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福建音专永安上吉山的旧址,如今已被酒厂和纺织厂取代。
音专老师曾雨音创作的歌曲手稿
师生正在合奏演出
师生合影
演奏团合影
到永安求学时,广东人钟粤才23岁。那是1943年秋,从广东韶关到永安有400公里左右的路程,钟粤徒步行走,如今的他已记不起具体走了几天才到达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在之后求学的五年时间里,他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吃着陈米,配着盐水、黄豆、无味的空心菜,通宵练琴,还要面对日寇随时而至的空袭。
这是当时永安所有学校必须面对的常态。1938年,日寇侵袭,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众多企业机关单位以及学校陆续跟进。钟粤求学的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福建音专)就是1939年从福州内迁至永安的。彼时的国立音专还只是师训班,1942年升级为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成为民国时期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吉山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因此成为培养大批音乐人才的摇篮。在战火硝烟下,国立福建音专师生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参加抗日演出,甚至将音乐殿堂搬到乡村原野,为普及音乐教育和抗日宣传而奔波走动。条件艰苦
餐餐陈米棉衣薄得能透阳光钟粤是广东人,1920年出生,曾任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福建广播文工团团长,福建省艺校漳州分校校长。如今,已经是95岁高龄的钟粤还能清晰回忆起在吉山那段难忘的岁月。
钟粤自小热爱音乐,决定去永安之前已是当地部队艺术宣传队的一员,但家乡的艺校力量薄弱,而那时他的两位同事刚好在永安国立福建音专就读,钟粤想了想,没有提前跟同事打招呼,便独自前往永安。
彼时处于战乱年代,钟粤从老家到了福建龙岩上杭县,等了几天愣是坐不到车,便决定徒步前往永安,他也记不得具体是几天之后才到了学校。
此时音专早已开学,琴声丝丝入耳,当时的音专校风相对开明,经过两位同事的介绍,钟粤当了插班生,其后,通过考试成为学校五年制的师范生,他的选择理由再简单不过,“师范生免费,学校还管吃住,本科生要交费”。
钟粤向记者直言,在永安的前三年半,自己从未吃饱过,“吃的都是陈米,没有黏性,有霉味”,还不能吃饱,有时候没饭吃,十几二十粒黄豆就是一餐,“大约一勺羹”,配的空心菜也没什么味道,同学们笑称,吃的是“无缝钢管”,一些女同学还把自己竹筒上面的饭取下来放在桌上,让食量大的男同学再填点肚子,家里尚有小钱的同学偶尔去街上下个馆子,“吃的是豆腐汤,2毛钱”。
钟粤说,那时候他在学校勤工俭学,希望能够赚点“外快”,一些学生还到老师家蹭饭,但连他们有时候都买不到菜。而一到冬天,有的学生穿的棉衣很薄,对着太阳光,都能看见阳光透过去。刻苦求学
点着油灯通宵练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音专琴声终日不绝。钟粤告诉记者,当时学校的设备跟物资一样匮乏,此前,学校校长还专门去上海购置了诸多器材,没想到半路上竟被土匪劫走了。
全校仅有四五部钢琴,学琴的学生只能按琴点来练琴,每个学生一两个小时,当时的学校规定,晚上十点教室宿舍要全部熄灯,琴声也要在那个时间点消停,但当时学校的学生众多,钢琴少,学生练琴的时间严重不足,于是,便有学生偷偷通宵练琴。
钟粤说,最后一位同学练琴到晚上十点时,另一个同学就要约好时间及时接上,点一盏油灯。他们伴着昏黄的亮光,一遍遍练习着技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长期下来,“每次上课,调琴师都来不及调琴,钢琴也出现损伤”,钟粤说。这些情况也被学校老师们看在眼里,起初,音专的教务主任缪天瑞为了照顾学生的身体,遂贴出告示,不允许学生在深夜私自进入琴室练琴,但因为学生刻苦的求学态度,最终告示也被撤下。
抗战时期的国立福建音专拥有一支精湛、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除四位外籍教授外,还有多位国内名师,如理论作曲家缪天瑞、刘天浪、陆华柏、宋居田、曾雨音,弦乐教授黄飞立、章彦、朱永镇,钢琴教授李嘉禄、王政声等。名师任教,为提高音专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国立音专校友片冰心现已93岁,她是中国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原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教研室主任、教授,培养出一支出类拔萃的“片家军”。其中有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培文教授、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金奖得主孙砾等。她的爱人曾雨音教授也是国立福建音专的老师,后任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副主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首任主席。
“音专的生活是苦中有乐,餐餐吃糙米,盐水黄豆来佐餐,但是老师兢于教,学生勤于学,所以许多校友都在各自的音乐岗位上结出丰硕的成果。”片冰心回忆说。抗日活动
演出引轰动被赞“久旱逢甘霖”音乐抗战比不上大刀锋利,坦克威猛,但抗战歌声、琴声却是杀敌于无形的摧毁性武器。烽火岁月,国立音专师生坚定地走上了音乐抗战之路。
钟粤说,这种学习生活让他们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精神倒非常充实,到寒暑假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也会组建抗日演出队,奔赴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巡回演出。
1944年5月,为响应冯玉祥发起的支援前线的“白沙献金”运动,音专的老师和同学也解囊相献,并到永安城举行“白沙献金音乐会”。据校友回忆,学校的老师陆华柏还创作了清唱剧《白沙献金》。
校友陈炳煌就曾参与过1943年从沙县到南平的寒假演出,根据《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记载,陈炳煌回忆,他们的船到了高砂这地方,突然船工划船吆喝的号子声断了,身子猛地一震,船底触礁了,江水不断涌进。但所幸船倚到一块大石头,船上人才得以脱险。
待到在南平演出的时候,他们的抗日歌曲引起了轰动。媒体当时报道称赞他们的演出为,“三月不知肉味,久旱逢甘霖”,甚至有公司特意请演出队过去座谈,并即席演出节目。
钟粤说,当时出外演出的节目大都是在校内进行排演的,除了一些励志歌曲及经典曲目,还有一些抗日歌曲。而事实上,早在1938年5月,当时还是福建省音乐专科教员训练班的校长蔡继琨,就带领着师训班的学生组成南洋侨胞慰问团,远到菲律宾进行抗日宣传演出,鼓舞了当地华侨的抗战热情。
1941年底,音专师生一行60余人从永安出发,前往福州、涵江、惠安、泉州、永春、大田等地宣传抗战。历时一个月,白天急行军,晚上演出,共演出27场,演出节目除演唱《悲壮的别离》、《佛门动员》等抗战歌曲外,钢琴家马古士(德国人)教授创作演奏的钢琴独奏《新中国在成长》和尼哥若夫(保加利亚人)教授的《永安之夜》反响特别强烈。人才辈出
三位校友获中国音乐最高奖回想起在音专的学习生活,钟粤说,虽然跟现在的孩子比起来,当时音专的学生相对比较封闭,没有多少与外界进行音乐交流的机会,设备也很缺乏,吃不饱穿不暖,但当时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甚至有国外的音乐专家倾力教授,“学到的基本功非常扎实”。
日后从国立福建音专走出去的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大音乐学院,音乐乐团等,其中缪天瑞、黄飞立、蔡继琨三位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缪天瑞是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1942年至1945年,任国立音专教授兼教务处主任。他先后任《音乐教育》、《乐风》月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等职。1983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曾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音乐百科辞典》等辞书。
一些音专校友的后代也承袭家学,钟粤的子孙都在音乐院校任教,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的词曲作者陈其钢,他的母亲李小玉也是国立福建音专的学生。
永安十二中的音乐老师乐开丰曾在永安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走访了部分音专校友,他告诉记者,他们带着吉山老酒在北京拜访黄飞立时,老先生品着酒说,“我对永安很有感情的,我的人生职业道路就是在永安确立的。”并回忆起曾经在白沙献金音乐会上,自己指挥着校合唱队演唱了抗战歌曲《抗敌歌》以及《永安之夜》。
乐开丰拜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何芸。何芸1940年加入共产党,1942年考入国立音专。她参加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获军功章一枚。何芸回忆说,当年,音专的进步师生们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她和肖远、陈宗谷同学一起学习鲁迅、高尔基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聆听郑书详老师分析二战时事等。据不完全统计,音专当时有23名共产党员,是全国三所国立音乐院校中最早有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的学校。
8月11日,记者来到国立福建音专在永安上吉山的旧址上,如今这里已被酒厂和纺织厂取代,永安燕西街道的退休干部余尔望带着我们来到了音专后山,找到了一棵音专首任校长蔡继琨亲手种下的小树,如今已挺拔葱绿,和着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魏兴谷林丹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