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沟油”现状触目惊心,“红盾行动”现已查获了 15.5吨。那么———
“红盾行动”查获了 15吨地沟油
10月 8日凌晨,在仙游县城关一家酒店东侧,一个民工模样的男子拿着一个大勺子,从酒店的下水道里捞一些油腻漂物,下水道里传出的阵阵臭味令人作呕。不一会儿,两个铁桶便装满了泔水。这时,在附近埋伏多时的仙游县工商局的执法人员冲上前去将该男子逮了个正着。据这个男子交待,这些泔水是用来熬“地沟油”的。工商人员又根据他交待的线索,迅速出击,在榜头镇坝下村,连端 2个“地沟油”黑加工窝点,当场查获 1.73吨的劣质“食用”油。
据统计,自 9月 25日全省工商系统开展“红盾行动”以来,各级工商局仅“地沟油”就查获了 15.5吨,而 15.5吨地沟油生产出来的食品,可供所有福州市民食用近一个星期。
地沟油,又称潲水油、垃圾油,是用酒店、宾馆、餐饮业以及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排放的含油废物,经地下作坊加工后重新流回餐桌食用的油,这种油一旦食用后,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因此一般只能用于提炼工业油脂。
地沟油为何屡屡流入百姓餐桌?
一是利益驱使,铤而走险。提炼地沟油可谓是无本万利的暴利行业,经营者只需将从下水沟里捞上来的油水倒入大铁锅中,再放进酸性物质等,把油水分离,就能提炼出可“食用”的地沟油;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不法商贩,则通常以每桶( 200公斤) 170-180元的价格大量购进地沟油原料,将其加工、提炼成“食用油”后,再以散装方式批发给个体餐饮经营者和一些宾馆、酒店,用于炸油条、烤饼、炒菜或加工水煮活鱼等,每桶获利在 300元以上。因这种油比正常食用油价钱便宜许多,所以“销路”很好。二是工艺简单,易重操旧业。目前一个黑加工点一般只需几口锅和一个过滤网就可以开工了。所以,一些“地沟油”加工点被捣毁后,总有“能力”迅速在另一处支上一口大锅重整旗鼓另开张。此次“红盾行动”中,工商部门取缔的“地沟油”黑加工点就有一些是“卷土重来”者。三是原料充足,销路无忧。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酒店、餐馆必须安装油水分离系统,但从现状来看,许多餐馆未安装此类设备,像一些炒菜的油底、刷锅水里的油,厨师基本上随手就倒进下水道了;剩饭剩菜中的油,基本上随着泔水一块儿处理了,这两种废油很容易被收泔水的人从下水道或泔水桶里捞走,用于提炼地沟油。四是黑加工点地处偏僻,不易被发现。这些加工点通常设在乡镇、城乡结合部,有的甚至还藏在深山里,无证无照从事加工销售,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各执法部门监管的薄弱地带。随着近年来工商部门打击“地沟油”力度的加大,地下加工点又采取了打游击战的形式逃避执法。
工商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对此,我省工商部门从“餐桌污染”专项治理、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再到近日全省工商系统开展的“红盾行动”,一直都将“地沟油”作为整治重点。在“红盾行动”展开以来不到 20天的时间里,各级工商局就出动执法人员 2.7万人次,车辆 5000多台次,重点对“利用死因不明的畜(禽)肉加工的食品和利用回收食品再加工的食品”等违法行为进行整治,整治的范围涉及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极大地震慑了不法分子。同时,各级工商局充实了一线执法人员,加强日常的巡查监管,特别是加大城乡结合部的巡查力度,消除执法“盲区”,及时发现并查处潜藏在城乡结合部的非法加工、提炼“地沟油”的窝点;对于四处流窜打游击战的黑窝点,工商部门则采取地区间联合执法的方式,让其无处藏身;除了加强源头监管外,工商部门正在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存在购买、使用地沟油等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黑心”老板,将其列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管,并适时公示,对屡教不改者,清退出场,让不法牟利者付出沉重的“二次成本”。
经过我省工商部门的努力,“地沟油”整治已初见成效。但要彻底根除地沟油,还需各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一要建立“政府牵头、归口管理、明确职能、通力合作”的监管机制;二要建立专门的“地沟油”回收、分类、处理系统,从源头上防止“地沟油”流向餐桌;三是对移送的相关案件,司法机关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予以严惩;四是对“地沟油”进行环保再利用,制成生物柴油等能源,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