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潮涌动。记者采访了永安市大湖镇岭干村和贡川镇的龙大村,感受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据永安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目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忙于新农村建设调研与规划,村民们正忙于春耕生产。通过实地采访和阅读永安市新农村建设有关材料,记者认为,永安市在惠农、扶农、强农方面有各自的特色。
惠农
政策惠农。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永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对种植粮食的耕地实行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5年,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仍达到32.32万亩,粮食总产达11.75万吨,比上年增产518吨。
永安市是“中国笋竹之乡”,农民人均拥有毛竹林面积居全国县(市、区)之首。2005年,永安市竹业总产值达11.6亿元,农民人均竹业收入201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总收入的42%%。“十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加1087元,年平均增长5.5%。
竹农高涨的积极性来自于惠农政策的激发。就以竹业开发投入来说,从2003年起,永安市就设立竹业开发基金。基金主要来源:一是市财政每年拨出50万元;二是市林业局每年从林业育林费、维简费中拨出80万元。竹业开发基金由市财政建立专户,市财政和市竹业开发办负责管理。开发基金主要用于科技兴竹的宣传与林农培训、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竹业开发的相关补助与奖励。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拨出专款,建立竹业开发基金,用于扶持本乡镇、街道的竹业开发。永安市不仅扶持补助竹农自筹资金开设竹山便道,而且还补助林农利用山垅田、废旧果园等改造种植中小径竹,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办理自留山登记或发放林权证。据了解,“十五”期末,全市竹林面积达87.4万亩,其中:毛竹林75.7万亩,中小径竹11.7万亩。
永安市宏安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竹笋深加工产业化示范”被列入2005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6万元,应用纯天然防腐剂开发高P罐装水煮笋;应用现代生物和低温膨化加工技术,研究开发膨化竹笋功能性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利用竹笋加工剩余物开发高活性竹笋膳食纤维,把竹笋传统食品加工和营养保健食品加工技术结合起来,发挥技术叠加优势,提升竹笋加工产业水平。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去年底,永安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以市星火科技网和农业155网站为龙头,各乡镇(街道)要在今年底之前建立星火网站,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帮助农民及时获取科技与市场供求信息、新产品及新技术信息。文件还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头创办企业。通过开展“村会协作”、科技承包、实行技术入股等形式,把现有涉农科技人员推向农村经济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又使农民学到技术、得到实惠,实现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双赢”发展。
为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确保政策不走样、实惠不截留,把好事办好,真正造福人民。永安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帮助基层和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安排好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扶农最近,永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对18个永安市级示范村进行帮扶,牵头单位选派1~2名干部作为队员,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所挂包的示范试点村,协助村“两委”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对28个试点村,各挂包领导、牵头单位、挂包部门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具体项目的督促指导。
扶农
科技扶农主要通过技术讲座培训、科技人员下乡、农业155等渠道,扶持农民科技兴农。近年来,永安市共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92期,受训农民达2.6万人次;继续积极组织劳动力参加省农办在沿海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就业对口技能。“农业155”共接农民来电、来访、来信咨询1.28万人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95多万元,为农民新增效益273万元。仅2005年,永安市就转移劳动力38692人,比上年新增4726人,接受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人数3548人次。曹远镇7000个劳动力中已有近5000人转移至二、三产业。
今年1月,永安市委宣传部协同“农业155”等10多个联动单位分别深入到小陶镇的新寨村、青水乡的沧海村和贡川镇延爽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民送去了2006年的科技早餐。他们送科技进村,为农民朋友送去急需的生产技术资料、科普知识。“农业155”根据各村的特点,有针对地安排果树、蔬菜、食用菌、畜牧兽医等专家进村入户现场指导,专家们不厌其烦地解答农户咨询。同时为农民朋友送上《福建农业》、《畜牧兽医》等书籍,还有《水稻新优品种简介》、《春季果园管理》、《春季蔬菜管理》、《食用菌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禽流感等防控知识问答》、《家禽疫病防控知识》等技术资料。仅这次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朋友赠送科技书籍300多册,发放科技宣传材料23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1780人次。
强农
人才强农。永安市从去年年初开始,经过村级推荐,乡镇街道审查,市直有关部门评审、公示,各行政村的农技员、畜禽防疫员、林技员的选聘工作于去年3月底结束。在选聘过程中,各乡镇街道按照实际需要,依照各村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业进行精挑细选,不流于形式,选出村里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赤脚”技术人员。同时,对选出的优秀人员该市还采取统一培训、考试的形式择优录用,经过考试不合格的,乡镇街道再作调整。目前,该市228个行政村、684名农民技术员已基本上岗到位,并投入正常的农事、林事生产服务工作。
品牌强农。打好“飞桥莴苣”特色品牌,走“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新路子。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的“飞桥莴苣”,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永安市农民增收新亮点。据统计,去冬今春莴苣种植面积达5.5万亩,比去年增加2万亩,比增57%。截至今年1月,全市已采收莴苣2.5万亩,总产量突破11万吨,增加农民纯收入6600万元。大湖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种植莴苣做为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来抓,去年全镇种植达到5000多亩,亩产可达到2500公斤-3000公斤,亩产值在2000元-3500元左右,创产值1000多万元。
强化基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强农根基。今年,永安市农村公路要完成永砂公路、青水至上坪公路青水段拓改工程建设,抓好农村公路硬化工程,逐步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和农村客运网络化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市乡村道路共动工农村公路230公里,形成路基213公里,水泥路面200.4公里,完成投资8978万元,永安市的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已达到90%以上。继续实施30个行政村通水等“六千”水利工程,水利化县建设全市完成投资1215万元,已完成现代化水利示范园区建设和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5个渠道防渗项目,防渗长度达88.8公里;14个行政村供水工程已铺设管道78公里;修复防洪工程1200米。投资1139万元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投资1320万元的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实施中。小流域治理7500亩和土地整理的预期目标,并通过省、三明市两级的验收。安砂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强农项目。2005年,农村“三项工程”(乡村道路、水利、沼气工程)中沼气工程已完成投资418.6万元,新建沼气池812口、完成12个中小型沼气工程处理污水项目、建成3个精品示范村和10个综合利用示范村。(郭永芳 梁秋平 曹燕 邱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