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虽然孩子有很多让我骄傲的地方,但还是觉得自己有几许的遗憾,为了让家长在教育方法上能够少走弯路,现将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教育家教子经验整理出来,并辅以自己的一点家教体会,以供没有时间看有关家教书籍的家长参考,希望能够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能成为一名快乐的教育者。
一、控制情绪,生气的时候别教育孩子
我们人在生气时,常表现得情绪激动,难以控制,还容易失去理智。这个时候你最好马上离开孩子做自己的事去,等自己情绪稳定后再说,或把教育的使命交给他人,或对孩子表示冷淡……
因为这个时候实施教育容易发怒或迁怒,把怒气或自己在外面受到的气,撒到孩子身上。而且此时往往会夸大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惩罚大多是出于自己愤怒情绪的发泄,而不是真正为了教育孩子。往往也是这个气头上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家长口不择言的漫骂,使孩子受到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又在玩,又在玩!你不会主动点去做作业吗?”“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王叔叔家的小刚,人家哪一样不比你强?没出息的东西!”“死孩子,你怎么这么没出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也不会。不是读书的料!”……这些话多么伤人心啊,特别是这种话是从自己的母亲或父亲口里说出来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孩子可能过早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的则会产生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的仇视情绪。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可能变成问题孩子,直至变得无可救药。
如果一旦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事情已经发生了,把孩子痛打了一顿或臭骂了一顿,然后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又后悔了。此时,你千万别马上就搂着孩子,嘴里“心肝宝贝、心肝宝贝”地喊着向孩子认错。如果这样做了,其结果是你白白发了一通脾气,孩子白白受了一顿打,还会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产生不良后果。而应该等自己和孩子都平静下来后,再搂着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分析原因、讲道理,同时向孩子承认自己方法不当,不该那么冲动,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这样做能使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错误,知道家长为什么会发脾气,加上家长的道歉,又使孩子增加了对家长的信任和亲情,此时孩子会下今后一定要改正的决心。
记住,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项漫长和复杂的事业。粗暴轻率的家庭管理作风是最贫乏最无教育智慧的人都会做的。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
有时,家长的情感和评价也是孩子行为所应得到的后果之一。一方面要避免那种母亲常有的软弱冲动,还没有骂完就马上宽恕;另一方面,表示冷淡的情绪不要过长,免得孩子习惯于不需要你的友情。
二、换位思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有很多家长看别人的孩子时,只看优点,不看缺点;看自己的孩子时却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为什么会这样,其他因素不谈,有一点要说的是,每位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恨不得把别人孩子的优点拿来给自己的孩子。所以,一旦有机会就会来这么一句:“你怎么什么都不如人家!”“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家长的本意是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榜样,其结果是恰恰相反。每每这时便会得到这么一句“人家好,你让他来给你做孩子罗!”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此时他心里有多不舒服:我一点不足就被你全盘否认!有些孩子甚至会自暴自弃,“差就差。我就差给你看!”当然也有因此而奋发图强的,那是少数。
如果家长自己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一下,应该会避免这样适得其反的说教。试想:如果来自旁人对你的贬损,也许会激起你奋发向上;如果来自亲人这样的打击,你也许便从此一蹶不振……
三、诚信育子,做不到的事情别挂在嘴边上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在批评、矫正孩子行为时,会说一些根本就不能做到话:“再这样,我就把你的脚砍掉!”“……把你的手砍掉!”“……把你赶出去!”等等,类似这样的话还有很多。这是多么愚蠢的语言啊!乍一听,孩子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伤害?久而久之,又会使孩子受到什么影响?我们会想得到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要诚实,切不可用欺骗的手段,哪怕是出于善意也不能谅解。《曾子杀猪》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非要跟着去不可。妻子就哄着儿子说:“你在家等着,回来我给你杀猪顿肉吃。”儿子信以为真,就不再哭闹了。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肉?我原是跟他说着玩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不会再听我们的话。”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的行动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听话,就得让孩子相信你。有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往往是由于父母平时说话不算数,言行不一,说了不做;或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曾子付出杀猪的代价只为了维护父母的威信。威信源于诚信,要想在孩子面前树起真正的威信,你必须做到“诚信育子”。前苏联教育家玛卡连柯说过,孩子的行为都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诚信社会从诚信的家庭教育开始,诚信家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共同追求。
四、自然惩罚,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对孩子的道德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和开启他们的智力一样重要。许多情况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缺乏良好意志和品质训练的孩子,即使他在某方面有很好的潜能,也很难有什么成就。一个缺乏道德和伦理教育的孩子,有时你会发现他的智力发展越高,他对社会的危险性也越大。斯宾塞认为,在孩子道德和品质教育中,应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的办法,而尽量少地使用人为惩罚。下面举几个例子来区分二者的区别。
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孩子把玩具拿出来玩得满地都是。这时收拾这些残局的麻烦该谁来承担呢?通常是由他人或父母去替他完成。自然惩罚的原则则是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并告诉他如果不这样的话,下次就得不到这些玩具。这显然是一个自然的后果,没有扩大,也没有减小。孩子一般自己也会承认。如果坚持这样做,孩子一般会改掉这个毛病。此外还可以让孩子明白,任何快乐,都需要付出劳动才能得来。
一个孩子如果把学习用具糟蹋了,自然惩罚就是让他感到不方便,或必须从零花钱中扣出来再买新的。人为的惩罚是责骂一顿,甚至体罚一次,马上又去给他买新的。前者让孩子明白学具是用劳动换来的,让他通过自己的代价来懂得珍惜和不浪费。后者则除了父母愤怒一番,孩子大哭一场,什么也没有给他。
如果一个孩子第一次拿回了别人的东西,做父母的要弄清楚是否经他人同意,如果没有,则要和孩子一起送回去,严重的,应该和孩子一同受罚。相反,如果把孩子从别人那里拿回的东西保留下来,也就把孩子的坏习惯也保留下来了。
自然惩罚也不完全排除父母的正常反应,包括故意的冷淡,有原因地不满足孩子的愿望,取消他的一些娱乐或消费的权利等等。总之是父母以某种态度明确表示对孩子某种错误行为的不满,或者坚决地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所以,重要的不是排除人为的反应,而是避免放大人为惩罚。需要明白,如果自己从来没有给孩子讲一些道德原则,比如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权利、基本伦理等等,那么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所给予的惩罚应该减轻。人为惩罚,由于完全是一个强者对另一个弱者所施加的行为,一定要注意不伤害孩子的尊严。
自然惩罚比人为惩罚更有效。1、因为它是完全公正的。几乎每个孩子在受到自然惩罚时,一般不会感到委屈;而受到人为惩罚时,则多少会有委屈感,因为人为惩罚常常会被放大。一个惯于不爱护衣服,总是把衣服弄脏、弄破的孩子,按自然惩罚的原则,只是让他去吃洗衣服、缝衣服的苦头。他一般会把这些苦头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粗心大意上。相反,如果责骂、体罚,他则会认为不公。2、它可以使父母或孩子都不易愤怒。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心情愉快地责骂和体罚孩子的人,也找不到任何愉快地接受愤怒指责的孩子,因为人为的惩罚会使双方都心绪大乱。在自然惩罚下,亲子关系因为比较亲切、理性而会联系得更紧密。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为了任何原因发怒都是有害的。因为父母在树立威严的同时损害了同情,而同情是管教孩子所必需的。家长如果经常打骂孩子,势必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孩子的孤独或怨恨也会使家长对他的喜爱减少。如果亲子之间的心灵和爱的联系中断了,教育也就随之无效了。
五、大家同乐,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唯一的办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
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糕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3、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4、不要在吃饭时或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伤孩子的自尊心。
5、不要在孩子面前职责老师,说老师的不是。这样孩子会得到不良的暗示而影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6、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时火上浇油,只要倾听孩子的述说,并表示同情和理解。这样孩子发泄完后,情绪自然就会平静下来。
7、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是孩子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