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永安地方历史契约文书中,我就是连做梦都想得到一份明景泰三年(1452年)永安设县时的契约,遗憾的是虽历时多年,已囊括了好几千份本地的契约文书,但这一好梦终究难圆。
有一次意外收藏到一份明成化年的契约,距景泰年设县的时间相距很近,这让人感觉到离美梦更近了一步,似乎咫尺之遥已能闻到了景泰年的味道。
明宪宗朱见深(1465年—1487年),在景泰三年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即位后,朱见深(原名朱见浚)即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朱见浚咸鱼翻身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天顺八年(1464年),朱见深登基,年号成化,他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23年。
这份明成化年契约,整体保存十分完好。长60公分,宽28公分,为地产毛边纸,墨笔书写。现抄录如下:
永安县在城住人彭佛灵,原有赎置山场壹大片,坐落二十八都黄龙村抚头坪宅子边出头,各有界至分明。其山场东至李宅抚头坪禾坪头值上粪撩园界;南至出头牛路隔值落狗头窠;西至石岩岐;北至泗洲隔值廿池边为界。其山场原蓄松杉竹林、茶林杂木在内等树。今来意欲出卖,托中送至二十八都黄龙村民人李付八出头承买,以凭中人三面言定,时值价花银贰两伍钱正,其银即日随契交领足讫不欠分文,其山场即便退与买主前去管理为业不敢阻当,或有房亲叔伯人等各无交故,其山并无荒坟旧墓,寸土木石尽入契内不吝,如有来处不明且卖人出头底(抵)挡,不涉买人之事,今来二家皆是允甘,各无反悔,今恐口说无凭,立文契约付与买主,永远为业执照。
成化叁祀十二月
立契约人彭佛灵(花押)
代字中人王智一(花押)
该契约签署时间为“成化叁祀”,所谓“祀”字,在这里作名词使用,我国古代殷人指“年”,契约中的“成化叁祀”,即是成化叁年(公元1467年),距永安设县已15年,至今547年,它是目前发现距离永安设县时间最近的一份珍贵的明代契约文书。有趣的是这位契约的写字先生,一人扮二角独吃了双份,既是代字,又是中人。
抗战时期,傅衣凌先生(1911年—1988年),时任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课主任,为了躲避日机的狂轰滥炸,在距城十多里黄历乡的一间老屋,意外发现了一小木匣约300余份明清契约文书,内中有田契、租佃契约,以及其他田粮帐簿等。傅先生依据这些契约整理成三篇文章,编为《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在福建协和大学出版,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引用民间契约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着作,也是他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之作。
永安契约的这一成果,体现闽西北地方区域的研究和以民间文献等证史的鲜明特色,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开拓时期的力作之一,对揭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年他从永安前往闽福建学院任副教授,开设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程。
永安发现的这批契约文书,是傅衣凌先生最初研究发端的基础。此后,以永安契约为代表的民间契约文书,经广泛搜集和论说,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永安因此是中国契约学重要的发祥地这一。中国契约学,作为一门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学科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边缘现代学科,以为学界及世人所瞩目。以永安为代表的这些契约文书原件和有关资料,是今天正在独立兴起的“中国契约学”的基础或重要条件。
国家重点学科专门史(经济史)学术带头人之一,傅依凌先生的学生、厦大著名教授杨国桢的《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专著,是继承发扬了傅衣凌先生事业,如今在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已形成了强大的“傅依凌学派”。
永安契约文书,在学界业内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每每被广泛提及和引用。但是,作为该学科最初的发端祖地永安,竟然还是物换星移地被悄然忘记。在傅衣凌先生搜集之后,这种搜集和研究似乎已经戛然而止。永安社会还蕴藏大量的历史契约文书,这里借用陈支平教授的一句话:“民间契约文书堪称明清历史的一个资源宝藏”。
永安契约,体现着一种契约精神。永安是全国著名笋竹之乡,也是全国林改第一村,这些珍贵的传承民族和文化记忆的历史背影,不应该被默默淡忘。今日重拾永安历史契约文书,意在引起学界和专家学者们以及地方文史部门的高度重视。
附:明成化叁年永安县彭佛灵卖山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