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绿色时报》创刊20周年,我们父子俩先后与《中国绿色时报》解下不解之缘。
记得1987年7月的一天,我在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读书的儿子从一位林业子弟的同学家里拿到《中国林业报》创刊号给我看,告诉我:“爸爸,这张报纸生日与我相同。你能帮我保存起来吗?”,儿子廖海敏出生于1973年7月1日,当时我在永安煤矿卫生所工作,1979年7月的一天,6岁的儿子跑到煤矿宿舍后山玩,採了十几朵红菇,回家就问他妈妈:“这是什么东西?”他妈妈告诉他:“这是红菇,晒干才能吃。”儿子看到煮出来的菇汤是红的,又好吃,以后每天都到屋后去採,连续一个多月都能採上十几朵,很高兴。可第二年房前屋后的红菇没长了,儿子问我为什么?我说:“那几株阔叶树都被砍去做矿柱了,菇没有生长的环境,就不长了。可煤产量就更多了。”当时儿子悄悄地告诉我:“爸爸,如果由我选择,我要红的,不要黑的。”我给他解释:“红菇才长一个月,煤炭可以天天挖,就可以解决吃饭穿衣上学的大问题。”儿子点头又摇头,随着煤矿规模的扩大,阔叶树的面积在缩小,长红菇的地方越来越少,儿子很纳闷,常问这问那,我却没办法回答,但屋后採红菇的美好记忆跟随孩子一起长大,到了念高中时,儿子终于明白了破坏环境带来的严重问题,常从《中国林业报》找答案。以至后来他对林业产生情有独钟,1991年7月,儿子以513分成绩考入福建林学院,放假时他总会带回十几张他精心挑选的《中国林业报》给我,鼓励我和他共同研究红菇菇菌的培养。
儿子海敏大四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任过校学生会军体部部长,1995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主动要求回福建永安,加入永林集团人造板厂,受到领导的器重和培养,1998年5月,被调任中国南方最大的定向结构刨花板筹备组成员,他倡议编写工作日志,记录筹备大事纪,他还夜以继日地翻阅和借鉴当年更名为《中国绿色时报》的相关文章和资料,先后编出该项目的规划、上报、审批等文稿,只花一年的时间,顺利通过了国家计委审批立项。《定向结构刨花板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林业基地化建设是永林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开发永安年产9万吨立方米定向结构刨花板项目促进永林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等56篇文章在全国性杂志《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建筑人造板》、《人造板通讯》和《三明日报》上发表。由于刨花板的项目迟迟不能投产,儿子自责自己文秘水平低,2000年10月,报考公务员,面试时考官提问:“为何报考公务员?”儿子回答:“我来自全国林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永林集团,我十分欣赏‘绿色辉煌,永无止境’的口号,我报公务员是想通过到区委机关锻炼几年,再回到永林集团效力,也许那时发挥的作用更大。”到了三明市三元区委工作时,儿子还动员我改行写公安新闻报导,让父子俩形成竞争,我帮他一把。我看到儿子对林业工作执着到痴迷的地步,只好忍痛割爱,弃医从笔,重新接受挑战。
当我干得正欢时,儿子的事业也如日中天。2001年12月1日,爱子和未过门的媳妇一同因车祸去世,噩耗传来,我们夫妻俩悲痛欲绝,无法面对失子的残酷现实,更不懂招待前来追思他的200多名儿子的领导、同事、朋友和同学。丧事过后,不断有人来电话安慰我们,与我聊起和儿子在一起的经历,就近儿子生前5位挚友还常年来看望安慰我们,学着儿子的爱好和我一起写新闻,并劝我用写文章来发表让海敏获得再生,这样使我鼓起勇气活了下来,继承儿子未尽的事业。在大家的扶持帮助下,6年来,我共在《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福建日报》、《三明日报》、《法制今报》、《三明侨报》、《福建林业》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783篇。我几乎和民警在一起走村入户跟踪采访,晚上看报写文章,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让自己有太多的时间去回忆有儿子时的美好时光。这样,工作可以让我减少痛苦。
2005年我从地方公安来到永安市公安局森林分局上班,去年8月我开始向贵报开始投稿,和编辑都不认识,自己不会用电脑打字和发邮件,请别人难免出差错,常挂电话给编辑纠错和讨教,尤其是《法治专刊》的编辑们非常耐心,表示理解,并很热情传授写稿知识,告知版面要求,精心为我修改每篇文稿,还及时为我寄来样报和稿费,使我从失子悲痛看到希望,内心感激《中国绿色时报》,我也和儿子生前一样,特别喜欢看《中国绿色时报》,一天没看,心里就发慌,今后我一定更加努力,写出更多的文稿来报答《中国绿色时报》对我们两代人的帮助和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