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普查推算,永安市有残疾人2.5万人,占总人口7.7%,截止目前,已核发残疾证14672多本,核发率达到57.9%。2012年在巩固“组织建设年”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省残联《关于实施全省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对照“强基育人”工程的项目标准,制定出台《永安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以“五强五抓”为抓手,全面实施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健全,编制落实
(一)残联组织健全。市残联机构单列,内设有五个专门协会。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残联,258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实现了残疾人组织机构网络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
(二)服务机构完善。成立了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康复中心、辅具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按“七位一体”设置。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开办了“福乐家园”和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乡镇、村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康复站(室),统一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材。市残联还成立了助残志愿者协会、助残创业协会,乡镇、街道残联均建立了“志愿者助残联络站”等服务机构,为提升服务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人员到位。市残联机关编制8人,其中残疾人干部1名。就业、康复、辅具中心有单独编制。乡镇(街道)配备了15名残疾人专职联络员,村(社区)、配备了258名残疾人联络员并兼康复协调员,聘请288名执业医师为康复指导员,注册登记助残志愿者2500名,较好地解决了“有人做事”的问题。
二、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残联进一步完善了各项业务管理制度,为全面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落实管理措施。一是落实经费保障制度。市财政每年为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各预算1万元的工作经费,为乡镇(街道)残联每年预算5000元的办公经费和6000元的残疾人专职联络员的工资补贴;村(社区)联络员工作补贴按每人每月60元标准发放。同时,还为乡镇(街道)残联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二是落实联系挂包制度。近距离倾听残疾人的呼声,了解残疾人的状况,及时协调解决基层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在工作、生产、生活困难。三是落实联席会制度。事关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重大决策,都广泛征求专门协会和残疾人意见建议。邀请专门协会主席列席残联理事会会议。四是规范软件建设。统一编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工作手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联络员工作内容和要求,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建立了电子或纸质工作台账。
(二)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健全考评体系,制定完善了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工作考评方案和《残疾人联络员考核管理办法》以及《残疾人康复站建设考评方案》。二是建立奖惩机制,市残联每年对乡镇(街道)残联、康复站和残疾人联络员进行了考核。乡镇(街道)残联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经费安排挂钩,对考核前3名乡镇(街道)残联,每个残联给予追加1000—2000元的工作经费,对后3名残联给予扣减工作经费1000元;康复站考核结果与康复器材配送挂钩,2011年对3个优秀的康复站给予增配1000元的康复器材,撤销2个几乎没有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康复站;联络员的考核结果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在2011年的考核中,有14个残疾人联络员因身体状况不适应或工作态度、能力问题被解聘,表彰奖励了30名优秀联络员,发给证书和奖金。奖惩激励机制的执行,为残疾人工作和联络员队伍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努力,我市残疾人残疾人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工作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残疾人的能力与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是实现了残联组织的延伸。从原县、乡镇(街道)设残联,延伸到村、社区、福利企业设残协。把残疾人组织建到残疾人的家门口,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二是实现队伍延伸,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从原来的乡镇(街道)残联只有理事长一人,发展到在村和社区配备残疾人联络员,全市的残疾人工作者从25人(含乡镇理事长)发展到305人(含联络员)。在业务工作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残疾人工作者自加压力、勤奋工作,主动作为,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想方设法为残疾人说话办事,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三是实现了服务内容延伸,落实能力提高。组织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带来最直接的成效就是业务工作落实能力的提高。这两年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残疾人的业务工作都是在市残联的指导下,由乡镇(街道)残联和村(社区)联络员具体负责调查摸底、填报材料、落实到人到户。专门协会主动建设“三型”协会组织,利用各类残疾人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宣传活动,既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四是事业发展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在对残疾人工作的认识上实现了从“无所作为”到“大有可为”的转变,进一步凸显了残联的地位和作用,在发展格局上实现了残疾人工作由残联“独唱”到社会“大合唱”的转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工作机制。五是残疾人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市在落实残疾人普惠政策市财政还拿出真金白银,出台和实施地方特惠政策,如为持证残疾人代缴部分社会养老保险费政策、持证残疾人医疗救助和所有精神病患者住院或服药帮助政策、残疾人孕妇分娩帮助和残疾人死亡补助政策、残疾人住房保障和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及残疾人家庭安装沼气、热水器补助政策,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持证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等,有效地提高了残疾人的保障水平。
永安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