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贫寒的家,却是一个凝聚了最多温暖的家,这是一家感恩的人,他们坚强乐观地生活着……
赖应通是不幸的。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高中,却因家里贫困没念成。由于视力残疾,又有腿伤,很难找到工作。好不容易成了家,孩子4岁时,妻子又和他离了婚,也从没支付过孩子的抚养费。今年64岁的赖应通就靠每月312元的低保维持他和15岁儿子的生活。
赖应通父子的家在永安解放北路,两个小房间一共十几平方米。房子是三十年前建的,屋顶常漏水,赖应通只好把塑料布钉在屋顶上,水有时从屋顶上渗下来,墙壁已经变得斑驳。屋子里所有的家具都是好心人送的,旧橱柜,小长桌,小圆凳……一张1米多宽的小床,是赖应通休息的地方,儿子就睡在一张能拉伸的旧沙发上,儿子学习时用的桌子是学校淘汰下来的。赖应通说:“这些家具旧是旧,但是很好用。要是没有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么多年来,我家就靠大家的爱心支撑着。”
柜子的角落处摆着父子俩吃剩的中午饭:几根海带结,一些酸菜,一点萝卜干和花生豆。赖应通说,他的日子够过。5毛钱的海带结可以吃两餐,萝卜干和花生米配饭就可以了,偶尔吃点肉松和虾米就是最大的奢侈了,所以要是买了,一定要一点一点慢慢吃。他们也有改善生活的时候:邻居做了好吃的,有时会给他们送一些。
在外间的墙壁上,贴满了儿子在学校得的奖状和有关领导、部门来慰问时照的照片,可以看出,这些是老人最大的精神支柱。15岁的儿子很争气,得过不少奖励:“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田径小健将”……还在第四届金秋全国青少年书画比赛中获“佳作”奖。赖应通遗憾地说,家里没这个多余的钱,要不,一定买一本有儿子画画作品的获奖作品集。
赖应通珍藏着一个小笔记本,封面被他贴了红纸,上面写着“感谢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武警官兵热情资助以及全社会的关爱。”里面记录了自2001年赖应通被列为永安市特困居民帮扶对象以来接受过的所有帮助。从居委会送的白糖绿豆,到省市级的慰问金,整整记录了17页!可以想像,以赖应通的视力状况,写这些字对他来说,是怎样的困难。他说,自己老了,但孩子还小,不给他写下来,怕他记不住,怕他不懂得要回报社会……
记者看到了赖应通记录的一桩桩他感激的人和事:永安交通局、永安公路局、永安市农办先后每月资助35元的水、电、煤气费;北门小学免交孩子上小学期间的全部学杂费;永安市农办每学年资助孩子200元学费;民政局的干部送来床铺一个;公路局的干部送来油和棉被;民政局的干部热情接待办理“帮扶证”事宜;居委会帮助装了电话,电信局每月减免20元的话费……民政局的一位干部买福利彩票中了一辆自行车,就把它送给了赖应通的儿子,赖应通把它命名为“爱心车”。
赖应通的小本子上这样写着:“2001年9月7日,经民政局领导、燕北街道办与自来水厂帮扶,装了自来水管道。水厂仅收安装费66.2元,交通局的领导帮助支付了。”“2002年6月7日,公路局的干部给装了洗衣池。”老人在水池上和自来水管上都用红笔写上了“饮水思源”。
赖应通的对联是自己写的:“党的恩情似海深,政府干部是亲人”。这副对联已经在他家的门上贴了5年,每年新买一张红纸重贴,但内容一直没变过。
赖应通说,儿子是个乖孩子,从来都不挑吃不挑穿,他穿的衣服都是好心人送来的旧衣服。孩子在家的时候很安静,除了学习,就是帮他做饭洗衣服,很会照顾他。家里有一台好心人送的14吋旧黑白电视机,除了周末,孩子几乎不看。因为这样不仅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还可以省电。孩子说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学好本领,成为有用的人,将来回报社会。
推荐者注:赖应通老人真的值得同情,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多给他一些关爱。赖应通老人的家庭电话号码是0598——3662727