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已闭 光明还在继续
——记我省第一位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大学生吴立斌
3日,闽江学院师生及各界人士数百人相聚福州三山陵园,为闽江学院2005级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吴立斌送行。
在低回的音乐声中,人们怀着崇敬与哀思,目送着吴立斌的父母,将儿子的骨灰伴着花瓣缓缓撒进花坛……
1月22日,吴立斌突然走了。
在生命最后一刻,他选择了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当天下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吴立斌的眼角膜被取下,植入两个病人眼里。因为他的善举,两名来自闽侯县农村的中学生得以重见光明。
吴立斌因此成为《福建省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颁布后第一例大学生捐献者。
1月23日,吴立斌的事迹被百度贴吧转载,短短时间内就有177个跟帖,并长期置顶。
3月14日,闽江学院党委向全校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吴立斌同学学习活动的通知。
3月23日,省委卢展工书记作出了“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学习宣传活动”的批示。
一个让人心头温暖的人
“他是一个平凡人,高高瘦瘦,不太爱说话,甚至有点害羞,平日里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的言行举止,总能让人感觉到温暖的爱心。”采访中,吴立斌的辅导员张雪这么说。
2005年9月,吴立斌由永安市农业职专考入闽江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科。
新生军训时,天气非常炎热,系里发了桶装水,吴立斌主动抬水、倒水给同学。有些同学做了几次就不做了,吴立斌每天如此,一直坚持到军训结束。
军训结束后选举班干部,吴立斌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
作为班长,吴立斌尽职地为每个同学服务:
人力资源课上,夏同学突然肚子痛,瘦弱的吴立斌赶紧将她背到医务室;班级间篮球赛,同班黄同学眼部受伤,吴立斌二话不说将其扶到医疗室,又跑回宿舍取钱帮其垫付,回来后黄同学眼睛受伤不能沾水,吴立斌细心地帮他洗脸、洗头;
在吴立斌的书桌上,有一个金猪造型的存钱罐,里面是阿斌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他说,等弟弟考上大学了,就给弟弟做路费。
父亲吴秋生说:“阿斌从小就懂得孝敬爷爷奶奶。爷爷患哮喘病,一到深秋就怕冷,整天在床上躺着直打哆嗦。当时只有六七岁的阿斌,天天给爷爷打火笼烘暖,把饭端到床前给爷爷吃,爷爷总是夸阿斌最孝顺。”
一个“早当家”的穷孩子
“立斌非常节俭。”提起已故的好友,王炜不禁黯然伤神。
王炜和吴立斌同在永安市农业职业中专上学,后一起考到闽江学院旅游系,两个老乡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吴立斌的家乡在永安市安砂镇石碧村,父母靠种烟叶、蔬菜过日子,家境很贫困,却宁可借债也不拖欠学费。熟悉吴立斌的同学都知道,立斌每餐两份素菜一份白饭,总价从不超过3元。
闷热的夏季,爱好运动的他经常大汗淋漓,但从舍不得买一瓶饮料,总是随身带着装满凉开水的水壶。冬天,大家用棉被铺床还觉得冷,吴立斌却只用一条草席。后来,大家才得知他省下买床垫的钱,拿去买书了。
每逢节假日,吴立斌常和同学一起,通过到永辉超市当收银员,推销电话卡等方式打工,挣回来的钱一部分交学费,一部分补贴家用。王炜曾多次邀他假期一起回永安,总被拒绝。他说要留下来多赚些生活费。
大一暑假,吴立斌还在一个老乡的介绍下,只身跑到上海去打工。母亲钟福玉回忆说,阿斌深深知道农村挣钱一分一厘来之不易,所以他从高中开始就经常在假期里打工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
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好学生
吴立斌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立斌去世后,父母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本他大学阶段使用的日记本。其中,立斌工工整整地用蓝色圆珠笔写下了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争取担任干部,尽力把工作做好;争取在毕业之前当上预备党员;成绩必须达到成绩前二名;尽可能把英语学好……
去年10月19日,吴立斌在这些计划后面,对实施情况用黑色水笔作了标注。标注表明,这些计划他基本上做到了。
去年,吴立斌得到了校三等奖学金,获得了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被系里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他还通过了国家人力资源师助理证考试。
吴立斌的父母:希望明年看看那两个孩子
今年1月,吴立斌因病住院。不久,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吴立斌多次对父母说,要无偿捐献眼角膜。他最后的愿望,最终在父母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1月24日,闽江学院的师生来到医院看望慰问吴立斌的父母。痛失爱子,处于悲痛之中的夫妇,见学校领导,脱口而出便是“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感谢同学”。
3月5日,闽江学院党委宣传部长陶赤连来到吴立斌的家乡,看望两位老人。细心的陶赤连发现两位老人更瘦、更憔悴了,追问之下才知,他们还承受着莫大的委屈。
永安市安砂镇石碧村是一个有1000多人的村子,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背地里议论:“这对父母真狠心哪,儿子病死了,还要拿他的眼珠子卖钱。”“现在卖一个器官少说也能赚几十万吧。”这些误解和流言,像刀子一样剜着吴立斌父母的心。
根据法律规定,器官捐献是无偿的,是义举,吴立斌的父母要在一年后才能与接受角膜捐赠的两个孩子接触。他们希望明年吴立斌忌日的时候,能看看那两个孩子;如果可能的话,让他们跟吴立斌的弟弟做兄弟。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