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永安:红军标语唤起红色记忆
![]() |
福建永安,一个地处闽西、曾是苏区边缘的的山城,因为今春以来“发现”大量红军遗留的抗日标语而引起关注。
据初步研究表明,这些标语是中央红军当年长征之前留下的红色印记。
这些被称为红色"活化石"的标语背后,隐含着一段不被人熟知的历史:这段历史和长征前北上的抗日先遣队有关、和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的军事行动有关。这些标语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红军长征,是一次高举着北上抗日旗帜的战略转移"。
当年,这块土地上,敌我激战后,淳朴的老百姓,用故乡的泥土掩埋了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如今,他们又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红军标语,让当年那些令人难忘的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闽西小山村惊现红军标语
永安,一个地处闽西的偏僻小城,因为今春以来陆续“发现”大规模红军遗留的抗日标语而引起世人关注。
发现红军标语,激起了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对那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的挖掘。经过初步考证,这些独具特色的红军标语,正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途经地处中央苏区边缘地带的永安时留下的。
8月17日,在永安当地媒体的陪同下,记者目睹了这些留在农舍的红色印记。
"红军是抗日反帝的军队"," 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白军士兵不打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
在距永安市56公里的小陶镇石峰村,记者看到了70多条这样的标语。他们分布在村里居民的五处老房子的墙壁上,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宣)"或"红军--共(宣)"或"红军国",部分标语末尾可以看到"1934年"的字样。
几处老房子由于其墙面大片脱落,一些落款为"红军"的大幅标语,有部分文字已经无法辨认。
在永安市洪田镇的马洪村,同样留存着多处红军标语群,标语内容与石峰村大同小异,但数量更多。
"红军是工农群众的武装","白军士兵你是工农出身,不要拿枪来打工农红军","欢迎白军士兵到工农群众中来实行土地革命","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欢迎保卫团弟兄回家来参加土地革命","白军士兵要想抗日,只有拖枪到红军中来"、"活捉土皇帝卢兴邦,消灭蒋介石的主力","白军弟兄,打日本为国为民死也光荣,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北方的白军弟兄,日本的飞机大炮正在打你们的家乡,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这些充满时代特征、抑扬顿挫的标语,写在当地居民老房子的墙壁上,饱经风雨沧桑,但乍一看,还是让记者顿觉激动。
记者注意到,这些红军原迹标语有的落款为"红军--反帝拥苏(宣)"、有的落款为"红共--宣"、"红共--支宣"或"红军--(农)",还有的落款为"工农群众"。
在马洪村的上坪自然村,两面窗户大小的竹篾白灰小墙上留存着红军文告《士兵抗日六大纲领》,其内容为:"(一)、要求北上抗日,立刻停止进攻苏区,实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打红军,枪口对着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二)、要求士兵的抗日集会结社言论行动自由,组织士兵抗日联合会,决定抗日大事与士兵□□问题!(三)、改良士兵生活待遇,要求□清□□,反对打骂,反对法西斯帝压迫和屠杀!(四)、约定红军,双方互派代表,订立停战抗日同盟!(五)、杀死不准抗日的长官,哗变到真正抗日的红军中去!(六)、不烧杀苏区的工农,反对国民党压迫民众抗日运动,联合全国同胞一致抗日。"
据当地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在马洪村,共发现红军标语150多条,它们多数保留在已经废弃的农舍。
据介绍,在永安市的青水乡等地,也保存有一批红军留下的标语。
永安“发现”的红军标语,引起了当地许多人士的关注。有人这样评论:"永安小陶石峰村红军标语,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红色奇迹!在这个荒僻、贫困的山区小村落,几幢残破衰败的旧式民居的粉墙上,大量的红军标语扑面而来,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强烈感受到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红的年代。一百多条红军标语和漫画清晰可见,就像一本沉甸甸的红色百科全书。"
据当地文史研究者初步判断,这些标语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红军北上抗日标语,对研究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追寻红军标语背后的红军踪迹
据了解,石峰村位于永安西南45公里处的小陶镇,距离小陶镇11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狭长盆地,2005年冬刚修通水泥公路。同样,马洪村也很偏僻。这些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红军标语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继续走访。
"我9岁那年,看到红军到过我们村。"石峰村81岁的村民管灶龙肯定地告诉记者。
"村里当时到处是红军,他们大部分住在老乡家里。"今年90岁的冯秀银,补充了管灶龙的说法。 她记得,18岁那年,她的家里就住着一个左眼有眼疾的红军连长,许多战士来找她补衣服。
根据石峰村几位老人回忆,1934年前后,曾有大量路过的红军在此宿营,其中包括红军第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他们记得,红军在附近停留的一段时间里,在村里主要做三件事,一是镇压村里的一些劣绅和地头蛇;二是没收地主们的粮食,分给村民;三是宣传穷人翻身闹革命的道理。他们记得,标语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据了解,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陶镇一带是中央苏区边缘的重要游击区。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为了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以减轻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派遣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北上,于7月6日从瑞金出发,经福建长汀、连城、永安、大田、尤溪等地,渡过闽江北上抗日。红七军团和掩护其北上的红九军团均从石峰经过,红九军团沿原路返回时,还在石峰宿营。
关于红七军团行动的目的,朱德后来对粟裕说:红军主力是准备退却,派先遣队去做个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也就是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西南部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因此,北上抗日先遣队实际上是长征先遣队。
"这些史实,都有资料作证。" 在石峰村,80岁的老人吴盛隆打开了一本由永安市委党史办编写的《永安土地革命时期史存录》(又称《燕江红旗》),告诉记者。
"石峰村等地发现红军标语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福建当地党史研究专家的重视。他们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的民间活标本。"永安媒体同行告诉记者。
当年鏖战激急
“发现”当地大量的红军标语后,永安有关人士经过走访当地群众,对资料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又"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当年红军途经永安时,石峰村附近曾先后发生过多次激战。
据永安市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燕江红旗》记载,发生在石峰村附近的战役,是1934年8月12日,距离石峰村2公里和5公里左右的"白粉山战役"和"石峰峡衙岭战役"。这两场发生在同一天里的战争,十分惨烈,红军全歼敌军一个营,活捉了敌营长,但也伤亡300多人。 此外,附近的大陶洋矮岭和大行山也进行了高地争夺战,敌我双方伤亡人数都在500人以上。
这些战斗,在新华通讯社的前身--中华通讯社主办的《红色中华》第227期中也有报道:1934年8月12日,敌约两个团向石坊(注:也就是现在的石峰,战斗地点在石峰峡衙岭)的我红军部队进攻,我红军部队与敌激战约三、四小时,结果敌被我军全部击溃,敌四十九第一营营长梁振文被我活捉,并俘连排以下20余人,缴长短枪20余枝。
翻阅《燕江红旗》,可以看到如下记载:(石峰白粉之战)"敌军另一个连士兵抄小路,爬上红军侧背后的白粉山头,架三挺机关枪向行进中的红军战士疯狂扫射。红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回衙岭北侧。与此同时,敌军从桐林方向向石峰水口山上发射迫击炮,但没有伤到人。战斗从上午十点开始,敌我双方都派了增援部队,一直激战到下午三点左右结束。"
据《燕江红旗》介绍及相关党史资料介绍,发生在小陶石峰的战斗是由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引出的一场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之后,敌两个师由东线进攻长汀。红一军团在长汀和连城交界的温坊,消灭了敌人一旅又一团兵力,取得了红军长征前夕对敌反击战的重大胜利。此后,留守在长汀松毛岭的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打响了红军长征前夕最后一战--松毛岭阻击战。1934年10月初,红一军团、红一军团随中央红军踏上了千难万险的长征之路。
"红军离开后,我哥哥吴盛兴路过附近往小陶方向约10余米时,看到了当时的小路边上横七竖八躺着7个红军烈士的遗体。" 吴盛隆老人回忆,几年后当他到附近村子念书时,"在那里看到了白骨,遗体腐烂了,但脚上的草鞋和绑腿还没有烂。当时,我都哭了"。
吴盛隆还记得,红军撤退前,曾匆匆掩埋了一些牺牲战友的遗体。他隐隐约约记得地点有3处。他说:"当时天气很热,红军烈士的遗体很快产生了异味。一些村民出了一些钱请土工把烈士的遗体迁走了。"
吴盛隆的说法得到了管灶龙的证实,他也记得村里当时确实有人捐款请人把红军烈士安葬。
给红军带过路的老农
红军标语的话题,使马洪村87岁的廖宜淼老人记起了存留在内心深处的那段往事:当年15岁的他曾给红军带过路。
红军当年驻扎在马洪村的10多天里,廖宜淼与红军战士吃住在一起。8月19日,廖宜淼对记者说:"见到红军后的第三天,我带红军去留山村,回来的时候就住在半岭,睡在一座农舍的大坪上,天当被,地当床,放眼望去,山上、路上躺着休息的都是红军,晚饭是小麦与大米混合着煮的,没有菜。"
"从附近村子返回的路上,我们披荆斩棘从茂密的树林里钻回来,途中我们曾遇到过一个躲在山里饿得发昏的老妇女,二三十名红军战士就轮流背着这位妇女回到目的地小磉村。在小磉我还看过红军战士在老百姓的墙上写标语。"
"矮岭激战那两三天,敌人的飞机在天上飞,到处扔炸弹,地上的敌人机枪在暗处乱扫射,打得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红军的班长告诉我''我们要节省子弹,一颗子弹一定要消灭一个敌人才能开枪'',在大陶洋的一处距离一座土堡约100米处的山坡梯田边,红军遭到了敌人的伏击,很多战士倒下了,但班长把我压到他的身子下"。
"那一战,很多红军战士死在战场上;受伤的战士被战友们抬到了安全地带,可是山上的红军没有药,我们只好不断地舀水给受伤的战士喝。"
"红军撤退时,我曾跟着队伍到了附近的长川村,遗憾的是我的右腿血吸虫病发作了,不能走,班长说''我背你走吧'',我说''不用了,我能走的时候,我自己会来跟你们'',谁知那一走,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后来来了国民党的军队,我怕他们报复,一直没有对乡亲们提起过这段往事,直到最近村里有人谈起红军标语,我才说起了这段往事",廖宜淼说。
廖宜淼如今生活过得还算富足。他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他们革命真正是为了穷人过上好日子,要是还能见到他们就好了。"
重修红军墓
沿小陶镇到石峰村公路,离石峰方向约500米就是白粉。
吴盛隆在回忆红军撤退后的情形时说,当时这一带的山上,连树上的枝条都被打断了。
如今,群峰起伏中,当年红军激战的战场还在,但红军烈士的尸骨在哪里?当年的红军埋葬在哪里?当70多年前发生在石峰一带的悲壮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时,永安人,石峰人感到:该为这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做些什么了!
从发现红军标语开始,石峰村的村干部和百姓就开始了寻找红军墓地的行动。他们很确切地找到了在石峰白粉之战中部分红军烈士永生的地方---两棵10余米高的的松树。但是,由于1957年开了公路,2005年又修了水泥路,吴盛隆所述的当年激战的小路已被公路边的黄土填埋了。
经初步核实,在大松树一带牺牲的无名红军烈士就有7人。为纪念这些牺牲的红军英烈,今年6月11日,石峰村决定将大松树命名为红军松,决定每年7月1日在此亭举行红军英烈民间公祭日。
6月30日,石峰村在红军松下修建了一座红军墓,并将附近约10余米处的一处避雨歇脚的凉亭改建为红军纪念亭。距红军纪念亭约10余米处的一棵松树下,挖成了一座新坟。
采访时,记者看到,红军墓是一座在外观上与当地民间其他坟墓无异的坟墓。但是,"有了这座红军坟、这颗红军松,还有刚修建的红军纪念亭,往后,凡是从这里路过的群众都会知道,这里红军英烈曾在这里流血牺牲",石峰村党员管南兴说。
据了解,听说石峰村要建红军纪念亭,一位在永安工作的石峰村籍人士和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退休老教师李廉德为石峰村的红军纪念亭分别捎来两副对联,其中一副用黑色墨迹写在亭子的正墙上:"浩气长存,青山有幸埋英骨,松柏多情伴国魂";另一副写在亭子的外墙上:"沿足迹继续长征家国固;慰英灵发扬传统子孙贤"。
"70多年前,你们和所有牺牲在永安及其小陶地区的红军战友们为了真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你们来这里,牺牲在石峰就是石峰人,牺牲在小陶就是小陶人,牺牲在永安就是永安人。做为石峰村民,做为小陶人和永安人,我们有义务象对待自己已故的亲人一样,每年都来祭奠你们。"7月1日,当时任石峰村委主任的吴修忠在举行的永安市首次红军英烈公祭活动上说。
"你们在石峰,小陶及永安地区的战斗业绩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我们将永远铭记你们的英雄事迹,牢记你们的精神,让红军精神教育代代相传。"从永安城区到石峰村担任首席红色记忆解说员的邱荣生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保护红军标语进行时
红军住过的老屋、老屋里留下的红军标语红军桥、红军战斗遗址、新修的红军墓、红军纪念亭,共同见证了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前夕,红色铁流在永安市交汇的情况。
"岁月无情的风雨剥蚀危墙遮掩的粉饰,把历史的厚重呈现在我们眼前。红军标语,是红军战斗的大型雕塑群像、是红军发人深省的呐喊。红军英烈为了抗日救国,在当时相当恶劣的环境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真理,在石峰村(等地)留下了这笔宝贵的''红色记忆'',保护好红军北上抗日标语群,我们义不容辞!"从今年6月至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自觉抢救、保护红军标语的行列之中。
说起石峰村红军标语,村民管树旺说:"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珍贵的文物,1958年半村伐木场来这里时我的房子被借用为''场部'',伐木场的工人用石灰浆把一些红军标语抹去后重新刷上新标语;前些年,村里兴起建房热,也拆去了很大部分的红军标语。"望着只剩下一溜旧厢房的11条红军标语,管树旺惋惜地说:"往后,说啥也不能再让红军标语受到半点损失了"。
8月17日,记者在石峰村惊喜地发现,该村一处风雨侵蚀的红军标语墙已经换上了完好的老垫瓦板,并盖上了完好的旧瓦片。屋子的主人管南兴高兴地说:"燕城爱心QQ群200元捐款保住了这面红军标语墙"。原来,自发现了70多条红军原迹标语后,石峰村先后邀请有关部门和热心的社会人士来参观。当地燕城爱心QQ群的网友娟子受其群主洪文殊先生的委托,慷慨解囊拿出200元捐款。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屋子的主人收到燕城爱心QQ群的200元捐款后,买来了几块完好的老垫瓦板和完好的旧瓦片,拆去已经碎烂的瓦片和腐烂的原垫瓦板后,再重新铺上完好的老垫瓦板和完好的旧瓦片。遭受雨水直接冲刷已久的红军标语终于得到了保护。
据了解,此前,为了拯救红军抗日标语,石峰村的党员村民、组织了义务劳动。6月15日上午,石峰村3座废弃的古民居里,管南兴、吴世球等13名党员和吴修忠、管其裕等20余位村民纷纷冒雨锄去了房前屋后的杂草。管树本等一些党员还从家里拿来钢锯片、抹布等,将这些古墙上或被石灰浆覆盖、或被尘封的红军标语恢复。他们当中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仅村民吴日升一家就有4人参加。
党员、村民、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正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在恢复并维护着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永远难忘的记录。
目前,小陶镇政府、石峰村两委正在申请上级政府划拨保护资金,保护好这些"特殊的舆论战武器"。马洪村上坪自然村的群众也正在积极为红军标语的保护而四处奔走。在永安市青水乡,红军标语的保护已与当地古民居的保护一起,被列为永安市"十一五" 文化事业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文/摄 管其乾 《辽宁日报》记者 侯永锋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北国网
 http://newspaper.lndaily.com.cn/lnrb/200609/18422520060920.htm
![]() |
浏览更多图片及其相关评论请点击进入《永安论坛的》]《辽宁日报》今日大版面刊登《福建永安:红军标语唤起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