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话的普及,无疑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我们的教育行当里,“家访”就被快捷方便的“电话联系”取而代之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日常联系。而我依然年年家访,因它对我来说始终收获丰厚。本学期的一次家访在我的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更是另一番感慨:家访可以让我们教师更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学生挖掘家庭及周边环境的课程资源,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帮助家长树立信心,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家长也可以和我们面对面地交流一些对教育上的困惑及看法,最终达成教育上的共识。
笔者现任四年级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常常作业欠交,字迹糊涂,课堂上不发言,比较沉默,在老师面前显得羞涩胆小的学生。我会同数学老师商议后,决定到该生家走访一趟。
根据学籍卡上登记的地址,我们在繁华的都市里来往穿梭,好不容易找到一栋被城市遗忘的三层楼房。这三层楼建在半山坡上,因城市扩建修路,楼前的路已被“切去”成了“悬崖”;楼本身年久失修,已显得很黯然。从公路走到这栋楼前要爬一个近10米高300余步残留的台阶,两边没有护栏,走起来令人心惊胆战。我们气喘嘘嘘来到门口,一条狗“汪汪”直叫,挡住我们的去路,随行的老师吓得不敢出气。一楼的灯光特别暗淡,经打听该生就住在三楼,我们沿着黑暗的楼道终于摸到了该生的住所。看来这间房屋是租来的,我们凭着职业的特点,文明的敲响了门,许久没有反应,倒是一位邻居探出头来,我们趁机问她,此屋主人在何处?她迟疑了一会儿说“不知道!”我们便说明身份及来意,邻居打消了怀疑,很热情地告诉我们这家主人就在附近开了家理发店谋生。晚上一般7、8点左右孩子才会一个人回来做作业。我们决定一定要找到这位学生的父母。于是在邻居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这家理发店。只见学生正好背着书包往家走,我们叫住了他。他压根儿没想到老师会出现在他的面前,整个人愣在那。我们再往屋里一瞧,断定那位正专心地给一顾客染发的人,就是学生的妈妈,便问;“你是**的妈妈吧?”他妈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见到我们很是紧张和激动,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整理刚吃完饭的简单的饭桌,嘴里不停地说:“请坐,请坐!”……这是一间极其简陋的不足8平方米的理发店,有人能光顾这里真是抬举了。在后面的交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他父亲在一家酒店帮厨,每天晚上十二点才下班回家,要见上孩子一面也得看有没有空闲的时间。此时,我们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同情之心,发出由衷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存,实在是不容易啊!”不来走访,怎知这孩子的艰难?
一般,在学校表现好,成绩也不错的孩子大多家庭环境也好;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的,多数是家庭环境欠佳的:不是单亲就是父或母甚至是父母不在身边,或是家庭生活条件差等等——这是我多年来坚持家访了解到的事实。所以,对于有缺点且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我始终坚持从爱出发,不以偏概全 ,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向家长汇报时努力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的优点和进步,不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眼前的这孩子,我们了解到他很善于改编一些儿歌、童谣,让人念起来琅琅上口,很有情趣,同学们很喜欢与他作伴。我们首先将这些情况向家长做了汇报,并连连夸孩子很聪明、可爱,如果再加把劲,将来一定大有出息。此时,家长脸上洋溢着少许笑容。
尔后,家长眉头又皱起来,带着困惑的目光问老师:“老师,我孩子的作文写得不好,怎么办?我真是着急死了!”于是,我就现场指导该生如何写作文,教孩子以母亲每天是如何给客人修剪头发为主题,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入手指导他认真观察,着重写出每天不一样的地方,以体会妈妈的辛苦。孩子就当场跃跃欲试,眉飞色舞讲述起来。数学老师见此也相机点拨,帮助孩子找生活中的数学,就室内房间的大小,沙发的大小、长短,竹垫方格的多少等问题同孩子一道探究起来,老师一边观察一边引导一边铺设问题。最终所有的问题都被孩子成功解决了,孩子情不自禁地说道:“真有趣!”在旁的家长连忙说:“原来语文、数学是这样学的!太谢谢你们老师了!”
在这间简陋的理发室里,我们的一席谈话把老师、孩子、家长的心紧紧拴在一起。带着几分惬意,我们走出了这间与孩子长年相伴的理发室。
家访后的一些日子,这孩子在校表现明显进步,作业再也不欠交,书写态度判若两人,课堂上常发言,有时见解还很独特,成绩直线上升,也能关心班集体。
没有此次的家访,我们无法想象孩子的学习生活空间是怎样的,家长的困惑也不知何时能得到解答……总之,适时的家访既可融洽师生的感情,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又可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议每个老师能牺牲一定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