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记》封面 |
人物生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其出生什官世家,书香门第,他的曾祖和祖父曾经挂过虚名,但到了他的父亲徐有勉那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了。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他经30多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清代乾隆年间被选载入《四库全书》),被称为“千古奇人”。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
游历天下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少年立下旅行大志,渴望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寻奇访胜。其19岁时父亲病故。三年服孝期满,萌发外出游历的想法,自22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直到1641年54岁前一年为止。他足迹遍布今2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游历了华东、华北、中南、西南,包括浙江、安微、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黄山、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江、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
 |
闽游路线图 |
两次穿越
据其《游记》中闽游日记前后记载:徐霞客曾五次游福建,其中第三次游福建是崇祯元年(1628)二月二十日离家,三月十二日登丹凤岭(即今浙江、福建界上的枫岭关,现公路仍从此经过)。至浦城游金斗山,以后取水路船行,经建宁(今建瓯市)至延平(今南平市)登陆,绕道顺昌,二十日游将乐玉华洞,二十四日到达永安县城,二十六日离永,登大泄岭,经林田(今永安西洋镇),二十七日渡过坑源上桥和下桥(今属漳平市)后,穿越紫云洞山,山峰高峻,前行在云雾中,上登马山岭(宁洋未设县时,此地还隶属永安县)下山后,一直往南行三十里,抵达宁洋县。四月初一从宁洋下舟,过华封(今华安县治)后舍舟逾岭,复水陆兼程到漳州,四月初五至南靖。
徐霞客第四次游福建,是崇祯三年(1630)七月十七日启行,三十日过江山,青湖,舍舟登陆。八月初二日入福建浦城,十四日在永安游桃源洞,盛赞“一线天”之奇:“折入峭夹间,其隙仅一分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凿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十五日到达永安,又继续前行,停在林田,十六日渡过小溪,沿着山峰往南上行,共五里,来到坑源下桥。逶迤向南上登,又是八里,走到上桥,再次登紫云洞山(笔者注:吾数次攀登紫云洞山(海拔1615米),为永安明朝开县太祖山的龙脉,山峰高峻、气势超群、轩昂拔众,峰巅常年有云雾,紫气笼罩,是龙气大旺之象征,十分尊贵。古树葱笼,云海涌动、有明代农民起义军邓茂七的营寨遗址,有成片野生杜鹃林和各类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向南下走三十五里,抵达宁洋县城,十九日抵漳州。
冒险探索
徐霞客在三十多年的游行考察中,主要是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有时露宿街头,住在破庙,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身体多么疲惫,仍坚持每天写考察记录。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他在云南腾越为了把一个岩洞看个明白,冒死攀登上悬崖;在湖南茶陵时,独闯传说中的麻叶洞;在广西融县真仙岩,为了探索一个岩洞,竟从一条横卧的巨蟒身上跨过,进到洞内。他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多次逢险都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自己的考察目的。他这种敢于冒险,无所畏惧,不断探索的举动,被现代旅行家们称赞为“徐霞客精神”,并推崇他为“旅圣”。
 |
徐霞客塑像 |
成就贡献
(1)考察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就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2)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涮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4)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名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5)徐霞客集科学家与文学的才华于一身,对地理地质的科学探索,作出了贡献。其《游记》在世界各国享有极大的影响和声誉,是中国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游记》奇文赏心悦目,令人观而叹绝,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旅游节日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
2009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