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永安市大湖镇。一大早,岭干村村支书温世南便和几位村民代表带着50多公斤猪肉和30多公斤活鱼,走进了驻地部队的营房。在岭干村民眼里,“建军节”也是村里的节日。
大湖镇距永安市区11公里,是个1.95万人的大镇,2005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大湖镇这幅文明画卷,有了驻地部队‘橄榄绿’的渲染,才更夺目。”大湖镇党委书记丁玮说。
直通军营的“菜园子”
记者在岭干村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大院里看到,几辆拖车整齐地摆放在角落,几张案台几个水盆摆放有序。不经介绍,很难猜出院子的用途。
“这是我们村的居民共建副食品供应站。别看现在冷冷清清的,一到早晨,这里可热闹了。村民把供应给部队的猪肉、鸡蛋、鱼,都拿到这里检疫、过秤。然后,由村里的车统一运到部队。”供应站负责人俞泽火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村里每天为部队供应的鲜家猪肉、鲜鱼、鲜蛋等,基本能满足驻地部队的副食品需求。
据介绍,近年来岭干村利用临近部队的优势,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以满足部队副食品需求为主,既为部队建设和官兵生活提供了方便,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军地“双赢”。
供应站通过“村民家庭规模养殖 家庭散户养殖”的方式,带动全村生猪养殖5000头、鲜鱼养殖80亩、年产鲜鱼60吨,蛋鸡养殖8000羽,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150元。
“邻里”共建新农村
岭干村与驻地部队的营房只“一墙之隔”。走在岭干,军号声不时传入耳内。环村而建的“军民共建环村路”干净整洁;村部前面的“军民共建文体园”里,孩童嬉戏,农闲的村民则在各类健身器材上锻炼。
“在我们村,最多的是‘军民共建’的标语,但这绝不仅仅是个口号。”温世南说,“岭干村的新农村建设也离不开部队的支持”。
今年4月29日,村里组织群众清理道路两侧的垃圾和村民房屋周围的环境卫生。部队得知后,派出了100多名官兵,帮助村民。“他们真是人民子弟兵,活都捡脏的、累的干。”
千金难买好厝边,村民与部队官兵关系如同和谐邻里。部队家属来探亲,如果部队安排不下,只要知会一声,村民就高高兴兴地把家属接到自家。每逢节假日,村里和部队经常一起举办些文体活动。军民关系在一场场篮球赛,一场场文艺会演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前几天,部队还专门为村民们开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讲座。
温世南告诉记者,最近,岭干村与驻地部队开展以“同谋共促新发展,同心共育新农民,同提共倡新风尚,同力共建新环境,同议共定新机制”为内容的“五同五共五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
与文明之师共写文明
岭干村与部队共建,只是一个缩影。在大湖,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军爱民,民拥军”的氛围。
驻地官兵则为大湖镇机关干部、企业技术人员和地方群众开办计算机、机械工程、电子技术和科普知识等培训班25期,并先后抽调50余名优秀官兵分别到大湖中学、农职专等学校担任校外政治、军事辅导员,每年军训师生1000余人次。不少官兵受邀担任“招商引资信息员”和“农副产品推介员”,为地方经济建设牵线搭桥,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致富门路,每年可增加村民收入近200万元。
部队的建设,也得到了大湖镇群众的支持。总投资700多万元的万容养殖场,2005年正处在丰厚的回报期,为了部队的卫生环境和国防安全需要,镇里说服业主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搬迁工作,并从镇财政拨出70万元专款支持搬迁工作。部队挖埋电缆需贯穿越岭干、魏坊、吴坊、李坊、高增等5个村,20多公里路程,沿途村民不仅不计庄稼物损失,而且还在施工上予以积极配合。 ( 薛东 薛希惠 谢振华 郑长辉 通讯员 郑继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