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曾为祖国的蓝天之梦呕心沥血的我国本土上第一位飞机制造家刘佐成先生,将在2007年12月12日以塑像的形式在他的故乡福建永安市曹远镇清水池村与世人见面。
2007年7月5日,我们在永安市曹远镇清水池村小学门前的空地上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他们有的在整理砂石、有的在铺设水泥,有的在种植草皮。在这个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刘佐成塑像基座、羽毛球场、门球场等雏形已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清水池村村委会主任刘维湘说(出录音)“最近,村里面搞新农村建设啊,我们这边清水池是属于三明市永安的一个示范村,因为我们家乡清水池,有一个中国本土上第一代飞机制造家刘佐成,我们现在准备要给这个刘佐成(鹰公)呢,做一个塑像”。
如今依然居住在清水池村刘氏宗祠的清水池村村民刘如饷对刘佐成先生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说至今保存完整的刘氏宗祠是刘佐成先生临终前居住的地方(出录音)“过世的时候就在我们家乡的那个刘氏祖堂那边,那边居住了以后就去世在那边[/B]”。说起刘佐成先生的生前生后事,作为清水池村村民的刘如饷感到很自豪(出录音)“刘佐成呢,根据我父亲的那一代哦,他们都是同一辈人,他们一直给我们传授的就是说,刘佐成这个人,他以前很肯读书,后来到了日本,回来以后,就是说给家乡人民讲,以后呢,他讲,我们中国上面有飞机,跟船一样的,会飞。那个时候呢,家乡的人就说,哪里有这个事情,会飞到天上去?他讲我现在就是在研究这个事。当时清朝政府就是说,拨款给他去做”。
中国本土上第一架飞机制造者刘佐成临终前住过的刘氏祠堂(管其乾/摄影) 为了了解刘佐成先生的生平,笔者还拜访了刘佐成先生的家乡人刘如我、刘维秋,以及9岁时就跟随在祖父刘佐成身边念书的原三明师范学校退休体育教师刘任庭,刘佐成先生的外孙女沈爱萍女士和曾经见过刘佐成,并与《航空史研究》主编、西北工业大学的姜长英教授有过书信往来的永安市大湖镇坑源村的文史爱好者、闽师校友赖华编先生等有关人士,同时搜索了当今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料,整理出刘佐成先生的事迹如下——
正在三明市畅想艺苑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加工制作的刘佐成塑像
刘佐成,原名刘国云,官名佐臣,字活卿,号鹰公,生于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农历九月初十戌时,卒于1943年9月20日,终年59岁。刘佐成是永安清水池人,自幼聪明好学,胸怀大志。1903年10月,刘佐成和永安贡川镇洋峰村人李宝焌一道前往全闽师范学堂求学。1906年,刘李二人一道前往日本。刘李二人先后就读于同文书院和宏文书院,后刘佐成又就读于工业航校和早稻田大学,而李则直接进入早稻田大学求学。期间,他们认识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和一些爱国华侨的资助下,1910年,刘李二人合作自制了“飞机一号”,但因飞行场地使用不便,无法试验。同年8月15日,刘李二人随同清政府驻日公使胡惟德携带自制飞机回到国内。至此,中国大地上有了第一架国人自制的飞机。 回到北京后,清廷军咨府即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并从日本买来机件,让他二人试制飞机,因而成为中国本土上的第一代飞机制造家,并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飞机场。1911年3月,李、刘合作试制飞机成功,这是中国在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但因发动机损坏而试飞时坠落,刘佐成身负重伤,从此不再驾机。 佐成先生一生敬仰并追随孙中山先生,仅1914年8、9月间孙中山曾与刘佐成见面交谈达12次之多。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李宝焌、刘佐成先后应召到南京,李宝焌,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飞行营营长。刘佐成在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任职。1912年8月26日,李宝焌为筹建空军北伐而积劳成疾病逝。刘佐成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回到了福建,后又到了日本,漂泊不定。1920年,刘佐成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航空大队长,第二年在天津创办出版发行《飞行杂志》。北伐胜利后,刘佐成到南京政府任航空署参谋,并继续主编《飞行杂志》。抗战前夕,刘佐成被派往福州,主持修建王庄机场,后任福州飞机场场长。1938年5月,永安成为战时福建省省会。由于福州王庄飞行场常遭日机轰炸,只好把汽油、炸弹等军事物资转移山区,刘佐成则改任空军将乐办事处主任,负责汽油、炸弹的储运。后又调浙江衢州 航空总站任股长。1942年,刘佐成曾经接到调令要他到柳州空军司令部任参谋,这一年他已经59岁了,遂以年老多病告退,并回到永安小陶故居。同年9月, 刘佐成突患中风,只好回到永安青水池,住在刘氏宗堂内。翌年9月20日,刘佐成与世长辞,终年59岁。
刘佐成先生洁身自好。他一生不贪,不爱金钱。在追随孙中山时期,他将他父亲在上海等地卖笋卖木材的钱都取走买了军火,支援革命党人。 刘佐成一生都在为呼吁发展民族航空事业、普及航空知识、培养航空人才殚精竭虑,但在国破山河碎、战乱不已的旧中国,他的抱负始终难以实现。刘佐成先生著有《中国航空纪略》、《航空记载汇编》等书行世,为后人研究中国航空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在当今互联网遍布世界各角落的透明时代,只要在百度输入“刘佐成”的名字,他的光辉事迹便熠熠生辉。其中有标注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的《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中这样写道“1910年8月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焌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另一份标注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生在线 版权所有”的互联网资料也较为详实的笔墨介绍了刘佐成和李宝焌的生平,以及他们在中国航空史上的贡献,“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生在线 ”上的这份题为《中国人的航空航天情结》一文介绍说“1909年9月21日,冯如驾驶自己研制的双翼飞机“冯如一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试飞。这时,李宝焌、刘佐成也满怀冲向蓝天的憧憬。他们相互鼓励,刻苦钻研飞行理论,在飞机制造方面时有创见。在日本期间,二人先后在《朝日新闻》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心得”,文章还说“学习期间,二人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李宝焌、刘佐成的研究引起了中、日双方政府的注意。不久,清摄政王府电召二人回国。1910年8月15日,两人随同清政府驻日公使胡惟德携带自制飞机回到国内。当时国内报纸曾有报道:李宝焌、刘佐成在日本研制成‘单页飞行机一具,屡经试验,颇见成效’。因‘此种秘密研究,关系匪浅,侨寓外邦,诸多不便,是以驻日公使深知为难之处,于月前资送回国。’至此,中国大地上有了第一架国人自制的飞机”。文章说“回国不久,李宝焌、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这是中国官方首次筹办航空事业。 1911 年 4 月,他们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李宝焌还是中国航空学术的先导人物。他曾与刘佐成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称‘数年后必有空中之战斗’,‘此后须决胜负于空中’。首次向国人提出了空战的观念。须知这时的飞机还很简单。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家一号”,其机身是用棉布糊在柳树枝上制成的,当时英国的飞机机身,是竹子制成的。而李宝焌、刘佐成即已预见飞机能投弹、安装机关炮射击、高空摄影侦察等实战价值”……种种权威资料表明,刘佐成和李宝焌先生为中国的航空史做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佐成先生的故乡——清水池村位于曹远镇东南部,距永安市区6公里,距曹远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海拔高度为200米,总面积3849.2亩,其中耕地面积440亩,林地3100亩。全村共有128户486人,党员14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分布在3个自然村。2006年村财收入32.6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69元。改革开放以来,清水池村依托丰富的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和毗邻福建化纤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及八闽水泥厂的区位优势,大力兴办企业,走工业富民之路,先后创办引进了塑料工艺制品厂、青龙机砖厂、宏峰耐磨钢铸造有限公司、友强机砖有限公司、建华工贸有限公司、安康农牧有限公司、融兴禽业有限公司等7家村办、联办企业,2006年工业产值达5401万元,力争到2010年工业产值过亿元。通过兴办企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增加了村财和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清水池村村委会主任刘维湘说(出录音)“我们作为刘佐成先生的家乡人在此为刘佐成先生塑像,是为了纪念先生对祖国航空事业的贡献。我们要学习刘佐成先生崇尚科学、立志报国之精神,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刘维湘说,这次建设文化广场、为刘佐成先生塑像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村民们的捐款和当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建设文化广场、为刘佐成先生塑像只是清水池村实施文化兴乡战略的第一步,刘维湘希望能在全国航空爱好者,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支持下,进一步做好刘佐成先生旧居以及展室展馆的修缮和文物收集工作,让刘佐成先生的史迹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景点。
三明市畅想艺苑环境艺术有限公司翁健清先生设计的刘佐成塑像效果图
工人们正在种植草皮
点击观看《(视频)中国国内第一代飞机制造家刘佐成》(音频、视频均在完善中)
http://www.56.com/p37/v_NTEwODM2NzQ.html?pr---=1
在《永安之窗》上观看《(视频)中国国内第一代飞机制造家刘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