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其他两位记者采访吴桂爱时,我的眼眶始终是湿湿的,有同情,也有感动。
走进屋子,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端坐其中。只见她热情地笑着,但没有站起来。
这是间朝西的屋子。屋内摆设简陋。她身着得体的服饰,显得精神,不像是个久卧病榻的人。
“你们好!”仅仅三个字,她说得很艰难。语音颤抖,还伴随着身体的抽搐。此时,我感到了异常,心疼不已。
我问她:“坐着很累吧,要不要躺下来说?”她肯定地说:“不!”
甫一落座,还未开始采访,她就递给我一叠稿纸,一字一顿地说:“我说不好话,怕你们听不明白,所以将大致的情况都写好了。”期间,她的身体又抽搐多次。先前已听说,她写满一张稿纸,得费上好几个小时。
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眼睛。说话难,写亦难,一个患有重度病症、身体不停颤抖的女子,却写出十余万文字的女子。泪光中,我仿佛搜索到了她的真诚,她的积极向上,她的坚韧不拔。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谈起十多年来患病的经历,吴桂爱讲得最多的是她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的同学。她为我们讲述着同学们关爱她的种种细节,她称自己能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算得上是最美的一部童话。同学们的爱,令她找到了自信,学会了欣赏自己。她发现过去的不快,不在于别人的歧视,而在于自己不喜欢自己。“只有真正从内心欣赏自己,别人才会欣赏你。我觉得自己是最有魅力的人,如果你不喜欢我,那一定是你不懂得欣赏我!”说到这里,她展颜一笑。这笑,有种摄人心魄的美。
考公务员失败后,她就与大学里那些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们断了一切联系,生活太艰难,她不想让同学们担心。凭着回忆的支撑,吴桂爱依然奋勇前行,觉得自己的心大得能装下世间所有的不幸。
泪水再一次充盈我的双眼。但我发现,她依然平静如水。
采访吴桂爱之前,我用心阅读了《三明日报》为她出版的整版文字,里面没一处提及她的病情。我问她为什么不写自己生病的体历?她答道:“我不喜欢写有关生病的事,更不希望别人因为我是残疾人才采用或阅读我的文章。”
吴桂爱说她写作,缘于对生存价值的渴望,她不想成为废人,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每当看到写的文字变成铅字,她就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身体的疼痛仿佛也减轻了许多。
我忍不住问道,你会自卑吗?“我病残的只是身体,而不是有梦的心灵。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事实的话,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
在吴桂爱大学时代的相册中,一个帅气的男孩照片被小心地收藏在她的照片底下。无疑,这是一个曾深深走进她心海的人。你还期待爱情吗?她说:“人活着都会有期待,有些感情可能是真的,但不一定适合你。母亲有时想让我尽快结婚,以为那样我的生活就有着落了。如果那个人不是我爱的人,我宁可不嫁。如果那个人是我爱的,我也不会选择婚姻,因为我不愿意成为爱人的负担。”
她对人生的理解是那么透彻。正是这种可贵的人生观,让她找到了生命的支点,支配着她的思想和行动,决定她的人生走向——她要坚强地活着,做个有价值的人。她的这种人生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