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三明沙县机场正式开通货运业务,三明人民向民航经济时代又迈进了一步。追溯三明人民翱翔蓝天的梦想,至少可往前推100多年。上世纪初,永安籍航空先驱李宝焌和刘佐成,在中国本土发起组织了第一个航空研究会,发表了第一篇航空论文,研制并试飞了第一架飞机,第一次提出了空战的概念……
日前,记者来到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曹远镇清水池村采访,在他们的出生地,和他们的后世子孙一起追忆百年前的蓝天梦。
崇尚新学,学成奉召回国
关于李宝焌和刘佐成的事迹,永安市政协文史学习和民族宗教委主任邢克强说,他们对中国航空事业的贡献,彪炳史册;而他们生前的个人事迹,却散落在永安民间记忆中。
1887年,李宝焌出生在贡川镇洋峰村一个富商家庭。李宝焌生前没有孩子,他的两个哥哥各过继了一个孩子给他,其中一个名叫李贤河。李贤河的孙子李道顺说,他曾听长辈们说起儿时的李宝焌个性坚毅、聪颖好学。
1903年12月,李宝焌到福州全闽师范学堂学习新学,遇到了比他大3岁的老乡刘佐成。刘佐成家住曹远镇清水池村,他的后人都已不在村里,只有他家原本的邻居刘如响还住在村里。刘如响的父亲曾担任刘佐成的副官,据刘如响介绍,刘佐成中秀才后,也来到福州学习新学。
1906年12月,李宝焌、刘佐成毕业后,被清政府选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这期间,他们接受了三民主义思想,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刻苦钻研飞行理论,还在日本《朝日新闻》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在中国同盟会和爱国华侨的资助下,1910年6月,他们在日本东京合作自制了一架小飞机,引起了中、日两国政府的注意。不久,清政府摄政王载沣电召他们回国。
试制飞机,成为航空先驱
1910年8月15日,李宝焌、刘佐成回国。清政府随即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并从日本买来机件,让他们试制飞机。
同年11月19日,他们发起成立中国本土第一个航空研究会。他们在《大公报》发表了《航空研究会发起及简章》,并提醒国人说,世界航空事业刚起步,中国要抓住机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后”。12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他们的航空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这是我国第一篇航空论文。文中,他们提出“向后焚烧而推前(喷气推进)”的观点。
1911年3月,他们合作试制飞机成功,这是中国在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但飞机在飞行试验时,因发动机损坏不幸坠落,驾机的刘佐成身负重伤,还面临着清政府的追责。一个月后,他们秘密回到永安,继续进行研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召李宝焌、刘佐成赴南京,任命李宝焌为南京国民政府飞行营营长,刘佐成为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团附。同年3月,他们试制的飞机在南京试飞成功。
至死不渝,执着蓝天梦想
后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他们建造飞机的经费中断。李宝焌便借父亲李翔富的名义,找上海笋干行总经理、沙县人章庆侯借款。章庆侯帮他筹措巨款,让他在南京继续造飞机。李宝焌由此更加勤奋工作,终因积劳成疾,于1912年10月6日去世,享年26岁。李宝焌去世后,李翔富因无力偿还欠款,被告入狱。一年后,李翔富撒手人寰,从此李家家道中落。
李宝焌未竟的事业,刘佐成仍在努力。1920年,他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航空大队长,后兼保定航空学校教官,培养出多名优秀飞行员。1921年,刘佐成在天津创办《飞行杂志》,后任南京政府航空署参谋。他撰写的《中国航空沿革纪略》一书,于1930年出版发行。抗战前夕,他被派往福州,主持修建王庄机场,后任福州飞机场场长等职。
刘佐成一生洁身自好。1943年9月20日,刘佐成因病去世,享年60岁。
如今,在贡川镇洋峰村,李宝焌故居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镇政府正在筹建博物馆;在曹远镇清水池村,还修建了刘佐成塑像和纪念馆。(项裕兴彭峰魏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