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将竹棒搬进炭窑烧制。
9月8日,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大炼村内的永安市中安机制炭厂生产车间,机器轰鸣,15名工人或忙着将木屑送入粉碎机“肚子”,或将条形竹棒搬进炭窑内烧制,或将烧制好的机制竹炭打包装箱。这些机制竹炭将远销日本、伊朗、土耳其等国家。
“我们厂现在只能保证大客户的订单,竹炭供不应求,根本不愁销路,部分客户定了2个月的订单才能供货,上半年销售额达35万元,利润约9万元。”中安机制炭厂总经理詹志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詹志强现今的火红事业可是经历了一番刻骨的磨砺。詹志强是西洋镇桂溪村人,跑过运输,当过村书记、法律工作者。2005年7月3日,詹志强听从事竹具加工行业的朋友抱怨,竹具加工剩下的竹粉、竹枝条、竹屑无处堆放,十分烦恼。恰巧詹志强从一份报纸上看到利用谷壳、麦秆等废料生产木炭的广告,于是萌生利用竹屑生产竹炭的创业念头。
经过市场考察,詹志强更坚定了自己的创业信心。选址、建厂房、购设备……他马不停蹄地踏上竹炭生产之路。可是,当第一批机制竹炭出炉后,詹志强傻了眼,竹炭难以成型,有的呈分散的粉状,这意味着竹炭生产失败。
詹志强并不气馁,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竹屑比谷壳、麦秆更坚硬,需要改造生产设备,尤其是烘干机。拆装机器设备、调节炭窑温度、调整螺旋挤压器尺寸……詹志强全身心投入竹炭生产试验。为了节省电费,詹志强与工人们都在夜间生产。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通宵,也不知道做过多少次试验,体力消耗,加上一次次试验失败让詹志强备受煎熬。
2005年10月13日,詹志强将未完全烘干的竹屑再次倒入烘干机内,准备二次烘干,谁知竹屑刚倒进烘干机,瞬间烘干机起火,火苗四处窜,詹志强迅速关闭烘干机电源,与工人们一起扑灭了火。这次起火,詹志强吓出了一身冷汗。
一年后,詹志强生产的竹炭渐渐成型,开始低价销售。不断的试验,导致詹志强的资金周转困难,他不得不向朋友借钱坚持竹炭试验。
2008年10月8日,詹志强的汗水换来了机制竹炭成功。他将自己的机制竹炭免费提供给永安市烧烤店主、摊主使用。由于机制竹炭较木炭燃烧时间长、火力旺,无烟、不会爆裂,很快赢得客户的喜爱,占领了市场,各地订单如雪片一般飞至。
尝到了机制竹炭的甜头,詹志强的干劲更足了,他向工商部门注册了“黑美人”机制竹炭商标,上网发布供应机制竹炭信息,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如今,詹志强的炭窑数节节攀升,生意也如烘干机的温度一样红红火火。
“目前,我正在改进炭窑装备,新设备投产后,可以使入窑烧制时间缩短一半,由原来的12天缩短至6天,提高生产效率。”詹志强对机制竹炭的明天信心满满。(林丹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