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位于永安的中国重汽海西汽车公司总装车间内,机器轰鸣,火花四溅,总车检测下线总检员朱俊江正与工人们一道忙碌着。
“双闪灯再试试,接触点一定要装好。”在总装生产线上,如果没有工友的指点,笔者绝对认不出这位皮肤黝黑、身上满是油垢的中年汉子就是刚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的朱俊江。
从普通农民工到“全国优秀农民工”,朱俊江凭着自己的踏实苦干和永不松劲的拼搏精神,走出了一条从“新手”变“能手”的优秀农民工成长之路。
朱俊江出生于漳州平和九峰镇苏洋村,是地道的农村孩子,1987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两年。因为家境贫寒,1989年,年仅十几岁的他就跟随老乡到诏安县汽修厂打工。当时,既无技术又无学历的他只能做汽车外观整修与四轮保养等又脏又累的工作,小小年纪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刚进厂时,他什么都不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更谈不上操作技术水平。“厂里的设备我见都没见过,看到其他工友们熟练地操作机器,我心想,这个太复杂了,能学会吗?”朱俊江说,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为了学到更多东西,他每天跟着师傅转,出工、吃饭,连上厕所都“黏”着师傅,衣服口袋里总是放着个小本本,随时记录师傅的教导,为了多学技术,他主动要求加班。
17年后,朱俊江离开诏安,应聘到福建福迪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换了个方式与汽车“打交道”,开始从事装配龙门架、挡泥板、油箱等工作。经过不断努力和任劳任怨的实干,慢慢地,他成了公司的骨干力量。直到2010年底,重汽海西汽车公司成立,朱俊江又成为一名重汽一线普通职工,并很快成长为总装部预装工段长。
一听说朱俊江当上工段长,老家苏洋村的妻子不是为他高兴,而是极力反对:“不要你赚一分钱,你就空手回家吧。”
朱俊江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家里的800多株蜜柚树全靠妻子一人打理,每年一到七八月份,妻子就早出晚归,忙得团团转。累了一天的妻子,回家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和还在读书的孩子。“每年也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请几天探亲假回家帮帮忙。”朱俊江说。
因为少说多做、埋头苦干,2014年6月,朱俊江又被任命为下线质量总检员。朱俊江建立了从员工到工段长的质量监督体系,严把质量关,做到勤检查、严监督、多整改,决不让任何质量问题流到下一工段。他带领快修组尽心尽力排除整车的疑难杂症,提高下线质量。3个月后,将总装部的一次送检合格率提高至93%,有效提升了海西公司品牌效应。在他的管理下,一年内,预装工段出现了10多位车间“质量标兵”。
朱俊江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引领示范,提高新员工技能水平,培养了一批“看得懂、管得住、上得去”的专业人才。“针对排气制动不工作,我可以判断其原因是油门踏板上方感应器接触不良或电源端子脱落;针对双闪、雨刮、间接挡以及后雾灯不工作,我能判定其为三合一继电器损坏……”朱俊江归纳出汽车电工的6大项、30小项处理办法,这些经验都被推广到公司的其他车间。
在新车型的底盘线束布局问题上,朱俊江组织人员大胆创新,改进工艺布局,设计了一套合理化的布局方案,通过管线分离、捆装上架等方式,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底盘管路布局混乱、耗时耗力、装配效率低下等难题。
在解决前后桥的安装费时问题时,朱俊江打破了原先的工序,将桥与簧事先组装后再上车架,将行车操作次数从原来的3次降低为1次,单工位装线效率提高了2倍,整条流水线效率提高30%。
在他的带领下,2015年度总装部预装工段日上线车架数由原来的不到10台提高到了35台。如今,朱俊江这颗称职的“螺丝钉”,通过勤学苦干,已然是海西重汽的一名技术能手。(童长福赖冬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