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永安11月20日电 记者顾勇华、吴沿报道:秋末冬初走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福建三明永安市,只见处处竹木葱茏。在上坪乡龙共村竹子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农民杨国松像种菜那样精心养护着一片胸径十二三厘米的大竹。他说竹园年产值已由过去每亩15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100多元。在永安城区主干道边的全国首家“林业要素市场”,林地、林木权属流转交易井然有序,林竹产销信息发布不时刷新,一位工作人员恰巧也说起杨国松精耕细作的竹园,“要不是在要素市场公平交易,他的竹园收益不会那样丰厚”。
从去年4月起,福建省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永安市作为省“林业改革与发展试验示范点”,在切实将林权明晰到户的同时,也遇到新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林农虽然手持林权证,却由于林权流转不规范以及生产、流通信息不畅,制约了森林资源培育和林竹产业发展,林农“收益权”难以成为现实收益。为此,永安市加速改革配套,有效巩固并扩大了林改成果。
为规范林权市场化流转,永安在福建率先建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实行林权证动态管理,收集发布林权流转供求、木材及林产品市场价格、林权抵押贷款等信息,筑起林木、林地买卖的交易平台,各乡镇还成立了分中心。到10月中旬,投资360多万元建成的林业要素市场投入运行,进入该市场的除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还有竹木交易、森林资源评估、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四个中心。到10月底,已实现林权流转交易11.4万亩,交易金额达6936万元;落实林权抵押贷款957万元。依托这个市场,林木不需砍伐就随时能交易变现,充分激活了林竹产业。
林权流转科学管理为加快森林资源和林竹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永安在已经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68.8万亩、竹林基地76.8万亩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在未来5年分别达到100万亩的目标,并依托丰足的资源形成林竹高效利用的产业集群。现在,仅洪田镇的竹木加工厂年加工毛竹就达300万吨,竹产品增值十几倍,吸纳700多人就业,年上缴税收近百万元。
有了可靠交易平台,林农敢于加大投入,乐于“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收益大幅提升。今年1至9月,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178元,其中一半来自林业;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5.06亿元,同比增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