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每当夜幕将临,就可见许多三五成群的老老少少,漫步在龟山公园、蝴蝶山公园、永安桥、新安桥等恬静、宽敞的林荫绿地散步健身,这种风气似由来久,自然形成,对于广大的上班族和日常缺乏运行的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对身心非常有帮助的运动。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散步与其他健身防病的锻炼方法相比,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适宜散步的人,不需要任何体育设施。而且散步本身也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对年龄较大、体质较弱、过胖、平时又缺乏锻炼的中老年人尤为合适。古往今来,曾有多少伟人、名人、学者以步行作为保健的良友,用散步来锻炼身体。我国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非常喜爱散步,他很注意饭后“散步逍遥”、“务令腹空”,使胃不会因积滞而成疾,同时又增加了体质。对体弱多病、年老体虚的人来说,考虑到有些运动量过大,那也可以从散步开始,使体质逐步增强后再从事其他锻炼。
散步在防治疾病中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从事脑力劳动、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或有高血压、血管性头痛、胃酸过多的患者,适宜在饭后20分钟后开始散步,有助于减轻头痛、血压下降,促进胃肠蠕动,肠胃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有些人是饭后“不能走的”,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的人,会增加胃的振动和负担,加重胃下垂。患有心脑血管病人饭后活动,会使胃肠部的血流增加,导致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除此,对于住院的病人,包括内、外、伤科各类病人,在病情痊愈到恢复健康过程中,都离不开散步这个保健的良友。可以说,散步是健康长寿的良药,有人称它为“散步健身法”。
近年来,散步健身法为国内外一些生理医学专家大力提倡,也有不少研究报导,散步是一种和谐的运动,给人一种自然、舒畅的感觉,它既可以消除大脑皮层的疲劳,又能使全身的骨骼肌肉得到舒展,经常散步对调节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整个机体新陈代谢都大有裨益;对增加食欲,减少肥胖、预防冠心病、防治神经衰弱、降低血压等都是有效的良药,尤其对心血管病患者益处至大。据统计每天坚持步行20分钟以上的人,其心电图上缺血性异常改变的发生率比少活动者低三分之一。这是因为散步使全身骨骼和肌肉都得到活动,促进了血液循环,使血管壁平滑肌得到舒张,血管的弹性增强,毛细血管网的开放明显增加,这样就使微循环的血流量增加,阻力减少,从而有助于血压降低。由于散步活动后使血流通畅,减少血凝块的形成,降低血糖,减少血糖甘油三酯转化,减少外周血液循环的阻力,增强了心脏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肌梗塞很有助益。
散步有奇妙的镇静作用,是良好的催眠药。对于长期失眠或神经衰弱者,轻快的散步能使紧张的神经肌肉得到松弛,加快入眠的速度。据报导,十五分钟轻快的散步活动,能胜过服用二片安宁(400毫克安眠药)的作用,而且不需要象一般安眠药经过半小时或一小时才发生药效,散步后能立刻熟睡,维持睡眠时间较长,没有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吃和睡是维持身体健康最基本的条件,对于老年人或体力虚弱的人来说,这两点就是显得更为重要了。
散步的时间可根据不同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对于脑力劳动者可选择在清晨、工间、课间、睡前等适当时间进行。
早晨散步可以使头脑清醒,心情舒畅,食欲增加,提高一天的工作效率;工间(课间)散步可以调节大脑功能,舒展筋骨,消除疲劳,使精力更加充沛;饭后散步,可以增加肠胃功能,使食物容量消化吸收,不至于腹胀积食,睡前散步可以使兴奋的大脑得到抑制,晚上睡觉感到香甜。
散步的地点宜选择在草地、林荫大道和公园等比较宽敞的地方进行,走进大自然的环境,吸收新鲜的空气、清新的花木芳香可使人心旷神怡,如条件许可时,也可以到森林、海滨沙滩、水溪边散步,一边散步一边饱览瑰丽的湖光山色。“饭后百步,到老不进药铺”。坚持散步不仅可以健身,促进心理养生,有益健康长寿,而且也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