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燕南街道规模以下企业发展强劲,特别是机械制造、竹木加工、纺织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燕南街道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全街工业企业单位数已发展到298个,其中规模以下工业单位数280个,占全街工业企业总数94%,在全市乡镇(街道)中总数名列第一。全年规模以下工业总数产值达2.8亿元。且第三产业企业个数每年以3位数的速度递增,如天上耀眼繁星光亮夺目。
根据市委“南商北工”战略部署,燕南街道联系本街实际,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效。2004年,全街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6.59亿元,比增10%;工业总产值完成2.7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4.5%,比增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2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83%,比增97.6%;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完成1.4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9%,比增20.5%;农业总产值完成812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7%,比增1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59.7%;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9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5.4%,比增24.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10元,比上年增200元。
小企业做成大文章
市委、市政府提出“南商北工”发展战略,为第三产基础较好的燕南街道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该街第三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去年新上了鸿盛工贸有限公司、汉丹化工有限公司、红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阿土仔鞋业、明发竹制品厂等16个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660万元,新增产值3000万元。目前在谈的项目有轴承配件、刨花板、竹地板、饲料厂等6个;投资400万元以上项目2个;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514万元,完成任务的189.25%,全街第三产业总量居全市第一,随着市区南扩,全街商贸、服务、交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发展个数都在三位数以上,2004年第三产业个数达3584家,产值达4亿元,其中个体经营占84%,商贸服务业占74.7%。小企业做成了大文章。
年初,街道适时做出了一手抓南区征地工作,一手抓街道经济工作的“两手抓、两手硬”的全年工作部署,在南区开发征地工作中,该街抽调街道一半人员专门组成征地工作小组,将一半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使这项市重点工程得到顺利实施;在经济工作中,立足实际,采取重点发展规模以下企业,有选择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环境建设、服务力度上下工夫,采取主动招商,以诚招商,实现以商带商,滚动发展,招商引资上台签约项目数在全市乡镇、街道中名列第一。去年上台签约的昌民禽业与厦门牧兴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投资、金峰农牧有限公司与厦门客商合作投资、福建龙马股份有限公司入驻福建汽车厂、南安客商投资兴办闽中机动车检测维修项目等4个项目中,除闽中机动车检测维修项目在建外,其他3个项目都已投产。引进的总投资500万元、年产汽车配件500吨的鸿盛工贸有限公司,今年1月份可投产。总投资260万元的桂口前坂电站4月份已正式投产;兴福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完成产值3380万元。
特色农业稳步增长
燕南街道素有永安“菜园子”之称。全街有8个村,农业人口8000多人,耕地6000多亩,人均耕地约0.75亩。如何使这人均0.75亩耕地发挥最大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该街一直探索的课题。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地处郊区的特点,提出依托吉山甲农业现代示范区,确定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果蔬、花卉、苗木等为主,大力推广经济效益好的优质菜、高档菜。形成了埔岭村以花卉为主、永浆村以草莓为主、洛溪村以水产为主、桂口村以发展小水电为主、吉峰村以鸡爪椒为主的“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同时,街道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和技术服务的力度,促进了该街特色农业的发展。2004年,农业总产值完成812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7%,比增12.6%。2003年通过省品种审定,被列为省推广品种的绿田牌七叶鸡爪椒,以吉峰村为中心,向埔岭、洛溪等村辐射种植,全街当家蔬菜鸡爪椒种植面积达2500亩,产值达700多万元。花卉生产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街绿化苗木、观赏盆栽、草皮种植大户12户,面积达814亩,带动种植草皮、扦插苗等小种植户及管护人员100多户,年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
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总投资280万元,以南郊、埔岭、黄历3个村为综合示范区的“沃土工程”项目已动工,完成投资180万元,今年2月份可竣工投产。项目运行后,可新增灌溉面积2000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亩,改造中低产田2200亩,扩大机耕面积1200亩,节水灌溉30亩;项目区年可新增粮食17万公斤,无公害蔬菜30万公斤,节约成本15万元,年新增农业产值85万元。
社区、党建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南塔社区的居民这阵子可高兴了,因为在南塔居委会的努力下,他们期盼已久的公园终于开工修建了。
修建南塔公园这个念头由来已久,但居委会总感到筹款难度相当大。去年,在三明市委常委、永安市委书记刘道崎的关心下,在全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居委会共筹措50万元公园修建款,目前公园正在紧张地施工中,预计春节即前可以完工。这是燕南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抓社区共建活动取得的成果。
燕南街道辖区内有机关、企事业单位117家,辖区内居民结构复杂,片区之间交叉不清,关系难理顺等问题致使该街共建活动难以开展。为使共建片区设置更科学合理,便于开展活动,2003年4月,该街在经过认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把原来的7个共建片区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成为现在的巴溪、牺和、新华和南溪4个片区,打破了原来片区之间交叉不清、关系难以理顺的僵局,有利地促进了共建活动的开展。
在此基础上,该街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通过以开展共建活动为载体,依托社区为平台,将共建活动落到实处,同时推动党建工作开展,使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该街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党工委副书记王益民告诉笔者,如今在燕南,每季度召开一次共建片区联席会,已成为该街道的惯例。这个放在共建单位里召开的联席会,在通过回顾总结上一季度片区工作、座谈想法,共建单位之间得到了很好沟通交流,促进了片区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去年“八一”前夕,该街南溪片区共建理事会组织到永浆部队慰问,17个共建单位有的出钱、有的出力,他们带着戴有红花的整头猪、西瓜和印有“军民共建”字样的背心到部队慰问,和部队官兵一起过“八一”节。这样朴实的慰问活动,让部队官兵非常感动,部队首长说,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军爱民、民拥军”这六个字的含义。此外,该街还将军民、军校、军警民融入到共建内容,使共建活动更富特色。
跨区域开展共建活动是该街道共建活动的又一特色。每年的“八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里,地处燕西境内的某部武警一中队的官兵都能收到一份来自燕南街道新华片区共建单位理事会的礼物,邀请部队官兵进行座谈、联合开展篮球、乒乓球友谊赛。每个片区还组建了文艺演出队,不定期到驻军部队演出,受到了部队官兵欢迎,促进了军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此外,永安机械厂、化工厂通过与所在地村开展厂村共建活动,把厂里的优秀企业文化带进农村,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该街还特别注重环境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多方筹集,不断完善社区“户内户外”基础设施。一年来,全街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共投入300多万元。投资50余万元、面积600平方米的龙岭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基本建成。投入20多万元,完成了益民社区内灯光球场、公园、凉亭建设。占地1万平方米的南郊翠竹文化休闲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另一方面,街道、各社区成立文明市民学校,不定期对各社区文明市民学校辅导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小组长以及社区居民进行培训。建南社区还根据自身特点,组建社区文明市民学校,开展每周一歌、书法知识讲座和聘请社区医疗中心医生开展医疗保健知识讲座等活动。
同时,按照市里的部署,新组建了巴溪湾社区居委会,切实做好福建汽车厂破产和茅坪农场破产的接收工作,全年共接收破产企业职工1663人。
一年来,该街围绕“创建一流人居环境”,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文明单位”、“无毒社区”、“绿色社区”等活动,凭借“美德在农家”、“三牵手”、“情暖燕城”及区域共建、军民共建、厂村共建等共建活动为载体,全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街道和南塔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科普示范街道”和省级“科普示范社区”。龙岭、南塔、建南三个社区被授予永安市级“绿色社区”。龙岭社区还被评为“全国社区自愿者先进单位”。全街11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的有25家,三明市级文明单位的有18家,市级文明单位的有31家,其中有9家是个私企业。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该街不断创新党建活动,培育先进典型。组织桂口村党支部开展“村务民主听证”活动试点,试点做法由市委组织部拍成《让农民站起来说话》录像,还被省委组织部作为党员电教片在全省发行。通过开展“燕南书记论坛”活动,推动了全街党建工作的开展。社区党建和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开创了新格局。针对改制企业党员大量转入社区管理的新形势,在太平、马鞍两个社区新设了党总支,在非公企业闽沪酒楼新设了党支部,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全街发展新党员21人,确定考察入党积极分子35人。以人为本,服务大局,扎实抓好下岗职工党员接收教育管理工作,使下岗党员做到离岗不离党,暖心不寒心,保持党员本色不褪色。196名下岗职工党员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76.6%。该街还注重关心贫困老党员,今年已83岁的原市一塑厂退休老党员陈理达,去年4月因心血管病住院进了市立医院,正当老人觉得孤单寂寥时,街道退管办主任王树窕一行人带着礼品去看望他了,一番嘘寒问暖,让老人感动得哭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