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立功证
连日来,小陶镇上湖口村村民刘春棉通过网络、电话查找其爷爷刘胜呆过的部队。1951年6月30日,刘胜在云南剿匪中牺牲。
现在,刘春棉想带着老父亲刘兴治和叔叔刘兴贤到云南烈士陵园去看看,把一份65年前的部队来信念给爷爷听,想告诉他,党和国家没有亏待我们,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封存65年的部队来信
一封封存65年,纸张发黄,笔墨清晰,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1师121团3连的信,唤起人们对英雄刘胜的怀念。部队的来信,催人泪下,催人奋进,全文如下:
刘老太太:
6月30日,您的儿子优秀的共产党员刘胜同志,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保卫人民的利益,在国防边境的猛甸剿匪战斗中,不顾个人一切牺牲了自己,英勇地完成了歼敌任务,他的死是很伟大很光荣的,他是为党为人民牺牲的,他是人民功臣,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老太太,请您别悲伤,您应当为儿子光荣牺牲而感到荣幸,烈士的血仇我们一定要报,烈士未完成的事业,我们保证完成,千万人民解放军,正踏着烈士的足迹,继承着烈士的事业,坚决肃清土匪特务,粉碎美帝侵略,完成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伟大任务。
老太太,请您放心吧,您的儿子虽然牺牲了,无数青年正和您儿子一样,烈士的家属,永远会得到人民爱护的,人民一定会很好地照顾和优待烈属的,保证和您儿子活着一样,烈属有困难,政府一定设法去解决的。
最后我们将刘胜同志6月份津贴三万零六百元和我连伙食结余二十万元一并寄回,另外还有立功喜报一张,希望收到后,早日给我连回信。此致
一二一团三连付连长指导员
当年这封部队寄给刘胜母亲的信,刘家人一直用心保存着。
舍小家,奔赴抗战前线
刘胜牺牲已65年了,但说起他投身抗战,参加解放战争的经历,刘家人都记忆清晰。
抗战时期,省会内迁永安,日本对永安实施无差别轰炸,目睹着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的侵略,刘胜义愤填膺。1944年,他刚满16周岁,血气方刚,想参加部队打日本鬼子,总想着找机会到部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个时代,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就在春节后的3月份,在父母做主下刘胜结婚了。可是结婚不到一个月,听说村里保长带着部队来派壮丁,刘胜“榜上有名”,同村的其他榜上有名或无名的壮年,早已逃之夭夭,家人动员刘胜赶紧跑,刘胜不但不跑,为了抗日,他主动去当壮丁,成为国民党兵,奔赴抗战前线,奋勇杀敌,他成为了部队里的杀敌英雄。
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向部队请假回家。当兵后第一次回家探亲,他十分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基本上呆在家里陪陪母亲、陪陪妻子,让幸福充满家庭。到了年底,他与妻子、家人依依惜别,回到了部队。
解放功臣剿匪时牺牲
1946年,内战爆发。1948年9月在辽沈战役中,刘胜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他被俘虏。按照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他可以就此回家,但他坚持留在解放军部队之中,经过改造,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1948年11月在徐州大会战(淮海战役)中,刘胜表现突出,获得了部队发放的光荣证,随后是捷报频传。1950年5月,获解放军14军41师司令部、政治部“大功”奖励。1951年在建设滇西,巩固国防,剿匪征粮工作中再立“大功”。
1949年10月,部队为了鼓励刘胜这位英雄,特意批准他回家探亲。几经周折,他回到了家中,看到3岁的小孩刘兴治(1946年8月出生),格外高兴。他在家中住一个多月,告别妻儿,又回到部队,参加云南剿匪工作。
1950年7月,刘胜的次子刘兴贤出生了,家里托人去信叫他回来看看,他没有回来,而是将这份留念放在心中。他舍小家顾大家的事迹、他英勇善战的壮举早已是全连的模范,他谦虚谨慎,连队为了照顾他,叫他留下搞后勤,他执意要上战场。1951年6月30日在云南剿匪中,他不幸牺牲了。
烈士后人守护乡土
刘胜父亲英年早逝,那时刘胜是家中顶梁柱。刘胜牺牲后不久,妻子改嫁了,家中只剩下刘胜母亲和年幼刘兴治、刘兴贤,他们只能忍住悲痛,在困难中相依为命。
1953年夏天,宁洋县干部到上湖口村将刘兴治接到龙岩烈属子弟学校读书,家中老奶奶非常舍不得:留孩子在家中,粮食不够吃,让他去龙岩读书,彼此会非常思念,最后还是同意让刘兴治到龙岩读书。
“我坐船到了永安,在永安呆了几天,等到宁化烈属子弟到来,就坐汽车到漳州,然后再到龙岩。”今年70岁的刘兴治回忆说。自从刘兴治到了龙岩读书后,刘胜母亲是茶不思,饭不香,几次托人到宁洋县(县政府已经搬迁到小陶镇上)讲都没有达到目的,终于到了1954年暑假,刘胜母亲以要看孩子为名,请人将刘兴治从龙岩烈属学校带回,刘兴治回来后,其奶奶再也舍不得他离开半步,龙岩烈属学校读书从此与他无缘了。
尽管政府当时困难,但从来也没有忘记关心烈属。刘兴治回来后,就到了下湖口村读小学,政府每个月为这个烈士家庭发放4元钱的柴火补助款,这样的待遇享受了3年。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55年,刘兴治上山砍柴,结果腰部被竹打到致使右脚痛,请当地土医生治疗,可当地土医生不但没有将他的病治好,反而将其脚治坏了,落下终身残疾,刘兴治只能默默地面对现实。
由于下湖口村没有办小学五年级,刘兴治辗转洪砂小学、麟厚小学念书,但由于腿脚不方便,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了,凭借自己的双手,在政府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家庭。
刘兴治19岁入党,担任上湖口村会计、村主任,直至1996年卸任。如今刘兴治、刘兴贤早已是儿孙满堂,政府没有忘记他们,每个月还享受300元的烈士家属津贴。刘兴治的儿子刘春棉现在是村支委、村医、文化协管员。
烈士遗物代代珍藏
刘胜的奖状、信件等遗物原先由刘胜的母亲保留着。老人1974年过世后,这些遗物由刘兴治保管,一直放在一个老式箱子里。1999年,刘兴治的儿子刘春棉盖了新房,后来劝父母从刘家老宅搬到新房子住,刘春棉帮助老人整理物品时,发现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
前不久,笔者进村调查当地抗战英烈文物,刘春棉拿出了自家的这些宝贝。(黄光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