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60多年前抗战名城永安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不少当年抗战亲历者回到这座城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作为抗战时期的省会,永安见证了福建的苦难与抗争。一声声呐喊,自这个山区小城传出,声遏行云,汇入抗战铁流……
一
1938年5月,福州沦陷,厦门失守,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不少行政机关、院校、文化团体等也陆续内迁永安,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长达七年半。
一时间,群山连绵、偏居一隅的永安,成了福建抗战的大后方,城区人口由不足1万人激增至3万多人。政府拆城墙、筑河堤、扩城区,新建了不少街道和公共设施。
60多年过去,当年的省政府所在地文庙安静地伫立在大同路上,守着古树三两棵。它一定记得,日寇曾在此投下千百颗炸弹。1943年11月4日,后来被称为“永安浩劫”的大轰炸,足足毁了全城979栋1万余间房屋,死伤近千人!不足2平方公里的永安城,遍体鳞伤,血肉横飞,“人民城郭两全非”。这罄竹难书的罪恶,谁能淡忘?!
为躲避日寇空袭,各机关、院校等搬至城郊吉山等地,借居在祠堂、庙宇、山洞、百姓家中,继续组织支援前线抗日和救亡活动。沿街两旁墙壁,刷满标语、漫画和墙报,地方钞票和课本上,也写满“抗日救国”等口号。
吉山依山傍水,巷道长长,庭院深深。林立的石旗,彰显着过去的尊严。这个秀美的小山村,随便小道旁,或许就是峥嵘岁月时的抗日机构,培养热血青年的学校。与如今的静谧相比,60多年前,这里曾经热血沸腾。
每天早晚,青壮年男子组成的义勇军,持竹棍当步枪操练,喊声响彻云霄。附近学校的师生,自发前往参加武术训练队,高唱《保卫福建》:“福建,是我们的家乡。一千三百万的斗士,守着这十二万公里的地方。敌人来吧!杀!把铁血安定我闽疆……保卫福建,保卫我们的家乡!”
1944年春,省立永安中学开展“白沙献金”运动,支援前线抗日,不久就扩展到全永安,人们有钱出钱,甚至捐献金戒指、传家宝。永安音专组织义演,募集2万余元,全部作为献金。
二
站在吉山一处主人难以找寻的老屋前,芳草萋萋。门口,一块模糊的牌子,有“羊枣等十二文化人士囚禁处”字样。这里,就是震惊中外的“永安大狱”事件受害者临时关押处。
60多年前,优秀共产党员、著名记者、国际著名政治军事评论家羊枣(杨潮)来到永安,受聘为福建省政府参事。他团结大批革命知识分子,主编《国际时事研究》,传播抗战必胜的思想。在永安一年多时间里,发表了《只有牺牲才有胜利》、《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等文章120多篇70余万字。
以羊枣为代表,永安云集了一大批抗战进步文化人士。他们以笔当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进步文化活动,出版和发行了大量影响广泛而深远的进步报刊和书籍。据不完全统计,永安当时共设出版社39家、印刷所19家,先后出版各类报纸13种、期刊129种、书籍700多种。
记者来到离永安城西4公里的曹远镇虾蛤村,78岁的老人黄元定说:“我姐姐当时就在改进出版社印刷所做捡字工。”1939年2月,著名的改进出版社组建。著名左翼作家黎烈文任社长兼发行人。为防空袭,出版社编辑部和印刷厂设立在虾蛤村。
步入黄氏祠堂,杂草阴荫道路,仅200来平方米的屋子,就是当年改进出版社的编辑部。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改进出版社发扬鲁迅“推重车,上峻坡”的苦干精神,创办《改进》等3种刊物,编印发行近百种书籍,积极宣传抗日,风行东南各省及重庆、桂林等地。改进出版社坚持了七年,影响之广,在国统区实属罕见。
七年半中,黎烈文、邵荃麟、王亚南、羊枣、王西彦、董秋芳、卢茅居、章振乾、程星龄、沈铭训、蔡继琨、萨一佛等一大批蜚声文坛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和知名人士汇集永安,创作了大量作品,激励艰苦岁月中福建人民和全国人民抗日到底。
三
“国难当头,好男儿应奋勇抗战,保家卫国。我离你而去了……”68年前,父亲与母亲辞别;68年后,永安市环保局退休干部陈德娣伤痛的心灵,还在为今生未能见上父亲一面而叹息:“这一去,父亲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抗战爆发后,时任永安县第三区(今青水乡)区长的陈帮永,踏上了抗战的征途。
当时,妻子李媛文已怀孕四个月。他对妻子说:“肚子里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要生下,让孩子活下来,等太平后,我再回来接你们。”这个孩子就是陈德娣。
谁知,这一走就是不归路。
陈邦永离家后,曾来过几封信,惦念着妻女与尚未出世的孩子,还寄回一张身着戎装的半身照,照片背后写着:“不除倭寇,誓不还乡。”
因过度思念孙儿,陈邦永的祖母临终时三天三夜断不了气,每次回过气来,第一句话总是问陈邦永回来没有。李媛文更因长年思夫,生下陈德娣不久后就患精神分裂症。
见父亲一面,这个心愿藏在陈德娣心里60多年了。她不知道父亲走后的命运。她说:“至今,能见到的,就是父亲1935年庐山中央军校毕业时,朋友叶惠民送作留念和自己留给族亲的两方砚台、一个装藏毕业证书的圆形铁筒了。”
一种牵挂,一种遗憾,是陈德娣60多年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拥有这种记忆的,在永安,又岂止陈德娣一人。抗战的历史,几乎改变了所有永安人的命运。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铭记过去,是为了激励将来。
如今,永安位列全省十强县(市),青山吐绿,繁花似锦,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厂房绵延不绝,市民生活富足,历史曾经的沧桑似乎渐渐褪去。但是,面对默默蹲守的遗迹,那些见证烽火岁月的老屋,见证惨痛与苦难的老者,永安人不会忘却过去的苦难和抗争。这种集体的记忆,时刻警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加快发展,强大起来,实现民族复兴——这是先辈的呼唤,也是后来人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