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村红军标语的发现在短短短的几天内引起省委党史专家的重视是互联网传播传递方便的结果。《海峡都市报》记者方传柳、王浩志在采访中找到了曾经采访过当年护送红七军团北上抗日时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黄火青老同志,红一军团在小陶战区的参战者、离休前任中国人民海军总医院副院长的陈彬老同志,原红一军团小陶战区的参战者,福建连城县大洋塘村人,离休前任中国人民海军司令部群众工作部部长的余升云老同志的原永安市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黄诚增同志,黄诚增随同《海峡都市报》记者前往石峰村接受采访使得《永安之窗》2月17日《鲜为人知的石峰村红军标语和石峰峡之战(组图)》一文中的一些空白得以填补,也纠正了文中的一些错漏。黄诚增同志发表于《燕江红旗》一书上的几篇文章和石峰村的红军标语对于研究我党我军提出“北上抗日”主张的时间和路线都极有价值,值得一读一看。
![]() |
《海峡都市报》发表《永安石峰村:永远的红色记忆》 |
永安石峰村:永远的红色记忆
□ 《海峡都市报》记者 方传柳 王浩志 通讯员 管其乾 黄光棉 文/图
“欢迎被迫加入大刀会民团的工农群众回家耕田营业!”“白军士兵要抗日反帝,就要到苏维埃政权底下来!”……
近日,有读者致电本报新闻热线0591-87095110称,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发现抗战时期红军留下的原创标语。这些标语,随着岁月冲刷,墨迹正渐渐淡去。
19日,当记者驱车6小时,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随着九旬老人清晰的记忆,看着那些留在古厝剥落的白墙上的标语时,我们似乎又一次感受到那个红色年代的血与火!
留在白灰墙上的记忆
位于永安市西南方向50公里处的小陶镇,毗邻龙岩新罗区、连城县及漳平市。据《永安市志》介绍,小陶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苏区边缘的重要游击区。石峰村是距离小陶镇11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
在村东头一间废弃的古厝里,古厝主人管南兴老人介绍,古厝是300年前的祖上留下来的。十多条用墨水写成的标语,依稀留在古厝的白灰墙上,仔细端详,可以看清大部分标语内容。其中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福建”,“打倒法西斯,反对国民党”,“打倒出卖华北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国民党”……
在另一间还住着人的古厝里,记者见到更多更清晰完整的标语,如“打倒屠杀工农群众的国民党军阀”,“工农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古厝主人管辉彩告诉记者,1956年,南京林学院有几位师生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还特地赶到他家,给这些标语拍了照,“后来房子的几处墙壁破了,我们也不敢去粉刷!”
除了这两座老厝,记者在石峰村内还发现另外两座留有标语的古厝,留在白灰墙上的标语有上百条,所有标语的落款均为“红军”,部分标语末尾可以看到“1934年”的字样。
“我家住过红军连长”
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记者,石峰村四周环山,易守难攻,在1934年前后,曾有大量路过的红军在此宿营,其中包括寻淮洲、粟裕等人领导的红军第七军团(后称抗日先遣队)及红军第九军团,标语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今年81岁的村民管灶龙回忆,9岁那年的农历六月,他第一次看到红军来到石峰村。
“他们来了不久后,就在管氏祖厝后山的一块空地上演出,唱一些‘哆啦哆,嗦啦嗦’的歌。”此外管大爷还记得摆在草地上的五六十支步枪,还有十来门大炮,“炮筒有卷起来的谷席那么粗!”
而今年已是90岁老人的冯秀银,对于那一段历史,有着更清晰的记忆,“村里当时到处是红军,他们大部分住在老乡家里。”那年冯秀银18岁,她的家里就住着一个左眼有眼疾的连长。“他们睡在地上,许多战士来找我补衣服,一个接一个的,穿得很破。”
因为村民的陈年谷子都吃完了,战士们只能从田里收割刚刚成熟的稻谷,来不及晒干,就放在锅里炒一炒吃,“红军从来没白吃老百姓的谷子,每次都会给苏区发行的粮票。”冯秀银说,红军大概在村子里呆了6天,就离开了,之后又有几拨红军相继经过石峰村。
据石峰村的部分老人们回忆,红军在附近停留的一段时间里,在村里主要做三件事,一是镇压村里的一些劣绅和地头蛇;二是没收地主们的粮食,分给村民;三是宣传穷人翻身闹革命的道理。
一天里的两次战役
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燕江红旗》里,有多处关于小陶镇战役的记录,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933年7月下旬,彭德怀、滕代远率1万东方军,追击敌军到小陶,歼敌一个团。
曾采访过黄火青(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战时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涂通今(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原洪九军团军医)等老红军的黄成增,参与编写《燕江红旗》。
据黄成增介绍,发生在石峰村附近的战役,是1933年8月12日,距离石峰村2公里和5公里左右的“白粉山战役”和“石峰峡衙岭战役”。这两场发生在同一天里的战争,十分惨烈,红军全歼敌军一个营,活捉了敌营长,但也伤亡300多人。
一名党史研究者眼中的标语
根据标语中出现“抗日先遣队”的字样,黄成增断定,这些标语是红九军团护送红七军团到达樟湖板,准备渡过闽江攻打福州前,原路返回永安石峰村时留下的。因为“抗日先遣队”称号,是红七军团过了闽江攻打福州时才提出的。
记者了解到,永安石峰村大面积的标语,已引起省级党史研究部门的兴趣。
信息来源:
 http://www.hdzxw.com/hdnews/place/200602/177970.html
(随同《海峡都市报》方传柳、王浩志一道到石峰村采访的通讯员注:2006年2月21日《海峡都市报》A12版《永安石峰村:永远的红色记忆》一文中的“管南兴”与“管辉彩”顺序有错,文中的管瑞彩名字应为“管辉彩”,《永安之窗》转载时做了更正)。
![]() |
省委党史专家 红军标语应好好保护 |
省委党史专家 红军标语应好好保护
《海峡都市报》记者 方传柳
本报讯 昨日,本报独家披露了永安市石峰村存在大量抗战时期红军留下的原创标语的消息后(详见本报昨日A12版),引起部分党史研究人士的重视。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表示,“石峰村的标语,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政府应加以保护!”
昨日下午,省委党史研究室宣编处处长刘云刚告诉记者,永安石峰村的标语,是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革命时期,派出第一支抗日先遣队,途经永安时留下的重要证据。它对党史研究有很大价值,还是开展爱国教育很好的文物。
信息来源:
 http://www.hdzxw.com/hdnews/place/200602/178291.html
以下为2006年2月21日《海峡都市报》A12版《永安石峰村:永远的红色记忆》一文通讯员管其乾采访黄诚增后补充更正的《鲜为人知的石峰村红军标语和石峰峡之战(组图)》——
研究“北上抗日”旗帜难得的民间活标本
鲜为人知的石峰村红军标语和石峰峡之战
□管其乾/文图
一、石峰村古民居里的红军标语
![]() |
1、现仍然保留在石峰村瓦窑头厝的红军标语 |
永安之窗(www.yawin.cn)专稿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村民管南兴的祖厝——瓦窑头厝和村民管瑞彩目前居住的老房子里至今仍保存着相当部的分红军标语。
在瓦窑头厝客厅右边正间走廊的白灰粉墙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九)、欢迎被迫加入大刀会民团的工农群众回家耕田营业;(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福建”。(见图1)。
在右边厢房朝西的白灰粉墙上,写着:(1)、(模糊不清),(2)、打倒法西斯,反对国民党;(3)、打倒投降帝国主义,出卖民族的国民党;(4)、打倒出卖华北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国民党。落款是“红军”(见图2)。
![]() |
图2:现仍然保留在石峰村瓦窑头厝的红军标语 |
在右边厢房朝西的已经泛黄的白灰粉墙上,依稀可以看到:(18)、白军士兵要抗日反帝就要到苏维埃政权底下来,苏维埃才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权;(19)、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20)、反对剥夺白军士兵言论的法西斯帝国主义;(21)、打倒压迫白军士兵的白(估计是“白军军阀”),(见图3)。
![]() |
图3:现仍然保留在石峰村瓦窑头厝的红军标语 |
在左边厢房朝西的已经泛黄的白灰粉墙上,还依稀可以看到:(11)、反对国民党继续出卖福建;(12)、工农群众联合起来,配合红军(模糊·估计是“为保” )卫福建领土而战;(13)、红军是工农的武装;(14)、红军是反帝的军队,(见图4)。
![]() |
图4:现仍然保留在石峰村瓦窑头厝的红军标语 |
在左边的厢房朝西的白灰粉墙上,依稀可以看到:(5)、全中国抗日的工人农民士兵团结起来,实行对日作战(其余已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见图5)。上述标语的落款全部是红军。
![]() |
图5:现仍然保留在石峰村瓦窑头厝的红军标语 |
在管瑞彩家的左边厢房朝东的墙上也有两块红军标语。其一为:
(1)、打倒屠杀工农群众的国民党军阀;工农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其二为:(2)、工农群众起来收割豪绅地主的谷子,(见图6)。在管瑞彩目前居住的老房子后面,也还留有落款为“红军”的大幅标语,但由于其墙面整片脱落,有相当部分内容已经无法辨认。
![]() |
图6:现仍然保留在石峰村管瑞彩家的红军标语 |
在石峰村民管占炳和罗仁星的祖厝,也发现了类似的红军标语。2006年6月19日下午,笔者又在永安市民间收藏家安孝义的安安收藏行发现了安孝义从小陶民间收藏的红军留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钞票、铜银钱币,以及借谷票(见图)。
![]() |
永安民间收藏家安孝义从小陶收藏的红军借谷票 |
二、如今在世的老人说红军
石峰村今年81岁的老人管灶龙生于1925年农历七月(图7),他回忆说,甲戌年农历六月初四,红军来到石峰村,曾在管氏祖厝后山的寨栋组织了演出,在红军演出的地点他曾看到有五六十支步枪、10来门大炮,炮筒有当地农民卷起来的谷席那么粗,在演出地点上看到的农民有二、三百人,当时他才9岁,加上他没有读过书,记不起红军演了什么节目,只记得有唱歌的节目,“唱一些‘哆啦哆,嗦啦嗦’一类的东西”;他还看过红军吃稀饭,稻谷砻过之后还未来得及把混杂在其中的谷子挑拣干净就放在锅里去煮了,稀饭里的谷子多得好像是“一半是米,一半是谷”,大约过是初十日,红军离开石峰村,过了几天,红军又来了一次。(图8)
![]() |
图7:生于1925年农历七月的石峰村老人管灶龙 |
![]() |
图8:管灶龙在红军演出的地点讲述红军的故事 |
据管灶龙回忆,红军进入石峰村是从位于石峰村西北方的高际坑岭进入启坑,再进入石峰村的;红军的首长有的住在现峰村村民管培丰的房子、有的住在现峰村村民吴世洋的老厝、有的住在现峰村村民管瑞彩的家里。据管灶龙从他的长辈口中获悉,红军与白军的战斗发生在现小陶到石峰公路约8公里至近9公里处的被当地村民称为“白粉”一带的山坡上,管灶龙十五、六岁时路过小陶到石峰公路约8公里至近9公里处的现凉亭附近时,曾每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阵亡士兵的白骨(见图9)。
![]() |
图9:管灶龙拐杖所指的方向曾每走几步就可看到阵亡士兵的白骨 |
他从如今早已作古的长辈们口中获悉,红军与白军的激长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打起来后,白军的人只剩下了一个装死的连长,那个装死的连长躲过一劫后回去报信,结果驻扎在大陶洋和桐林一带的白军分成几路,一路从牙岭往石峰村方向赶来、一路从黎坪方向赶来、一路从上坂方向赶来,这次战斗打死了很多人,红军也有伤亡,受伤的红军被抬到现石峰村管氏祖厝东西方向的“春亭”(现石峰村村民吴日举新居一带)里救护,抢救无效的被当地村民协助安葬了,但具体安葬地点现已经无法找到。(图10)
![]() |
图10:管灶龙在指认当年白粉山之战的古战场 |
石峰村的冯秀银今年90岁(图13),红军来到石峰村那年她刚18岁。冯秀银说,“红军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到石峰的,刚打仗的时候,刚好太阳升起来,差不多打到1点多,2点”。冯秀银也提到白粉至菜坟之间的阵亡士兵尸体。那是石峰峡之战后一个多月的农历八月底,一个天晴的日子,冯秀银经过白粉至菜坟之间的山路去小陶转麟厚去走亲戚,在白粉至菜坟之间的转弯处看到了3具尚未腐烂的尸体,3具尸体的绑腿绑到膝盖部位,穿得很好,由此,冯秀银判断,3具尸体是国民党“中央军”的装束,冯秀银说,红军的装束她很清楚,红军住在她家里的时候,很多红军找她补过衣服,红军的绑腿只有一点点;吃的也很差,红军住了两三天了,把老百姓家里的陈粮都吃光了,只好去收割水稻,刚刚打来的谷子还来不及晒干只好就拿到锅里去炒,炒干了就去砻,这样砻出来的米,谷壳多,谷子一半,米一半,就用来煮稀饭了。
![]() |
石峰村90岁的老人冯秀银在讲述红军的故事 |
关于“石峰峡战斗”的地点。在石峰村人的心目中,“石峰峡”是指现小陶到石峰村公路的10公里处那个山峡,过了这个山峡,再走不到一个公里的下坡路就是石峰村了,因此,这个“石峰峡”是石峰村的最后一道屏障了,如果当年的“石峰峡”战斗是发生在这里的话,居住在石峰村里的石峰人和红军后方人员早就该考虑撤退了。从小陶到石峰村的路上,石峰人在不同的地点命名了许多不同的名字,在3公里处叫“百酌洋”,4公里处“叫流口”,5公里至6公里之间叫“下流坑”、“上流坑”,8公里以东对面的高山叫“衙岭”,8公里加700米处叫“菜坟”,8公里加800米处叫“白粉”(因此处有暴露于地表之外的高岭土而得名,当地村民不知此处白色的高岭土为何物,故称“白粉”),9公里加300米处叫“鸡公窟”,9公里加500米处叫“沟葡岭”……因此,真正的石峰人是不可能把小陶到石峰公路约8公里至近9公里处的被当地村民称为“白粉”一带称为“石峰峡”的,但是,在外地人的眼里,从桐林到石峰也罢、从流坑到石峰也罢,一路上遇到的山峡多,把这一带的所有山峡都称为“石峰峡”也情有可原。除了管灶龙,目前石峰村其他村民从他们的老一辈人那里流传下来的红军激战白军的地点也是管灶龙所述的小陶到石峰公路约8公里至近9公里处的被当地村民称为“白粉”的一带山坡和衙岭。
三、党史研究者眼中的石峰“衙岭”和“白粉”之战
2006年2月17日中午笔者通过电话找到了曾在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过的黄诚增先生,了解了的有关事件梗概,后从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上世纪90年代编写的《燕江红旗》红皮本和蓝皮本等资料中了解到红军在石峰村的活动有过多次。具体日下——
●《燕江红旗》(红皮本)第198页至201页《抗日先谴队和红九军团联合作战过永安》(整理者:俞炳谟、黄诚增)及《燕江红旗》(蓝皮本28页至30页,黄诚增撰稿):一九三四年夏初,由于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第五次反围剿濒于失败,中央苏区由原来的纵横千里缩小到仅三百余里。为配合中央红军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谴队,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规定“由瑞金出动,经连城之北、永安东南,到达福建延平(今南平)之闽江流域”,“渡过闽江以后,经古田、庆元、遂昌向浙西前进”,“在浙江及皖南地域,创立广大的游击地区及苏维埃的根据地”。为了协同七军团的行动,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掩护红七军团渡过闽江北上。七月初,红七军团在瑞金经过短时间整编,扩充为六千余人,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经石城、童坊进入赤白交界的连城县罗坊地区,迅速冲破敌人的封锁线,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与此同时,奉命掩护红七军团入闽和北渡闽江的红九军团4000多人,在军团长罗炳辉、军团政委蔡树潘、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的率领下,撤离白水、驿前一带防线,开始了“东线行动”。红七军团、不下万人,交错前进,均从永安经过,足迹踏遍永安地区的九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所向披靡,突进闽中腹地。七月八日晚,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从清流境内的沙芜塘首先进入永安境内,在安砂稍作休息后,马不停蹄地向罗坊进发,于次日晚进入小陶镇西北面的垇头、牛益坑、高际坑、石峰一带。那一带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村居散落,交通闭塞,只有一条山道与桐林渡相通。十日下午,红军沿枣溪、小溪道,采取“并向行军方式”,满山遍野向小陶推进,迅速占领湖口、麟厚、小陶本镇及洪砂、桐林、大陶口、大陶洋各村,并派部队推进姑田警戒……红九军团先头部队在小陶,筑起了一道战略屏障,警惕地注视驻扎在连城、清流两县的敌八十三师、三师、九师主力,等待红七军团抗日先谴队的到来。
7月15日,红七军团主力由连城塘前、尧家畲进入永安境内洪砂,与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会师,旋经麟厚、冷水溪、大小吴地等地往宁洋县城的香寮。
●《燕江红旗》第202页至206页《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六路分兵”之东线首战——小陶战斗》(整理者:俞炳谟、黄诚增、林兴茂)一文写道:……七月中旬,红军北上抗日先谴队在红九军团的护送下,突破敌封锁线,经永安、大田、尤溪,二十九日夜在樟湖板渡过闽江,前方直指福州。抗日先谴队的这一行动,使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蒋介石和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除调兵遣将,围剿抗日先谴队外,东路军总司令部也急忙重新部署东线进剿计划……令原驻守连城、莒溪的敌九师、八十三师(缺龙岩一旅)急速开抵小陶,北向洪田、南向姑田构筑碉堡,巩固永安到连城的封锁线。发现敌军有两个师主力进入小陶,我奉命在东线防御敌军进攻的红一军团主力,即运动到小陶附近,包围红军主力,拟收紧阵地,待机破敌。8月5日至9日,敌九师主力陆续到达小陶,驻扎在小陶镇内及附近湖口、麟后、桐林、大陶洋等村。六日,红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系红一军团补充师)由石城、宁化、清流到安砂,旋抵洪田苦竹,所部分别向大炼、上吉运动,肃清当地反动民团。八日,红一军团主力由四堡经嵩口坪进入罗坊、石峰、小磉、苦竹、大窠。一师长迅速占领小陶与洪田交界的石莲山及周围高地、十日,红二师主力由石峰进入红砂,红一军团两个师,分别从西南方向和东北方向,步步向小陶镇和大陶洋进逼。敌两个师迅速做收缩部署,除湖口驻军外,主力集结小陶、桐林、大陶口、大陶洋构筑工事和堡垒……二十日晨,敌九师各旅及补充团各派出一营部队,协同侦察部队,分两路向小陶、大陶洋西南方向山区实施火力侦察。一路由桐林大道向洪砂口、石峰推进,驻扎枣溪的红军避开正面进入洪砂的敌军,出漏岭,过流坑,迂回到衙岭侧后,前后夹击,猛打猛冲,俘敌三百余名……23日下午,红一军团全部撤出洪田、小陶地区,经石峰、安砂、清流境内径往江西。
●《燕江红旗》第181页至187页并201页《红一军团、七军团、九军团及东方军在小陶的几次战斗》(整理者:俞炳谟、肖传坤)在描述石峰村衙岭之战和石峰村白粉山之战时写道:国民党三个师鉴于马洪渡口和石莲山头制高点为红军占领,被切断了通往永安的退路,意识到巩固阵地的重要性,因而在占领地段的山头都修建了碉堡,还把村里农民的谷席抢到山上搭“帐篷”。敌八十三师刘戡命令士兵在桐林往石峰的大路上,把路边的树木砍倒,设置了一里多长的路障。八月十二日,石峰峡激战的序幕拉开了。刘戡命令其部下一个营,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从桐林沿小路上石峰衙岭。红军一个营的战士由石峰老人吴洪容带路,出水尾陈坑,经过黄凹、泗洲峡转上衙岭,切断了敌军的退路。经过一番激战,敌军一个营人马全部被歼灭,敌营长也被活捉,押到红军总部。
衙岭战斗后,红军立即调遣兵力,并沿山路向流坑方向推进,意图包抄消灭敌刘戡部住在洪砂尾坂(美坂)村的一连兵力,以便打通从洪砂口进攻小陶营的通道。正在这时,敌军另一个连士兵抄小路,爬上红军侧背后的白粉山头,架三挺机关枪向行进中的红军战士疯狂扫射。红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回衙岭北侧。与此同时,敌军从桐林方向向石峰水口山上发射迫击炮,但没有伤到人。战斗从上午十点开始,敌我双方都派了增援部队,一直激战到下午三点左右结束。这次战斗,国民党伤亡三百多人,但红军也伤亡三百多人。由于刘戡在石峰峡天岩栋一带制高点上修堡垒堵大路。一时无法进攻,于是双方进入休战阶段。
休战期间,双方斗派出探子,了解对方兵力部署,以便伺机进攻。八月十六日,国民党三架飞机在石峰上空盘旋。
●《燕江红旗》(蓝皮本37页至40页,肖传坤、黄诚增撰稿)《小陶战斗》:8月6日,红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系红一军团补充师)由石城、宁化、清流到安砂,旋抵洪田的马洪、东坑、生卿、苦竹、一带线,占领了有利地形。8月5日至9日,红一军团主力由四堡经嵩口坪进入罗坊、垇头、上坂、小磉、上石、留山、大窠等村庄。一师迅速占领小陶与洪田交界的石莲山及周围高地、10日,红二师主力由石峰进入洪砂一带……8月12日,石峰峡激战的序幕打开了……经过一番激战,敌军一个营人马全部被歼灭,敌营长也被活捉,押到红军指挥部。
四、研究“北上抗日”旗帜一幅难得的民间活标本
2006年2月19日,笔者随同永安市小陶镇政府干部黄光棉,现永安二中教师黄诚增前往石峰村采采访。1988年,黄诚增做为原永安市党史研究室借调工作人员曾前往北京采访过当年护送红七军团北上抗日时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黄火青老同志,红一军团在小陶战区的参战者、离休前任中国人民海军总医院副院长的陈彬老同志,原红一军团小陶战区的参战者,福建连城县大洋塘村人,离休前任中国人民海军司令部群众工作部部长的余升云老同志,在取得了翔实的录音资料的基础上,分别整理了《燕江红旗》第198页至201页《抗日先谴队和红九军团联合作战过永安》、《燕江红旗》第202页至206页《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六路分兵”之东线首战——小陶战斗》等相关篇目和以上几位老同志的相关个人回忆录。黄诚增说,红一军团在小陶矮岭激战和石峰峡之战的战斗背景及其经过是他到外地采访了以上几位老同志后的独到发现,填补了《永安市志》留下的空白,在这之前形成的《永安市志》文稿是根据从民间采访中收集的,而老百姓往往很难掌握红军部队的番号及其战斗背景和具体经过。
![]() |
黄诚增(右3)在介绍石峰村红军标语和衙岭、白粉山战斗 |
从石峰村至今仍然保存的相当部分红军标语上的内容和当地村民的回忆,《永安市志》和《燕江红旗》上的相关资料来看,石峰村红军标语的出现应当是在1934年,留下这些标语的可能是红一军团,也可能是红九军团或是红九团。2006年2月19日上午,黄诚增在建于乾隆年间的石峰村瓦窑头厝,看了左右房厢、走廊墙壁的红军标语后,又发现在该厝的正厅左侧上方留有白色的红军字迹,根据其中留有“北上抗日先谴队”的字迹和红九军团在护送红七军团过程中,红七军团未过闽江未打出“北上抗日先谴队”的旗号,红九军团只护送红七军团北上,一路上不以攻城夺地为主要目标的任务,从而判断“这里的红军标语,只能解释为红九军团在完成护送红七军团任务之后返回途经石峰时所写”。石峰村的红军标语内容完全符合《燕江红旗》第198页至201页《抗日先谴队和红九军团联合作战过永安》一文所述 “一九三四南夏初,由于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第五次反围剿濒于失败,中央苏区由原来纵横千里缩小到仅三百余里。为配合中央红军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谴队,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也符合《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所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成背景和任务,符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所表示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一起以民族革命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这些标语对于研究“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的红军活动,具有很直观、很明确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我党我军“北上抗日”旗帜的一幅难得的民间活标本。
石峰村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北部,距小陶镇11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倒Y形狭长盆地,2005年冬已通上了水泥公路(图11)。近年来,石峰村民按照小陶镇政府的“烟—稻—菜”或“稻—稻—菜”的模式种植莴苣或黄瓜,有的发展柑桔、蜜柚、蜜桃等水果和林竹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收入。望着从小陶镇经石峰村通往罗坊乡的平坦水泥公路,想起在“石峰峡毙伤敌李默庵部300多人,活捉敌营长1人”战斗中牺牲的红九团战士,就想到“喝水不忘挖井人”这句古话。
![]() |
图11:石峰村一瞥:该村已于2005年冬已通上了水泥路 |
永安民间收藏家安孝义在看了上述图片之后点评说,这些珍贵的红军标语,大量集中基本完整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在江西老区等地参观时,红军标语大多在撤离苏区时已被国民党捣毁,且内容完全不同;永安红军标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永安是红白交界区,红军活动区域在较为偏僻山区,这些红军标语才有幸保存下来。红军标语,是永安的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小陶、西洋、安沙、洪田等地都有红军的踪迹和标语,如能整理和加以保护,势必对提高永安城市品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红军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红色旅游,可增加永安旅游的丰富性、独特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 |
石峰村一瞥:报春寒梅 |
![]() |
石峰村鸟瞰:一个四面环山的倒Y形狭长盆地 |
![]() |
石峰村的报春寒梅 |
![]() |
石峰是一个没有工厂的村庄,溪水清可见底 |
![]() |
石峰村的水尾藏有三级瀑布,是旅游的好地方 |
![]() |
石峰村的水尾森林生态保护好,图为林中少女 |
![]() |
石峰村水尾的风雨桥 |
![]() |
小陶小学学生黄英婕在参观学习红军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