亦先后被东路军所攻占『见《蒋介石传》11』。6月18日《中央日报》载“闽保安处派员慰劳卢兴邦部”一文说,“保安处以52师卢兴邦部,近迭克永安、沙县各地,俘获甚多,特派咨议张鼎铭前往慰劳,并赴该师防区视察”『摘自:《芷江籍黄埔一期将领张鼎铭》』。同年“七月二十二日,红军抗击敌人对赤水以南地区的进攻,之后又抗击敌人向南阳及永安以南洪田等地的进攻。整个七月中下旬对敌人进攻的抗击,都未能阻止敌人的进犯,各路红军节节抵御后退,损失很大”『摘自:《红军长征准备问题研究评述》』。“中央苏区西起龙冈,中经广昌,东迄建宁、泰宁、归化、永安、连城,南至筠门岭,先后被敌军占领,红军被压缩到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见《军事统帅毛泽东画传》第二十二章 “踏上长征路军事统帅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6年第一版』。
4、永安苏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邓茂七、红钱会等农民起义,为永安涂抹了浓郁的革命色彩。二次土地革命时期,永安忽“红”忽“白”的政治面貌,深刻地反映了永安区域红色革命武装割据与白色反革命势力武装针锋相对激烈的斗争。红军在永安形成了强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长期以来一直对龟宿县城的国民党势力形成巨大的威慑,红军曾三次攻打永安县城,最终达到全面占领。红军主动撤离永安县城后,红色政权一直保持并延续到西安事变国共谈判,南方根据地游击队奉中共中央指示,组成新四军北上抗日为止,永安县革命委员会的红色政权坚持时间,长达四年多之久。闽西部分地区的游击战争从1934年便已开始。当时为了牵制敌人向中央苏区的进攻,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红军独立八团在丘金声、丘织云、魏金水、伍洪祥诸同志率领下,于1934年春便到达龙岩,在漳岩公路沿线积极活动。在永安、宁洋、漳平、连城之间,又有吴胜、方方、谢育才诸同志率领的红九团在活动。
5、方方奉中央军委的命令,任红军独9团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领独9团挺进连城、宁洋、龙岩一带,消灭了周围的地主反动武装,建立起纵横300余里、人口四五万的游击根据地;同时向漳平、宁洋出击,破坏了敌人的漳宁筑路计划,主动配合红军主力反第五次"围剿"的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的任务。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南红军和游击队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环境极端险恶,严重缺粮缺药。方方与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一起,依靠群众并带领战士,与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敌人周旋于祟山峻岭之间,终于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建立和扩大了游击据点,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胜利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见《方方传》•广东党史人物之三(讨论稿)作者陆永棣 刘子健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 1982年11月』。
6、1934年冬,敌人进占长汀前后,又由朱森(后来叛变)、罗忠毅、赖荣传、贺万得诸同志率领明光独立营转入岩、连、宁边界配合红九团活动。红十七、十八团在大田被敌人击溃后,还有百把人由温含珍、丘尚聪两同志率领到达龙岩溪口与方方同志汇合。除了红八团灵活地活动于岩南漳之外,红九团和岩杭永地方武装也在各地积极地行动起来,化装袭击、伏击的战例不胜枚举。永定游击队一部分由刘永生同志率领,也积极活动于金砂、合溪、丰稳市、蓝家渡、芦丰以至峰市一带;另一部分则由范钦洪同志率领,以溪南里西溪为中心向东溪、湖雷和永定城郊活动。他们横冲直撞,弄得八十三师和杭永民团无法应付。岩连宁一分区的部分,一直挺进到连城的姑田、小陶,和清流、永安的边界,消灭了许多地主武装『《闽西三年游击战争《邓子恢自述》』。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西南红军和游击队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环境极端险恶,严重缺粮缺药。方方与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一起,依靠群众并带领战士,与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敌人周旋于祟山峻岭之间,终于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建立和扩大了游击据点,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胜利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
永安苏区是在斗争中形成,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它的面貌呈现多元化、复杂多变是它的基本形态。但是,无论如何根据形势转换斗争内容,它始终具备着浓郁的苏区红色元素,始终在苏区的大范畴下进行革命活动,我们对永安苏区的研究,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理位置来进行研究。有了这一前提,永安苏区的面貌将愈发清晰明显,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生硬地比照清流、宁化、明溪等老苏区模式,将陷入历史和研究的误区。永安苏区的形态,是在斗争中形成,是在变化中发展,我们要将其放在动态的环境中加以研究,细心地判明它最根本、最主要的红色政治属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的史料中,寻找到历史的主线,永安作为红色苏区,始终就是它固有的真正面貌。
四、当我们在争论永安是否是苏区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早已给出直接答案
在我们讨论永安是否是中央苏区时,国民党已经明确、肯定地将永安列为“匪区”,永安土地革命斗争的场景令国民党十分震惊,蒋介石亲自出马调兵遣将欲将革命烈火扑灭,绞尽脑汁地制定各种方案。
1、永安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线门户,是中央苏区边缘的重要游击区。对于永安是否具有苏区的历史地位,就在我们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的时候,国民党政权、蒋介石、福建省政府、陈仪等人却早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当年蒋介石亲自划定“全匪区”、“半匪区”、“邻匪区”及“完全区”。他在对苏区进行多次“围剿”中,先后颁布有《匪区封锁办法》、《匪区食盐、火油、药材、电器封锁办法》、《粮食统制办法》等13种『见(一九三四年《上海年鉴》)』。利用碉堡和公路组成的封锁网,由各路军总司令、总指挥、纵队司令、在地域上划分为“全匪区”、“半匪区”、“邻匪区”及“完全区”,对物资运输、食盐、煤油、布匹、中西药材及有关军用物资厉行统制和禁运。以求达到“使敌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使红军后勤供应困难,苏区人民生活物资短缺,从物质和精神上进行打击,以图饿困疲惫红军,迫其进行决战。苏区人民和红军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受到四面八方的严密封锁,经济生活日益困难,蒋介石的封锁政策确实发挥过它的反革命作用。『见《对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准备之考察》【原文出处】民国档案 199201 【作者】熊尚厚』
民国22年(1933年),福建省政府开始推行保甲制度,按区、乡、镇、闾、邻编组。福建省政府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命令,按照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颁布的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通饬各县迅速办理。至民国24年9月底止,除崇安、建阳、泰宁、永安外,全省294个区,共编组2942个联保、21354个保、204897个甲,总户数达2153813户。其后,经过两年不断编组、检阅、抽查、整理,至民国26年底,各县水、陆保甲大部分已次第编组完成。民国27年,福建省政府又以“充实保甲”为名,厉行户口异动登记;训练保甲长,健全管理组织;充实联保机构,订定保甲规约,实施联保连坐办法。
民国23年(1934年)2月,陈仪、蒋鼎文召集省政府委员和军事特派员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收编民军为保安队,参加蒋介石部署的第五次“围剿”红军行动。与此同时,南京国民党政府加强对福建的统治,派宪兵第四团入闽,实行白色恐怖,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厦门中心市委先后遭特务破坏。3月,为强化思想统治,省政府与省党部、驻闽绥靖公署等15个单位联合成立福建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由省政府主席陈仪任主任干事。7月,福建省政府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重新划分福建为10个行政区,设行政督察公署和保安司令部,在全省设东西南北4个保安处,福州、泉州、闽江设警备司令部。8月,福建省政府根据南昌行营颁定的建造碉堡封锁苏区办法,成立省会防务委员会,在省保安处专门成立“封锁匪区事务股”,负责在全省实施全面封锁,将长汀、宁化划为“全匪区”,泰宁、建宁、邵武、将乐、清流、明溪、连城、宁洋、永定、上杭、武平、永泰等12县划为“半匪区”,将光泽、崇安、建阳、顺昌、沙县、尤溪、大田、漳平、龙岩、南靖、南平、浦城、德化、华安、建瓯、松溪、政和、云霄、漳浦、诏安等县划为“邻匪区”。红军长征后,为便于“清剿”留下的红军游击队,福建省保安处“封锁匪区事务股”又将全省64县除闽侯、思明两县外,全部划为封锁区域『见《福建省志•政府志》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推行保甲制度』。
2、1933 年1月,陈诚带领的中路军在北方展开进犯。当时蒋介石的战略构想是谋求迅速歼灭红军主力,以三路分途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进 剿,置主力于中路。具体的:1、中路军之第一(罗)纵队、第二(吴)纵 队、第三(赵)纵队,分别集中于宜黄、临川以南之龙骨渡及金谷地区,向 广昌、黎川进攻,包围匪军主力于黎川地区而歼灭之。2、左路军,负责闽西北自崇安、邵武、永安、龙岩地之肃清,维护境内交通之安全,防堵共军向 闽北窜扰,并协同中路军进击光泽、泰宁及连城等地。3、右路军,负责闽西、 赣南、粤北边区,自永定、上杭、安运迄赣州一带零星共军之清剿,并维护 交通安全,及防堵共军向南窜。4、如共军主力向临川,或向闽北建阳一带, 或向赣南瑞金移动时,另按指导要领行动。各部队统于六月六日前集中完毕。『见《蒋介石传》一、连续“进剿”的失败』
3、1934年5月,福建省当局“以匪区收复后,规复为第一要务”,特召开省府第11次会议,由民政厅长李祖虞、建设厅长陈体成联合提议,拟设“被匪区域农村规复讨论会办事处”;议决结果,由福建省政府设立农村规复讨论会和农村规复办事处,前者为“研究规复农村问题之机关”,后者为“办理被匪区域农村规复事宜之机关”。该办事处的目标是:“鼓励被匪区内人员兴办建设事业,促进农业复兴”;其主要任务是“调查匪区农村实况及当地农业实际需要”、办理“匪区”农民借贷与合作事项、执行农村规复讨论会议决事项,等等。6月,福建省“被匪区域农村规复会办事处”正式成立,陈体成兼任主任。7月,因“被匪区域农村规复会办事处”组织规程与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的相关法规不符,该办事处旋即改设为“福建省农村金融救济处”,并由宋之英任处长;各县在农村合作委员会成立之前,所有合作事务,均由省农村金融救济处兼办。具体实施办法,也经农村金融救济处拟定。福建农村金融救济处拟于闽北闽西“被匪”各县分设5个分所,第一分所设顺昌、将乐,第二分所设沙县、永安,第三分所设崇安、邵武,第四分所设泰宁、建宁,第五分所设明溪、清流。『见熊在渭:《十年来之江西合作事业》(20),江西省政府《赣政十年》编委会编:《赣政十年》,1941年印行,第1页』。在这里国民党福建省当局,已经明确地将永安列入闽西“被匪”县分,地位与老苏区县泰宁、建宁、明溪、清流相等。综上所述,永安作为苏区县,从历史资料中的共产党和国民党部分都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依据。
国民党眼中的“匪区”,毫无疑义地就是就是共产党心目中的苏区。永安苏区的论定,是对中央红军和福建闽西革命斗争客观科学的历史回归,是对战斗和牺牲在这片热土革命英魂的追念。
五、党和国家不忘老区人民的贡献,永安不会是被遗弃的红色孤儿
党和国家从来就没有忘记永安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出的巨大贡献,数十年来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从未间断和终止,建国以来永安人民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老区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
1、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对中央苏区作了科学定位,指出:“中国苏维埃区域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主力军”,“至于中央苏区,这里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永安作为闽西曾经的红土地,苏区宁洋全境三分之一区域的行政划入,苏区县清流罗坊乡全境的行政划入,大片被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成百上千为革命牺牲奉献的老区人民,绝对不会因为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失去应有的光荣和骄傲,永安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多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为了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永安不会是红色孤儿,永安苏区的正确认定是一种历史性地回归,是一种道义上的必然,是对无数革命先烈、无数革命前辈建树不朽功勋最好的追念,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2、在永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活动的主要人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褒奖,1934年4、5月间,方方受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委派,前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受到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等同志的接见,并列席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对闽西南游击战争非常重视,请方方到中央党校、抗大作报告。毛泽东同志对方方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二十万亩土地(指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分得的土地,这部分土地直到解放时还基本保留在农民手里),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长期在永安一线进行军事行动,他俩人均被列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3、1951年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派遣中央访问团慰问各革命老根据地,并邀请各老根据地人民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新中国百废待兴,但毛泽东主席心中始终惦记着老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经他提议,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阵容庞大的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访问团以新中国首任内务部长谢觉哉为团长,下设9个分团,共8400多人。内有63个文工团和剧团、44个电影队、5个幻灯队、2个摄影队、8个曲艺队、50个医疗队。中央访问团中央苏区分团的各分队随即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迅速分赴各地进行访问,其中第七分队赴龙岩、永定、漳平,第八分队赴上杭、武平,第九分队赴长汀、连城,第十分队赴永安专区,第十一分队赴龙溪地区。中央访问团不辞辛苦深入广大山村访贫问苦,举行各种形式的代表会、座谈会,向老根据地人民群众散发了大批毛主席像片、像章、《中央人民政府致老根据地人民信》,及毛泽东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题字。随团的放映队为老根据地群众放映了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歌舞团演出了各种歌舞节目,以各种方式向老根据地人民群众传递着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和亲切鼓励。大批的毛主席像片、像章,满足了老根据地人民渴望见到领袖毛主席的愿望。《中央人民政府致老根据地人民信》中饱蘸感情的话语:“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很关心你们!关心你的家园被破坏的尚待恢复,关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革命残废军人及其他人民的生活还有困难,关心要求学习和工作的革命军人和革命子女,还没有很好的安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尽可能、有步骤地帮助你们解决这些问题。”情深意切,给老根据地人民莫大的安慰。
除了慰问老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中央访问团的另一项任务是邀请老根据的代表一同赴京参加国庆典礼。经老根据地人民群众推举,福建各老根据地共有45名代表光荣地被邀赴京。其中龙岩17人、建阳6人、尤溪6人、福安5人、永安4人、南平3人、晋江和闽侯各2人。他们带着广大老根据地人民的殷殷期望,带着老根据地群众捐献的大批革命文物和各种土特产,以及特制的锦旗和写给毛主席的信等,披红戴花地随中央访问团赴京。在北京,这些从未出过山门的“乡巴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盛情的款待。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专门宴请了老根据地的人民代表,徐特立、沈钧儒、彭泽民、章伯钧、谭平山、李六如、李维汉、许德珩、何长工、朱学范、萧华、邓颖超等一批曾在中央苏区工作过的领导人,与老根据地的人民代表同杯共饮,回想当年、共话未来。老根据地人民群众捐献和赠送的各种文物和礼品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专门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人民革命老根据地礼品文物展览会”,展出了老根据人民群众捐献的革命战争年代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书籍、报纸、期刊、决议、指示、通告、布告、票据、钱币、印章、武器、旗帜、证章、衣帽、烈士遗像遗物,以及各种读本、宣传字画、碑帖等,还有老根据地人民群众赠送的各种土产、特产、农产品、手工艺品及大批锦旗、贺信等『见《福建党史》作者钟健英』。
六、永安“申苏”工作和“永安抗战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永安的抗战文化研究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但是,比较研究永安抗战文化而言,对永安红色革命文化的研究是不够完整和全面。从永安首站出发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国最早喊出“北上抗日”口号的队伍之一,在央视的相关报道中称比“中央主力红军早三个月”。永安各乡镇的群众,长期以来自发地保护红军文物,对散见永安各处的近千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标语、漫画、政治纲领等,进行细致地保护。小陶石峰村对红军烈士墓进行了修整,长年坚持对红军烈士清明祭扫,还建立了红军亭。小陶张家山建立了永安第一个党支部遗址,永安全境现保存200多处红军遗址,在群众手中红军文物蕴藏内容十分丰富,仅今年进行的文色文物普查,红军钱币、红军股票、红军粮票等就大量涌现。这种对红军文物的保护,是永安人民在长时间形成对红军的怀念,是一种厚重的红色情结。
1、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形成,是永安人民在长期的红色斗争旋涡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大批共产党员,以各种政治面貌和形式为掩护,进入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工作。“从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前后七年多时间,隐蔽战斗在永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及福建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进步文化活动,为抗日救亡运动和繁荣东南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时,在永安的共产党员有五六十人,除少数与福建地下党有组织联系外,绝大多数党员在暂时停止组织联系的情况下,通过各自的渠道,特别是通过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和其他进步报刊,了解党的政治主张和斗争原则,遵循党的策略方针,以各种合法职业为掩护,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进步人士,开展艰苦的斗争,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见《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永安著名的共产党员有:羊枣、邵荃麟、余志宏、王毅林、叶康参、卢茅居、刘子菘、李力行、李志国、李品珍、何柏华、陈耀明、卓如、周左严、郑书祥、柯咏仙、钟尚文、葛琴、曾列明、谢怀丹、霍胤光等人。
2、永安苏区红色文化和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具有因果关系。研究永安抗战进步文化,而忽略它的前因即长期在永安这一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永安苏区红色文化的形成,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元的变化、根本的红色基调,是促成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形成的一种潜在巨大的力量,如果我们对这种具有灵魂性质的因素未加以足够的重视,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研究,将严重缺失最重要的元素。我们对永安苏区红色文化的研究,将完整、全面地展现永安历史真实的面貌,是一种客观、正确的态度。
3、永安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斗争格局,是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基础。抗战时期福建临时省会永安的进步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广大进步文化人士、爱国青年携手并肩,坚持团结、进步精神,中共福建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3月开始,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积极主动与福建国民党军政当局接触谈判,经过曲折的斗争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福建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成新四军,开赴苏皖抗日前线。永安抗战进步文化中共产党员卢茅居、邵荃麟、羊枣等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胡总书记对永安“八一”村的视察是对苏区人民最大的关怀
胡总书记给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农民回信:
朱光木、刘茂千同志: 你们好!
你们的来信收到了。今年初,我到八一村看望乡亲们,了解到你们大力推广高效作物栽培模式,发展优质稻项目和蔬菜生产,使村里的经济不断发展,乡亲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感到十分高兴。在与你们交谈中我了解到当前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很受启发。你们在来信中谈到,现在乡亲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春耕大忙。希望八一村的乡亲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用好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对八一村全体乡亲们的问候,祝大家日子越过越好!
胡锦涛
2006年3月12日
1、2006年1月13日下午,在福建考察的胡锦涛同志,专程到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调查了解老区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亲切交谈,还到老农民刘茂千家中看望。总书记十分平易近人,亲民、护民、爱民的形象深深感动了当地的群众。为了表达乡亲们对总书记的思念和景仰之情,2月21日和26日,刘茂千和朱光木分别给总书记写信,向他报告村里发生的可喜变化,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给农民带来的好政策、好机遇,表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永安老区小陶“八一”村,朱光木、刘茂千的回信,是党中央。胡总书记对老区人民最大的关怀。胡总书记“祝大家日子越过约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区人们亲切的关怀!回顾近三年来的春节,胡锦涛总书记的足迹总是踏在革命老区的红土地上。2009年1月24日至25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和除夕),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亲切看望慰问革命老区干部群众,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2010年2月12日至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福建省龙岩市,亲切看望闽西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大年三十上午,胡锦涛冒着细雨专程前往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并瞻仰古田会议会址,还与老区的干部群众一起喜迎新春,和乡亲们一道绕着长龙跳起欢快的“节节高舞”。2011年春节期间的2月1日和2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和腊月三十),胡锦涛在河北省保定市同基层干部群众共迎新春,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还专程驱车前往闻名遐迩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壮举发生地的保定市易县西山北乡,参观反映当年“狼牙山五壮士”和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事迹的陈列馆,并与当地群众共迎新春。胡总书记特别牵挂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温家宝总理也同样牵挂着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2011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温家宝总理前往大别山腹地安徽金寨县,看望农民群众,了解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基层干部群众包圆子,共度新春佳节。
2、胡锦涛总书记连续三年在老区过年的事实告诉我们,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在成文的规定中,就有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福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胡锦涛的心中始终惦念着老区人民,始终牵挂着老区的发展。与闽西老区干部群众共度春节是他的一个心愿。总书记说,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把家乡建设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永安“申苏”工作中,我们要重新温读胡锦涛总书记,给永安“八一”村的回信,深刻体会胡锦涛对老区小陶“八一”村视察的精神,其中希望“老区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意图,在今天已经越发明朗,越发显得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党史界对中央苏区的范围看法不甚一致。当历史跨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特别是党中央及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当年中央苏区县的支持力度后,各地对这个问题就更为关注。许多当年中央苏区县至今尚未被认定的,便强烈要求上级有关部门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予以确认。永安苏区的认定工作,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对老区人民关心和爱好最好的解读;永安苏区荣誉的回归,是我们对牺牲在这块红土地革命烈士最好的追念。我们要以胡总书记视察时的讲话和回信精神为动力,为永安最终完成并实现申办中央苏区范围的工作而努力奋斗!
安孝义
2011年4月23日初稿
2011年 9月23 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