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之窗讯 到今年年底,我省在全国首创的林权制度改革将全面完成明晰产权的任务。省林业厅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纪检组长柴喜堂认为,林改为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在实践林改之路的同时,林业党风廉政建设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说:“在林改中,我们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的体系,规范了村与林农在管理集体资产中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涉林腐败。”
党风廉政建设如何为林改保驾护航,作为我省林改桥头堡的永安市成功破题。永安市监察局的数据表明,2003年,永安市涉林信访举报件46件,2004年16件,同比下降了65.2%;2002年、2003年分别查处涉林党政纪案件11件、6件,2004年立案5件,其中仅1件是年度新发案件;林改后,违纪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去年以来没有出现一例重处分案件。
监察局长:百姓心中有杆秤
永安市纪检监察部门围绕“谁来监督”和“监督什么”两个主题,市一级及林业局的纪检部门统筹兼顾,乡镇一级的由驻村干部直接监督,建立起健全的监督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对林改进行全程监督。
事前把好科学决策关,市、乡、镇三级林改方案出台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商议,还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事中把好方案落实关,林改方案、林地划分、权属确认结果完全公开,防止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乡镇两级纪委在每个乡镇选一个林改任务重的村成立夜访站,入户调查决策是否民主、成果是否公开、工作人员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等。事后把好信息反馈关,关注涉林信访,及时纠正错误做法。
贡川镇张荆村、双峰村和洋峰村的村干部不经过村民大会同意就在林权证写上他们的名字,群众上访反映林改改成了“干部林”、“特权林”。纪检部门了解情况属实后,立刻向这3个村派驻干部,一一上门进行法规政策宣传,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安抚林农情绪。林业站的技术人员驻扎在村里3个月,对村里所有的山地进行细致的勘界画图工作,让所有村民都没意见。经过100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3个村的林改工作。永安市监察局局长何瑞祥感慨地说:“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只有保证公开和民主,才能化解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芥蒂,做到‘山定主,竹定根,人定心’。”
村委书记:让群众都心服口服
贡川镇被称为“永安木材价格晴雨表”,这里的木材价格是永安市乃至整个三明地区最高的。当地林农都明白产权的重要性,于是在林地的划分上产生很多的纠纷和矛盾,纠纷的焦点就是利益的不平衡。为了解决纠纷,村两委经常开会商讨解决方法。在村民小组中产生的纠纷,村支书吕波生就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在村民家中开现场会,把集体山林拿出来让小组自己调整,保证每个村民的利益,老支书黄国华甚至拿出自己的一半山林进行调配。有较大的纠纷无法解决时,就请林业局林权办的工作人员下村,摆政策讲道理,力争协商解决。
吕波生说:“龙大村有10个自然村,非常分散,每个村为林改专门开的村民大会平均3次,每次我都是骑十几公里的摩托车去参加。龙大的白岩下村利益冲突很严重,我们为解决纠纷开会12次。由于工作细致耐心,群众都心服口服了,没有一个上访。”
林农:自己的山地自己做主
都说农民有三怕:一怕土地歉收,二怕家人生病,三怕子女学费。上坪乡龙共村村民杨国松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他却一点都不为女儿的学费头疼。2003年林改,他分得了120多亩山地,去年他的3亩高效笋用林的最高产值达到每亩3000多元,年收入也达到5万元。“政府的政策下了,我们的心也就定了。2003年林改到现在,我们村民的权利也大了,很多村里的决策都得村民大会说了算。”老杨说:“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林地,这都是我们的宝贝,当然得尽心经营好。”老杨是村里最早使用笋竹专用肥的林农,在他的示范下,林改后得到了山地的农民纷纷加入村里的科学育竹协会,真正做到“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
老杨夫妇两人包下了林场的所有活儿。老杨说:“我的林权证上的承包期限是30年,我还可以再在这里干20年,剩下10年不管是雇人干活还是把林地转让,有了政府的支持,至少这林场都会经营下去。”
如今永安类似科学育林协会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已经达到89个,为林农提供营销、技术、种苗等各方面服务。政府积极引导林农建立各种形式的股份制林场,进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的探索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