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红色中华》报道石坊战例
今年6月初,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党支部书记管培德从一本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永安土地革命时期史实存录》(又称《燕江红旗》),看到一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影印件,上面写道———我福建游击队又击溃白军两团
本月12日,敌约两个团向石坊(永安西南)我游击部队进攻,我游击部队与敌激战约三、四小时,结果敌被我军全部击溃,敌四十九团第一营营长梁振文被我活捉,并俘连排以下20余人,缴长短枪20余枝。(十三日电)
(———摘自《红色中华》1934年8月20日第227期第2版)
管培德知道,在永安方言中,人们称“石峰”为“石坊”。随后,他找到了《燕江红旗·小陶战斗》一文的作者黄成增。
黄成增现在是永安二中的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曾被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借调并被派往北京等地采访过原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小陶战区参战老红军余升云、陈彬等人。在黄成增那里,培德了解到———
红军长征前夕,为了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以减轻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遣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由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军团政委蔡树潘、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等率领的红九军团护送下,从瑞金出发,经连城、永安、大田、尤溪,在樟湖板渡过闽江北上抗日。
红七军团和红九军团均从小陶的石峰村经过,红九军团沿原路返回时,还在石峰宿营。红九军团经宁化、清流到敌占区,过石峰、小陶,包围永安城,威慑尤溪县,直指闽中腹地重镇樟湖板;红九军团护送红七军团渡过闽江惊动了国民党当局,当局急调83师刘戡部、第9师李延年部于1934年8月初占据小陶坚村、桐林、大陶洋一带。我红一军团主力于8月5日至9日由连城四堡经富口坪进入永安的欧头、石峰、马洪等地。此间,红军在石峰峡衙岭和白粉,以及大陶洋矮岭、小陶与洪田交界的石莲山及其周围高地上与白军发生了激战。有关红军活捉敌军营长梁振文的捷报,反映的就是石峰峡衙岭之战。而红色中华通讯社就是新华社的前身。
黄成增告诉培德,石峰白粉之战,敌我双方伤亡约300人;大陶洋矮岭和大行山高地争夺战,敌我双方伤亡人数都在500人以上。管培德说:“我要尽快找到红军烈士的墓地。”
寻 找 红 军 墓
月10日,培德找到了石峰村80周岁的老人吴盛隆。盛隆读过高小,解放后当过一任村长,是石峰生产大队20多年的老出纳,耳聪目明,至今还能下田干活。盛隆清楚地记得,红军撤退时,敌军已从坚村黎坪攻到了石峰村的曾坑栋,敌军机枪的疯狂扫射,使一些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红军撤退前,曾匆匆掩埋了战友的遗体。盛隆知道的地点有3处。一处在他现在居住的房子后右侧的庵岭尾一棵板栗树下,还有一处在距现石峰村民管联柯澡堂约10米的江前宅,一处在当时红军疗伤的春亭第二个台阶(现村民吴日浩的房子地基)一带。因当时是夏天,遗体很快就发臭了,在江前宅附近的那位红军烈士遗体还露出了几个手指。善良的村民们捐了一些款,请土工把3位烈士的遗体迁走,土工早已去世,具体安葬哪里,一时无法找到。
![]() |
![]() |
培德又访问了81周岁的老人管灶龙。盛隆的说法得到了灶龙的验证,但灶龙也说不出更多的线索。石峰村民冯秀银今年90岁,她知道村里有人捐款请土工把3位红军烈士安葬,她当时18岁,小脚女人,知道的也不多。
第二天上午,培德又和笔者驱车5公里,赶到了欧头村,找到88岁的原石峰村民管占贤。
大批红军来到石峰村时,管占贤跟着亲戚躲到了与石峰毗邻的桐林村。红军撤退后,他从衙岭返回石峰村,在途经衙岭头通坊亭到衙岭白粉(高岭土)一带时,曾看到3具尸体,管占贤说:“那是穿草鞋的,是红军。”管占贤证实吴盛隆在石峰洋所指的3处地点曾有红军草草掩埋战友的遗体,也证实石峰村民曾捐款请土工安葬了3位红军烈士遗体,但由于他未曾参与安葬,具体迁葬地点不了解。管占贤还说,他回到石峰村后,还在现在从小陶到石峰村公路8公里凉亭附近往小陶方向约10余米一带,看到好几具红军撤退时来不及掩埋的烈士遗体,尸体腐烂后使得那段小路的泥土都发绿了,很多当地百姓只好改道而行。
![]() |
寻找红军活捉敌营长的衙岭古战场
提起衙岭之战,盛隆记得老一辈村民说过:敌军从桐林上来的时候,红军部队由石峰村的老人吴洪龙带路,出水尾陈坑,过黄凹、泗洲峡转上衙岭把敌军的队伍切了一段,活捉了一个敌营长,缴获了敌人的枪支。还把敌营长押到石峰村的寨栋红军演出点上展示。
6月11日下午,一把劈刀,两辆摩托,两个年轻的农村党员,带着一本《燕江红旗》,劈荆斩棘,开始了寻找红军墓和红军足迹的活动。
摩托车驶完了水泥公路,行驶在当年生产队轳材的山路上,直到出现了简易的木桥,开始步行。
在一条古老而又陡峭的山路上,吴盛隆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泉眼,再走几步,盛隆说:“找到了,这就是活捉敌营长的古战场。”
随着盛隆所指的方向,笔者看到,一面陡峭的“△”形斜坡。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仿佛听到嘹亮的红军号角在坡顶上吹响,随后,红军从上而下,分两路向敌人进攻,在斜坡右侧的山脊上,把敌军切成两段,“△”形左侧的古山路上,红军居高临下,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敌营长梁振文举手投降。
在“△”形左侧的古山路中段,笔者顺着吴盛隆所指的方向,看到了桐林小学的房子,看到了桐林村和小陶镇大陶口的公路及农民新村。
返回的路上,在一个小山峡,盛隆又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衙岭路段的白粉”,再走20来步,在一条当年生产队开辟的轳材路边,吴盛隆说:“红军撤退后,我到这一带来放牛,曾在这里的路边下看过两处草埋的坟墓,因为已经盖上了泥土,我不知道是白军的尸体还是红军烈士的遗体。”
若干年后,盛隆又在这一带山顶的一座坪式古墓旁,看到好几个骷髅,究竟是什么人的尸骨,很难断定。
![]() |
![]() |
![]() |
![]() |
寻找红军遭敌埋伏的白粉古战场
两天里,管培德先后两次邀请石峰老人吴盛隆、管灶龙、管廷土等与管树本一道,前往现在从小陶到石峰村公路8公里凉亭附近往小陶方向约10余米处,那里有一棵比碗头还大的松树。在这里,吴盛隆讲述了一段故事———
1934年七八月间,他已初通人事,记得当时大批红军来到石峰村,曾给当地百姓发书面通知说,国民党的83师已驻在大陶洋,这里可能会打仗,请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吴盛隆随村里的60余人转移到小吉溪方向的暗尾一带搭草棚躲避战乱。几天后,听到了枪炮声。因为山里没有了大米,吴盛隆的哥哥吴盛兴回到村里取粮食,这时,村里已经看不到红军了,当吴盛兴到水车房去碓米时,村里来了6个身挎驳壳枪的国民党兵。几个白军说吴盛兴是红军的探子,就把他抓到了美板村桥头厝。当吴盛兴途经现小陶到石峰村公路8公里凉亭附近往小陶方向约10余米的路边,看到当时的山路上横七竖八躺着六七位红军烈士的遗体。
听说儿子被白军抓走,父亲急忙赶到美坂托人将吴盛兴保释,吴盛隆的父亲路过凉亭附近时,也看到了那六七位红军烈士的遗体。若干年后,吴盛隆到美坂念小学时,还在那里看到了白骨,遗体腐烂了,但脚上的草鞋还没全烂。
吴盛隆确定这棵松树下的阵亡者是红军:“我哥哥和父亲都看过他们脚上穿着的草鞋,我上小学时也看过还没腐烂的草鞋。”在场的管灶龙也说,当他十五六岁时路过这里时,曾每走几步就看到白骨。
管培德说:“我们就把这棵松树称为红军松吧。”
黄成增在《燕江红旗·小陶战斗》一文写道:“衙岭战斗后,红军调遣兵力,并沿山路向流坑方向推进,意图包抄消灭敌刘戡部住在洪砂尾坂(美坂)村的一连兵力,以便打通从洪砂口进攻小陶营的通道。正在这时,敌军另一个连士兵抄小路,爬上红军侧背后的白粉山头,架三挺机关枪向行进中的红军战士疯狂扫射。红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回衙岭北侧。与此同时,敌军从桐林方向向石峰水口山上发射迫击炮,但没有伤到人。战斗从上午十点开始,敌我双方都派了增援部队,一直激战到下午三点左右结束。这次战斗,国民党军伤亡三百多人,但红军也伤亡三百多人”。
石峰峡衙岭与现小陶到石峰公路之间,呈“人”字形,这个“人”字的起笔是石峰,交叉点是现小陶到石峰公路的10公里处(过去称赖坑峡),衙岭之战的战斗地点是这个“人”字的后撇开叉后的中段,此路最后通桐林;现小陶到石峰村公路8公里凉亭附近是“人”字前撇开叉后的中段,8公里凉亭附近往小陶方向约100米、200米、400米处各有3座小山头,往9公里的石峰方向还有几个居高临下的山头,使得这段公路颇有点像“S”形;而当时通往小陶、流坑、上坂的山路在这一地带通过时,基本上与现在的公路一致,所不同的是,当年人们所走的山路会比现在的公路低一些。在8公里凉亭附近,可眺望东面的衙岭头峰顶。仔细分析,如果这些山头被敌军抢先所占,行进在现红军松一带的红军,很容易遭到敌人的伏击。在这个地段的北侧也是衙岭的北侧(即赖坑峡)。
沿现小陶到石峰村公路往9公里的石峰方向退却约300米,就是菜坟,再退200米就是白粉。
吴盛隆在回忆红军撤退后的情形时说,当时从现8公里附近的两棵红军松至9公里菜坟一带的山上,连树上的枝条都被打断了。
今年72岁的管廷土则说,在8公里凉亭附近往小陶方向约100米处的那个山顶上也曾发现过数人的白骨。
现石峰村瓦窑头厝的主人管南兴也曾记得,他已故的祖母瑞珠婆曾告诉过他,住在瓦窑头厝的红军曾把很多红军的遗体抬到瓦窑头厝的大厅里,遗憾的是当时忘了问他的祖母,红军烈士的遗体葬在哪里。
从寻找红军墓地开始,管培德走访了4个见过红军的老人,具体的红军墓地没有找到,但是找到了两处红军与白匪激战的古战场。很确切地找到了在白粉之战中的至少是6位红军烈士永生的地方———刚刚被他命名为红军松的树头一带。由于1957年开了公路,2005年又修了水泥路,吴盛隆所述的当年的小路已在修公路时被公路边的黄土填埋了。
![]() |
![]() |
![]() |
![]() |
![]() |
![]() |
将在七一举行民间公祭告慰红军英烈
8公里凉亭于上世纪60年代由该村第5生产队集体修建的,当时主要用于路人避雨和歇脚,前些年中坂村老人余礼堂等曾出资出力维修过。想到红军曾在这里与白军激战,还有多位红军在这里英勇献身,并在这里永生,管培德向当时的石峰5队社员和中坂老余征求意见,打算把这个简陋的凉亭取名为红军纪念亭,把每年的“七一”定为石峰村的红军英烈的公祭日,让村里的党团员和村民在这里举行祭示红军英烈的公祭活动,如果将来村里经济发展了,或有好心人捐助,再用现代建筑材料建一座高大的红军纪念亭。
石峰村党支部曾发出了《关于邀请有关单位党员到石峰村参加庆“七一”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的邀请书》,目前已经有永安市检察院、永安火电厂发电党支部和发电团总支等党团组织表示,将组织党团员到石峰参加该村举办的庆“‘七一’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小陶人黄成增和吴盛隆均证实,石坊是石峰村的旧名。据黄成增介绍,当时中革军委给红一军团的任务是“阻敌于永安、连城、朋口之间”。小陶、罗坊、安砂是当时中央苏区的门户,小陶战斗是由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引出的一场中央苏区保卫战。1934年8月23日,红一军团全部撤出洪田、小陶地区,经石峰、安砂、清流境内径往江西。小陶战斗之后,敌两个师沿姑田、连城方向,由东线进攻长汀。红一军团又由江西秘密运动到长汀,在长汀和连城交界的温坊,运用运动战的战术,消灭了敌人一旅又一团兵力,取得了红军长征前夕对敌反击战的重大胜利。1934年9月底至10月,红九军团、红一军团踏上了千难万险的长征之路。
![]() |
以上信息有本文作者上传,信息来源:《三明日报》电子版和原作者拍摄的图片(补充了《三明日报》由于版面限制未能选用的图片,纠正了《三明日报》电子版上的段落顺序错乱)。
还有后续报道,欢迎参加石峰村“庆‘七一’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详情请看《永安之窗》及《永安论坛》——
《关于邀请有关单位党员到石峰村参加庆“七一”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的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