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你们,请叔叔阿姨们合个影,寄一张给我,让我天天能看到你们,好吗?”前几天,永安市救助管理站郭站长接到了邵武一吴姓初中女生的来信,信中提出了这样的请求。
郭站长介绍说,这位女生16岁,去年7月因考试成绩不好挨了父亲的耳光,一气之下坐火车到三明找亲戚。亲戚没找着就到永安玩,很快把身上的钱花光了。一个大雨瓢泼的深夜,巡警在街头屋檐下发现了可怜的小吴,把她送进了救助站。
一连两天,小吴闷闷不乐,什么也不说。站里的两位阿姨,找她聊天,为她洗衣服、剪头发、修指甲,三餐端来了可口的饭菜。真情感动了小吴,第三天她终于说出了家里的地址和电话,救助站立即通知了她的家人。
小吴离家后,她的父母还有亲友、同事等数十人在邵武、顺昌、南平等地苦苦寻找了好几天。接到电话后喜出望外,连夜赶到永安,第二天就接走了小吴。临走前,她的父母向救助站送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小吴硬是把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挂钟送给救助站作为留念。
现在小吴经常来信来电话,跟救助站的叔叔、阿姨们无话不说,亲热得跟一家人似的。那个小挂钟,就悬在站长办公室的墙上。郭站长说,看到这件礼物,就让人想起小吴那张充满童稚的甜甜的笑脸。
郭站长说,每一个“流浪儿”都是一个故事。郭站长说,去年一年,永安救助站就帮助近20位“流浪儿”回家。在聊天中,他无意中说了小桂和小陈的事。
13岁的小桂是江西鹰潭籍人。去年9月份逃学后,一路爬火车,流浪到永安,靠乞讨度日。小桂的父母和亲友们找了三个多月,也找不到小桂,以为被人拐卖了。今年3月份被公安“110”送来的时候,他又哭又闹全身脏兮兮的,臭得让人无法靠近。救助站的叔叔耐心地劝导他,帮他洗澡洗衣服。经与当地民政办联系,小桂的父母得到了小桂的下落,很快赶到永安,搂着孩子直掉泪。流浪了好几个月的小桂,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小陈刚满12岁,就不想读书,从老家南安沿着铁路线,一路靠拣破烂“谋生”,先后到过漳平、三明、永安等地。去年8月,他来到永安,白天拣破烂,晚上就住在北大桥下的涵洞里,被蚊子叮得浑身斑斑点点。被巡警发现后,送他到救助站。叔叔阿姨们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小陈感受了“家”的温暖。当永安市救助站打听到他的父母已外出打工时,决定派车把小陈送回老家,让他与爷爷、奶奶团聚。
郭站长说,每当看到这些跟自己孩子年龄差不多的“流浪儿”,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总是想帮上一把,让他们早点回到家里。
《三明日报》编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救助站救助了不少流浪儿童,他们的遭遇不同,可起因大抵相似。是什么让他们一气远离课堂,远离父母,逃向他乡?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应试教育,学校、家长把考分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怎能不让孩子望“分”而逃?如何使教育走出这误区,如何抚慰孩子受冷落的心?成年人该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