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永安持续深化林改,赎买重点区位商品林保障林农利益,科学经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多措并举夯实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实现了“国家得绿、林农有利、全民受益”。
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模式
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是永安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创新之举。
罗范钦是西洋镇旧街村造林大户,有3000多亩林子,两年前,位于铁路和国道旁的几片林子到了砍伐期。就在老罗准备砍伐时,省里对重点生态区位的森林实行限制采伐保护政策,眼看就要到手的钱变成了“不动产”。
树不能砍,抚育还要一大笔钱。就在罗范钦发愁的时候,永安开始实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他的400多亩林子,由政府出资100多万元赎买。
政府保护了生态,林农可以整笔收回资金。由“砍树”到“看树”,转变的是经营模式,凸显的是森林生态价值。经过两年实践,永安市减少森林采伐4万亩,其中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2万余亩。
由皆伐改为择伐,是永安森林经营模式的又一转变。“我们采取机械择伐、带状择伐、株数径级择伐三种方式,以不同采伐强度进行人工林择伐试点,然后套种乡土阔叶树,设置采伐前后监测样地,对照各种采伐模式和成效。”永安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陈仪全说。
去年12月,永安市生态协会在西洋镇岭头村赎买了83亩生态林,实行株数径级择伐后,每亩保留50株大胸径杉树,林下补植香榧、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择伐既保证了补植、管理等后续经营的投入,也有利于林子由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化。”陈仪全说。
借鉴美国、德国等森林经营技术,永安还实施阔叶用材林择伐、“保阔栽珍”、人工促进更新等择伐新模式,充分发挥天然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永安市森林面积达24.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1.96%,林木蓄积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消耗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示范带动,提升经营水平
受传统森林经营理念影响,永安市现有松杉类人工针叶林占人工商品用材总面积50%以上,提高松杉类人工针叶林经营技术,对于永安乃至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经营,具有很强的示范推动作用。
走进西洋镇吉岭村57林班处,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楠树林,笔直挺拔的楠木高达15米以上。这里,曾是一片楠树和杉木人工混交林。
1981年,这片52亩的林地种下了杉木和楠树苗,1992年、1997年林地各间伐1次,保留楠树,伐除影响楠树生长的杉木等。去年再次择伐后,除去影响楠树幼苗、幼树生长的林木,人工促进楠树加快更新。
这片楠树林,为当地人工针叶林近自然改造提供了样本。“实施抚育间伐,保留林下阔叶树幼苗,补植乡土阔叶树种”这一经营技术还在推广。
陈仪全介绍说,这种经营技术解决了因针叶林树种单一、土壤养分受阻、林木生长不良等问题,在促进针叶树生长的同时,也改善了林下阔叶树幼苗、幼树生长环境,森林树种结构、空间结构、径级结构和树龄结构趋于合理,林木间由原来的相互侵害,转化为相互促进,提高了森林生态功能。
目前,永安市还在积极探索速生阔叶树种人工林经营、珍贵树种大径材经营、竹林可持续经营等经营模式,建立森林经营样板基地11465亩。
多措并举,夯实经营基础
永安由政府牵头,出资成立金盾森林资源管护有限公司,按“谁出资谁受益”原则,面向社会提供林地林木有偿管护服务。
金盾公司的巡防员都是退伍老兵,每人配备一台GPS定位手机,每天的巡山路径在网络可视化平台上实时呈现,队员可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涉林危害行为。
专业化、市场化管护,节约了管护成本。以永林集团为例,公司在永安拥有140万亩山场,原先每年管护成本超700万元,金盾接管两年多来,盗砍量下降超过90%,费用只要600万元。
科技助力,永安市织密森林防护网,在全市建立1个监控指挥中心、12个分控中心和51个主要路口视频监控点,58家木材加工企业安装了摄像头,实现实时图像传输。
为了降低森林资源消耗量,永安今年在全市推广“以电代柴”烤笋模式,计划三年内电烤笋农户覆盖面达90%以上。
同时,永安严守林地保护红线,实施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占用试点。在中国林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支持下,永安先后完成了“永安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诊断”等一批课题研究,为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奠定了理论基石。(项裕兴罗鸣灶魏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