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之窗专稿 望着一整片一整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永安西洋镇岭头村村主任老陈打心底里高兴。他说,全村通过林改招投标转让使村财增收80多万元,林木林地都升值了。洪田镇洪田村的赖兰亭高兴地对记者说,“林改是正牌的“三个代表”,林权证让我们林农吃了定心丸。去年,我们联合体的一片山场进行转让后,我家6口人共得到红利36780元,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从山上得到过这么多的钱。”据统计,今年头11个月,永安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016元,同比增长9.98%。
林权“活”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不久,永安市的林农就拿到了林权证。如何让林权证“活”起来,关键就是让林权证能抵押、能流转。最初,银行不认同林权证作为抵押贷款的依据。那么,能不能大胆突破,在永安这个南方集体林权改革的“点中点”先试先行呢?经与金融主管部门磋商,去年初,在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永安市在全国首次试点发放林权证贷款100万元,首开林权抵押贷款的先河。接着,省林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在全国率先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并在永安市开展构建信用平台试点。当年10月,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与永安市政府签订了1.9亿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委托信用合作联社开办林权证贷款业务。
为规范和简化抵押贷款程序,永安林业局在林业要素市场的林业服务中心开设包括申请贷款、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在内的专门受理窗口。成立了市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各乡镇成立分中心方便林农集中办理。启动林改后,永安市林业贷款规模已达6880万元(不含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另外,去年12月以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已到位6588万元,其中林权证抵押贷款1955万元。预计今年开发银行对永安林业的贷款规模可突破1亿元。
永安市林业局负责人对记者说,要素市场体系建成后,林权流转更为顺畅,促进了林地价值和林木价值的提高。如贡川集凤村,92亩林地的25年林地使用权拍卖,林地使用费达到每亩44元。现全市已完成林权流转交易面积28.13万亩,交易金额25101万元。
山头更绿林业更强
林权抵押贷款,使林权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为林业发展、林业投融资开辟了新的通道,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有关专家评价说,林权抵押贷款是一项重要的林业投融资体制创新,增强了林业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了林权流转,使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现。 永安市上坪乡龙共村杨国松,以林权证抵押贷到5万元,加大毛竹林投入。在专家的指导下,精心耕作,每亩毛竹收入从150元提高到1100元,最高可达3000元。他因此成为永安市科学育竹的模范,上坪乡的万亩毛竹林也成为科学种植示范园区。
如今,在永安,不管是采伐迹地还是林中、林缘空地,甚至荒废的山垄田,都成为个私造林的热点,竞价投标抢包、抢购,林农像种田一样耕作自己的山林。永安市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市已组建各类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112个,经营面积达32.5万亩。全市成立了林木专业协会110个。 据永安林业部门统计,去年全市林业资金总投入2.27亿元,比2003年增长1.8倍;个私造林26127亩,占集体林地当年造林面积的94.2%,与改革前的2002年相比,上升了66%。2005年春季,个人投资造林5.26万亩,又比去年翻了一番。林权证抵押贷款,不仅激发了社会造林的积极性,还推动了林业产业做大做强。许多拥有基地的林产加工企业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壮大了资金实力,促进了产业升级。 永安市兴国人造板有限公司生产的竹胶板主要销往北方,但是,销售的旺季正是南方原料生产的淡季,没有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储备,就“无米下锅”,可要有“米”,就得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这是个不小的压力。庆幸的是,通过林业信用协会,兴国公司获得了140万元贷款。这些钱一部分用于技改,可增加产量5000立方米;一部分用于向1000多户当地农民收购半成品,可带动10万亩毛竹林的丰产培育。在全省许多地区,一批林竹加工企业大力推广“公司 农户 基地”的经营模式,以林权抵押贷款获得资金支持,出现了“资源培育—林竹加工—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同时,一些专业造林公司,如永安的森发技贸公司,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进入竹木加工领域,延伸了产业链。该公司采用与林农合作共管的经营模式,即在受让林农原承包山场的同时,从转让价款中提留10-15%作为出让林农合作经营的股权,实行合作经营,山场仍由公司委托原出让方经营管理。目前,该公司5.5万亩的经营区已按此模式落实合作面积3万多亩。
据统计,今年1—11月,永安市林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实现林业总产值22.91亿元,同比增长22.57%。 林权抵押贷款开辟了广阔的林业融资渠道,为林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林农高兴,涉林企业满意,金融机构亦有利可图,实现了多赢。随着林权流转机制和贷款问题的解决,林权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林业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永安市林业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对记者说,该局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将围绕“两个百万亩”、“两个中心”的建设重点,构建完善林业保障、服务、支撑三大体系,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促进林业生态更加完备、产业更加明显,达到林竹业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区域林业与社会和谐发展。到2010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3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