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片多情的土地,温馨的百姓乐园谱写她幸福的乐章!
来到燕北街道,耳闻目睹的是一片忙碌:到社区,服务志愿者一拨接一拨地出勤;下村户,村民携妻荷担一户连一户地奔向庄稼地;赴街道机关,干部们一个又一个地放下电话直奔基层。采访时因没有预约而扑空数次,虽有遗憾却一点也不气恼。笔者欣喜地看到这里十分浓厚的干部指导、街居牵线、群众创业的良好工作氛围。燕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赖勇不无自豪地对笔者说:“近年来,燕北街道主动融入‘南商北工’的经济战略圈,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着眼于‘项目增实力、农业促增收、社区贯和谐、发展带全面’的工作思路,在创新上下实功,在特色上做文章,从服务上寻突破,从人文上增亮点,促进了各项事业的进步发展,为我市做大做强做美‘二级城市’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燕北街道,这里有独特的风景!经济唱大戏,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快速提升的杠杆是好项目,大项目,而燕北街道近些年来的项目工作也成为该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去年全年,该街实施续建项目6个,新开工项目13个,其中百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00%;新增储备项目9项,完成年度计划的128%;新办内联企业3家,引进资金1053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至去年底,该街企业个数1107家,其中工业企业143家,规模以上工业9家。一个个项目的发展、引进,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明显,经济总量呈节节攀升态势。2004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416万元,比增27.18%,这是继2003年比增56%基础上的又一个高速发展之年。全年街道财政收入由撤乡并街时的514.4万元上升到780.05万元,增收265.65万元,增长51.64%,实现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三年来的快速发展使燕北街道的经济总量从撤乡并街时位于全市各乡镇街道的第八位跃升至现在的第三位。项目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决于街道党政班子准确领会和把握市委、市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工作意图,取决于他们立足街情创新工作机制狠抓特色经济,取决于大力营造良好的项目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
谈到燕北,不能不提到该街为实施我市“南商北工”战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因为尼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在该街境内。经过数年的规划开发,尼葛高新区工业用地开发项目建设顺利,一座工业新城已初现端倪。“樱桃好吃树难载,不下苦功得不来”。为支持我市“南商北工”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该街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积极配合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桃源洞景区、智胜公司等企业单位做好征地工作。去年3月,街道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项目征地工作组,考虑到工作的艰巨性,专门指派了3位科级领导和2位中层干部担此重任。这一年,他们共为市项目征地1781亩,其中耕地219亩,山地1381亩,未利用地109亩,征地范围牵涉到除大西坑村以外的西营、坂尾、兴坪、飞桥、益口5个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380个农户,1500多个人口,工作难度大可想而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征地工作组组长刘承武领导组员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长期深入到被征农户家中,宣传政策,晓以法规,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副组长王化文和组员姜阳水,为协调尼葛三期征地问题,仅到邓姓村民一家就先后跑了5趟。征地协议签下来了,可青苗费、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费等款项的具体划分更让同志们伤透了脑筋。有回,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正当权益,他们曾协调来司法、妇联部门的有关同志到一村民小组进行现场调解与公证。笔者从他们的征地工作笔记簿中统计到,五人征地组去年参加村两委会商讨征地事宜18场,召集村民小组和户代表会19场,走访了120多家农户。要知道,这些数字所体现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在晚饭后进行的,不由人不为他们勇打硬仗的工作精神所打动。
当年谁也不曾想到,以燕北街道飞桥村党支部书记俞道灿为首的几十家农户,凭着敏锐的眼光、超人的胆识和强烈的市场意识,1999年就种下了1300亩的莴苣,从此,以他们村为品种基地的莴苣种植规模竞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全市的所有街道、乡镇都能觅到“飞桥莴苣”的芳踪,而且该村的许多农户跨乡镇、跨县区、甚至跨省份租地种起了“飞桥莴苣”,种植面积至2004年止就发展到了3.5万亩,产量达7万吨,实现产值5600万元,带动农户1.2万户,户均收入达4600多元。飞桥农民到外地租地种植莴苣达4350亩,其中浙江温州1100亩,衢州250亩,金华200亩,义乌350亩;广东2000亩;南平150亩;我市其他乡镇830亩。与此同时,该街在建立飞桥莴苣公司的基础上,2003年7月成立了飞桥莴苣产销协会,去年4月成立了飞桥莴苣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福州、厦门、上海、杭州、深圳等8个省25个县(市)及香港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并获得了“省优农产品”品牌称号的“绿田”牌飞桥莴苣,实实在在成了飞桥村、燕北全街乃至我市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此外,该街的“早稻——礼品西瓜——飞桥莴苣”、“礼品西瓜——中稻——飞桥莴苣”的高效型郊区农业正渐入佳境,省级标准农田示范片和节水灌溉建设项目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路网建设已布到了田间地头,农业经济方兴未艾,一副欣欣向荣、物阜民丰的壮丽画卷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人文进社区,一枝一叶关乎民情
在采访中,笔者惊喜地看到,燕北街道的5个社区居委会,不仅大多有了象象样样的“家”,而且均各配备了2台以上的电脑,实行宽带联网,许多的社区事务性工作以及与街道党政机关的工作往来采用了电脑处理,工作效率和社区建设的品位明显高了一筹。据该街分管社区工作的党工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郑文珍介绍,近年来,他们努力把构建和谐新型社区、创建一流人居环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照“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健全社区服务机制、改善社区环境条件、活跃社区文体生活、构建和谐新型社区”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以人为本,社区工作扎实,特色明显,居民与社区关系和谐,使得在社区的各项工作都能得到顺利开展。
2004年10月,中央文明办、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燕北街道“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命名称号。这块金牌的特殊意义在于,接受本次命名的我省8家街道社区中,7家均处于沿海的地级市所在地,惟有燕北街道是一家山区县级市社区。该街去年8月还夺得另一块金光闪闪的“奖牌”:宣传委员邓上富撰写的《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发展》一文荣获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第十四届城区体育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特别是分管街道文体工作的邓上富代表燕北街道向大会所作的经验介绍受到北京体育大学熊晓正教授的很高评价,称燕北街道的全民健身工作“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引得230多名全体与会人员长时间的祝贺掌声。
燕北街道辖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扎实,且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江边文化健身广场和龟山体育公园,体育设施齐全,活动场地条件优越。街道有社区体育协会和6个单项体育协会,拥有一支百人秧歌腰鼓队,一支百人健身操表演队,一支百人花剑表演队和一支常年长跑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街舍得牺牲,舍得投入,将出租给商家经营酒店业务的整幢楼层收回,办起了“文体超市”,内设3张乒乓球台和10件套健身器材,还配备了IC卡国民体质监测器材一套,价值8万多元,成为目前全市最高档次、最齐功能的一流文体中心。街道办事处主任宋耀明对笔者说:“抓全民健身工作,我们党政同心,干部协力,力求‘培育群众身边的载体,组建群众身边的组织,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让群众学有去处,乐有场所,塑造出居民群众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投入道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
街道社区里最愁的无疑是无钱办事。在燕北街道,你可别恼,党工委、办事处想方设法地为社区居委会创造条件,指导他们拓展视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辖区单位和居民的卫生管理接收过来,把小区物业管理接收过来,把辖区内单位闲置房代管起来,把家政服务队建设起来,把市场管理的一部分工作接手干起来,甚至,江滨社区居委会还跨区域接收了兄弟街道里的物业小区,社区不仅有了收入,连下岗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又重新上了岗,为困难群体找到了出路,找回了自尊。据了解,近三年,该街共解决安置了1900多人再就业,仅2004年就安置了1368人,占下岗失业人员的61.13%,失业党员就业率高达86%,劳动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走在了全市各个乡镇街道的前列,他们已连续两年受到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表彰奖励。
刚入新年,生活在江滨社区里的市中旅公司郑勇就收到了燕北街道送来的特殊礼物——一份全年的《福建日报》,真让他喜出望外。原来,街道今年开展“送党报、铭党恩”活动,订了40份《福建日报》和《三明日报》分别赠送给辖区下岗失业人员、老党员、学习型家庭示范户和计生帮扶对象。郑勇高兴地对笔者说:“我们家去年被街道评为社区‘学习型家庭示范户’,我开始认为是街道做做形式而已,没想到新年送了我这么份珍贵的礼物,你说,我能辜负街道党工委的期望吗?”
做好“民心工程”,燕北街道在行动!典型引新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燕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深知工作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多年来,极力在培育典型、指导典型、推出典型、弘扬典型上下功夫。首先,他们着力在自身健身上下功夫,努力在百姓心中打造机关工作典型。通过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促使干部们有事干、找事干、干实事、出成绩。为此,他们根据每位干部的才智、能力、个性、特点,凭借双向选择、双向互动的用人原则,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分组,实行总体任务包干,而对计生、城管人员则实行弹性工作制,不用坐班,以实绩定考核。年终进行四项工作考评,“争先创优奖”年看拿到奖牌的含“金”量;“特色奖”看创新的影响与价值;“项目工作奖”看引进和培育的数量;“争取资金奖”看引进数量多少,贡献拉开档次,奖惩全看业绩,形成多做事情、多做贡献的工作氛围。来往进出该街机关办事的村民、群众都说,现在干部们忙得很,大话、套话、官话少了,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多了,
这是我们百姓的福气!
社区堡垒建起来,支部红旗树起来。为增强基层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激发村居的凝聚力、战斗力,该街继续执行建立了多年的党建指导员和挂包第一书记制度,而且还协调建立起共建片区有建立支部的成员单位与村(居)的挂钩联系、指导帮扶制度。干部罗春兰下派到红山社区居委会任党建指导员后,很快协助起了居委会主任吴雅颜规范办事场所,规范建章立制,规范社区管理,社区面貌很快焕然一新。新桥工商所所长徐力支持社区不仅在所办公楼建起了社区党校,自己还多次应聘当党校教员为居民授课,同时,还积极向社区提供各种就业用工信息,被街道评为“热心社区好党员”。鸿燕社区居委会曾军主任在党建指导员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把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作为社区“特色工程”来抓,2003年就成立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还成立了非正规劳动组织并建立起了4支队伍,响当当的“早餐工程”就是这个社区的杰作。2004年,经该社区公共职业介绍所无偿介绍,使47位下岗失业人员上岗就业。与此同时,在机关干部、基层骨干、共建片区单位以及驻军部队官兵的指导与帮扶下,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也着力在创出特色上下功夫,相继推出了支部党员带头种菜致富的飞桥村、军地共建双拥模范的西坑村、村务管理“阳光工程”的西营村等一系列特色村居典型。
将红旗插到非公企业去。该街努力在工作基础好、员工素质高的非公企业打造党员形象,构筑凝聚工程。党工委组织委员邓永亮对笔者说:“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并奠定党在私营业主心中的地位,一直是我们党工委常年探讨的工作话题。所幸的是我们已在部分私企扎下了根,发挥的作用已日益明显!”金林凯党支部现有9名党员,在建厂以来的工作实践中,业主张福林看到了党员职工的先进性,一一将他们提升为公司的中层骨干。党员们的模范行动与亲和力也深深影响和带动了普通员工,他们积极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去年就有2人被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8人被列入入党积极分子。永富水泥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范日星,十分重视从一线工人中发展党员,去年就有2人进入了支部纳新程序,11名党员人人都有培养发展对象。另一方面,该街于去年3月在辖区非公经济组织中成立了全市首家“非公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联谊会”,按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并与燕北工商联合分会相结合,吸纳了28家规模以上企业业主和典型个私业主作为会员,使街道党建工作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协调共创的工作新格局。
将群众身边的典型树起来。1月8日这天,宏伟的人民大会堂鲜花簇簇、掌声连连。令燕北人极为自豪的是,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和表彰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就有一位是该街兴坪村的普通妇女叶淑婉。她十余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着残疾公公、瘫痪丈夫,独自抚养小孩,操持家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一感人至深的情况,与村两委一道,多年来不仅在生活上、精神上给叶淑婉以抚慰,同时指派专门人员上她家了解情况、收集整理素材并在街道各村居乃至三明市、省上广为宣传,弘扬她的孝亲敬老美德。也正是在这位典型的引领下,该街近年来又涌现出了众多孝亲敬老的典型,使得该街在外有“功德街”的美誉。
燕北街道,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