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山歌,这边起,那边和;唱山歌,群山唱,众水和……城乡大摆唱歌台,歌声飘,云彩远,流水长。
为了使永安山歌走上规范化、正规化、有序化,更好地传承山歌这一民间文化,打响山歌这一文化品牌,永安市文体局牵头组织了永安山歌协会。
永安市中心地带的燕江河岸长长绿化带里,一片片花草树木庇荫的平地,天天有山歌爱好者聚集在这里唱山歌、听山歌,多则七八百人,少则五六百人,最多时超过千人。每天上午,他们摆好音响设备,用本地话扯开嗓子唱永安山歌。他们有的住在永安城区,有的从几十公里的乡下赶来,年龄大约都在50岁以上,穿着整洁,健康活泼,对着麦克风一开一合哇呀呀唱得欢快。没等别人唱完,性急的人就上去把麦克风接了来,伊呀呀又唱了起来。演唱之中,不时爆发着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唱着的听着的,都高兴极了,开心极了。
在永安乡镇,每逢圩日,爱唱山歌的永安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四里八乡赶来唱山歌、听山歌,以歌会友。现在,每个乡镇都有山歌分会,每个分会都有几百个山歌爱好者,还不断有中青年人加入。小陶镇山歌分会的会员,自发来到镇农民公园的广场里唱山歌。每一回,观看的群众都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这些农民会员,自己写山歌、唱山歌,载歌载舞,神采飞扬,对山歌的热爱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曹远镇水尾村集贸市场的每个圩日,都有一群中老年男女歌手唱着他们喜爱的情歌、生活与劳作歌。许多农民朋友说,这几年,时兴唱山歌后,大大丰富了农村中老年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更密切了,连吵架都少了,出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农村更加和谐了。
山歌是永安的传统艺术,它的精神力量不可估量。这个艺术敦促和教育人们热爱生活、文明仁爱。爱唱山歌的大湖镇魏坊村村民魏光仁,每晚为瘫痪在床的妻子唱着著名的情歌《红莲》,连唱5年,后来,妻子站了起来,一时传为佳话。
永安山歌是永安当地流传的地方民歌,大都以情歌为主,男女对唱,表达人们在劳动、生活中相互倾诉爱情生活的情歌,同时兼有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它以七字为一句,男女各唱两句。歌词大部分是以山歌本流传下来,如“杂嘴歌”,还有《十里亭》、《采茶歌》等外来手抄本,而“杂嘴歌”是几百年来一代代当地人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男女对唱中,更多的是双方即景生情现编现唱,更加丰富、生动活泼,情感更真实感人。
永安文化部门或乡镇街道,经常举行一些山歌创作和改编、演出比赛。2010年5月1日至4日,由市文体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永安市‘名流杯’首届山歌大赛”,15个乡镇街道选送了100多名选手,80多个节目。比赛那几天,天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永安有个八一村,锦涛书记来参观;群众生活都关心,还问菜价几多钱……亲民爱民好领袖,百姓生活都操劳……”这是小陶镇农民在胡锦涛总书记来该镇八一村视察后创作的新山歌,满怀深情地表达了永安人民对胡锦涛总书记爱民亲民的感激之情,表达对胡锦涛总书记的敬爱之心。
在田间地头,在绵延的山路,在乡镇的每个圩日,在城市乡村的广场里,到处都在唱山歌,形成了永安民间文化“大气候”。山歌这边起,山歌那边和,他们唱出了群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唱出了时代新风尚,唱出了家乡美,唱出了进取奋发的人生,唱出幸福、欢乐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